高中政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书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活动主宣传语: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节目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一轮查字典、手写热、练书法的浪潮。
材料二 “十二五”期间我国有关部门推出了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与开发的相关项目,如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设“中华字库工程”,该工程将收集现有文献资料中的汉字形体和少数民族文字形体,建立字际联系。为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与此同时,国家号召在全社会要推广和使用普通话。
(1)运用所学民族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挽救汉字手写危机的原因。
(2)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一央视科教频道推出汉字听写大会的原因。
(3)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我们如何通过把保护民族语言和推广普通话有机结合来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他一生酷爱藏书,且对藏书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很多人对其深为赞叹。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对刘德的好学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赞扬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得出正确可靠的结论来。
材料二 随着历史的演进,后来的人将实事求是的含义演变为说话、办事符合实际情况,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而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对实事求是又作了全新的阐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此后,实事求是就被视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材料三 习近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论述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即: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由班固到毛泽东再到习近平,“实事求是”含义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2)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分析怎么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3)习近平认为,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对习近平强调坚持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基本要求的理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注:2013年全省GDP同比增长8.5%,成为全国唯一超6万亿元的省份。但若将粤东西北看做一个整体,其人均GDP排在全国倒数第4位。
材料二   2013年,为实现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广东提出5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6720亿元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推动了珠三角“腾笼换鸟”,加快了珠三角地区产业园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珠三角大批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走向高端化、智能化。同时增强民营经济活力,民间投资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提高至57%;加工贸易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2013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的大关;着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掀起消费革命……
材料三  2014年1月5日,首届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在世界客都梅州圆满落幕。本届客家文博会以“凝聚新能量,共筑客家梦”为主题,在传承优秀客家文化的基础上,举办原生态的非遗民俗展演、交响乐与客家山歌的新式“混搭”、千人迎新年篝火狂欢夜、各类名家艺术作品展等雅俗共赏,品类丰富的活动,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黄金周”,让广大群众尽享文化创意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促进了客家文化与创意、科技、旅游、金融、贸易等领域的融合,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内生动力,助推梅州的发展。
(1)概括材料一所放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广东做法对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
(3)结合材料三,从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角度,解读梅州举办客家文博会的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许多欧美国家把推广阅读活动作为提高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美国实行“阅读优先计划”,英国努力“建立满是读书人的国家”,日本开展“亲子20分读书”活动……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
当下中国的国民阅读呈现功利化、实用化等倾向。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有关人际关系、升学升职、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往往热销,而文学、哲学、史学等滋养心灵、奠定文化基础的书籍则少有人问津。某权威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72.7%的人认为“人们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化阅读明显”;56.7%的人认为“人们偏重书籍的实用性”。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倡导全民阅读的意义。
(2)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对国民阅读中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进行评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制作技术、天文、数等输入中国。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价值。
(2)依据材料,说明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
(3)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南京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停课、上海机场能见度过低暂停航班起降、山东沿海雾气弥漫上演“海市蜃楼”……入冬以来,范围最大的一场雾霾正笼罩着中国。从北往南的中国人开启了“抗霾式生存”模式。
2014年12月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霾黄色预警: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安徽东部和北部、江苏、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达4-5级,上述大部地区有中度霾,其中,江苏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 “尽管中国严抓大气污染治理,但是并没有太大成效,对比去年多个城市在1月份多日陷入雾霾来看,今年的雾霾也将会在冬季频频发生。”
材料二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主要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主要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细微颗粒物(包括PM2.5)构成。雾霾天气会造成空气质量的恶化,能见度低,对人体健康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损害。
PM2.5的来源

(1)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社会各界如何共同参与,解决雾霾问题。
(2)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地人和”、“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当前,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我们似乎淡忘了这一传统,亟需唤醒这种生态文明观。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对“唤醒这种生态文明观”的认识。
(3)请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亟需唤醒这种生态文明观”的必要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礼堂历经风雨,成为农村社会时代潮流的记录者。它不再是单纯的文化活动场所,而是以“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农村特色文化的展示平台。文艺演出、技能比赛、排舞大赛、开蒙和成人礼仪已成为村民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学文习武蔚然成风;开设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浙江省政府把建设一千个农村文化礼堂列入2014年政府十件实事之一,这是一项改善民生、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农民精神家园的举措,是建设经济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和政府以德立威、以勤出威、以情升威的一件实事。省政府制定政策引导各村文化礼堂建设注重嵌入性与本土性相结合即市场化、城镇化外力元素需求与本土资源相结合;注重打造公共文化空间与生活空间相结合;坚持勤俭办事原则,反对形式主义、奢侈主义。文化礼堂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村民发挥着主体作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和“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理解文化礼堂成为农民精神家园现象。
(2)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有关知识,阐述政府建设文化礼堂的正确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2014年初,我国许多地区纷纷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雾霾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材料一 因预测未来三天空气重污染,某市政府于2014年2月23日下发《关于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的通知》,依据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规定,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发布实施三级(黄色)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自24日零时开始,至重污染天气预警解除,在限行区域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等用于特殊服务和民生服务的机动车不在限行之列。雾霾天气限行措施主要是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目的。此次雾霾限行得到包括司机在内的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材料二 中国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已延续千年。面对空气严重污染的现状,许多市民自觉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1)结合材料一,分析针对此次雾霾该市政府采取限行措施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继承的相关知识,谈你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的认识。
(3)预防雾霾人人有责。你准备用怎样的行动参与其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要完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将中心村建设和历史文化名村以及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结合起来,使一大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积极挖掘、传承和弘扬乡村特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文化在培育文明和谐乡风、丰富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安徽在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是如何打好“文化牌”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进程中,拆旧建新无法避免。然而,什么样的建筑该拆、可以拆,哪些具有传统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保留,甚至重点保护,却界定模糊。
“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来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2)请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要“与古为新”的正确性
(3)请你为保护传统古建筑设计两条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字数在15字以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各地掀起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材料一:某省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步伐,制定实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融资力度,鼓励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通过国企改制,形成大型国有控股公司。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给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
材料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具体实际,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好本地工作。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指导意见》的哲学依据。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1月6日,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在合肥召开,会上指出,全省美好乡村中心村布点规划已编制完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驱动美好乡村
科技创新是驱动美好乡村建设的支撑。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以生态宜居、兴业富民为目标,作出了科技创新驱动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土地流转,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在科技驱动下,美好乡村建设将成为城乡联动的载体、生态文明的窗口。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现实经济意义。
保护传统村落
安徽城乡建设一体化、城镇化加快了安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安徽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安徽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正慢慢被人遗忘,江南玉米之乡的歌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凝聚着安徽人勤劳勇敢、敢为人先的安徽精神,是安徽人精神坐标,也是维系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纽带。安徽各地在中心村建设上规划上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彰显多样的乡村自然文化特色。
(2)结合材料说明保护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活依据。
享受美好乡村
美好安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安徽美,还要不断提升安徽人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谈谈安徽人是如何享受美好乡村提升审美素养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家风源自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我国古代人大多以家族聚居,家族在代际传承中持守一种较为恒定的价值理念,并在这种坚持中形成了整个家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家风。在古代,家风构成了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影响和决定了他一生的品性。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因此,家风成为社会风气的调节器,被官家所推崇褒扬。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家风传统遭到破坏,正不断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如今的社会条件与封建中国截然不同,人口的高速流动早就瓦解了当初的所谓“家庭”,家庭单位相对变小,各自独立的空间影响了“家风”的形成,家族影响不能说没有,但已经弱化了很多;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批判的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
(1)是否重拾“家风”是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表明你的态度并阐述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谈谈今天应该怎样对待家风。
(3)好的家风标准引发人们纷纷讨论。你认为评判好的家风应该坚持什么标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两亿,约占总人口的14%。老年人口基数大、增加快、“空巢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多,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和老年人产品的需求旺盛,但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与从业人员、养老基础设施和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等严重不足。不同单位、行业、地区的养老差距较大,养老方式单一。养老这一系统工程,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材料二:“家”文化和“孝”文化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家族成员聚集而居,并肩奋斗图存、相互扶持、休戚与共的“大家庭”生活方式,使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与责任感。“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道”理念,使尊老、爱老、助老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人们将赡养老人看作人生大事,使老人在家中获得精神慰藉。我国90%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
(1)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我国老年人最中意居家养老方式的原因。
(2)有人认为,养老是家庭子女的义务。请用联系的观点对此进行评析。
(3)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应如何作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指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材料二  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上述要求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哲学启示。)12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理由。)8分)
(3)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外交,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结合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阐释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8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