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时期,先民们用“小康”的观念来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今天,我们所说的“小康水平、小康标准、全面小康”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和拓展。这说明( )
A.先进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 |
B.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具有深刻的影响 |
C.先进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内核 |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材料一:依法治国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某市一直用法治阳光照耀文明成长,推进城市文明建设:以法为“钢架”,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构筑城市文明大厦;以法为“盾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法为“灯塔”,指引人们向善向好;以法为“戒尺”,规劝不文明行为。
材料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法治思想和治国经验,春秋时期就有著名的“儒法之争”,法家重视法律的作用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提出“法与时宜”的主张,总结出一套维护法制统一的办法。但是也存在诸多弊端,如没有提出民主要求,走“法治”的极端,过分迷信和依赖严刑竣法来治理国家等等。近代西方一些思想家也提出“自由是法律的重要精神”等重要思想,这些对今天我国法治建设有重要启示。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用“法治阳光能照耀文明成长”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智慧城市,要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全国两会期间,传统村落保护话题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说,要把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列为干部考核的硬指标,因为光有保护条例,没有执行没有用。要像保护耕地一样划定古村落保护的底线和高压线。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
①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②可以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需要村民增强对村落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④最主要的是国家加大对村落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
A.①③ | B.③④ | C.①② | D.②④ |
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告诉我们
A.文化决定了一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
B.传统文化都必须被继承并成为民族之精神 |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
D.文化的不同源于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不同 |
2014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们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遗产不能仅停留于开发,更要活化,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观点
A.不承认文化的经济价值 |
B.承认了文化多样性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
C.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
D.强调了对文化继承的新要求 |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下表是我国古代和当代国家治理方式的对比,其变化说明
|
古代 |
当代 |
法治 |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 |
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
德治 |
儒家认为德治是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核心是以维护尊卑等级秩序为目的“仁” |
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德治国的原则,根本目的是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环节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③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④传统文化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京西太平鼓”。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
材料: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崇尚书香门第。譬如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更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李密挂角等。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而当今社会,读书之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渐行渐远。远离阅读,就远离了与思想的对话,很多好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入心、入脑,内化为力量。可以说,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力、浮躁的社会,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
“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继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之后,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了“建设书香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让书香为社会存正气,为传统续血脉,为发展增底蕴,为创造添活力,为时代聚精神。
(1)结合材料,分析倡导全民阅读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
(2)结合材料,为全民阅读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
兰州市城关区一小学某班的课桌上摆满了大小各异的葫芦,原来是该校把兰州本土民间艺术“刻葫芦”纳入了课程体系,这样表明教育
A.使学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
B.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
C.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D.是文化交流融合的最佳途径 |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地方方言。方言是地域特殊生活方式的口头表达,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华大文化的基础养料和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流动和国家推广普通话,方言的使用场域日渐萎缩,不少方言开始消失。而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文明也会消失。为此,保护方言,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材料二:粤北某村借自然山水、融自身历史于一体,展现着浓郁的耕读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该村顺应时代要求,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焕发青春走进了新时代。该村没有照搬其他地方旅游经验,而是从地方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依据山水秀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的特点,着力挖掘休闲旅游的文化特色,用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也让游客体味农村的古朴风情,既发展经济更保护了绿水青山。
(1)结合材料一,并根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重视方言保护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该村的发展是如何把握住矛盾特殊性的?
近几来,微信朋友圈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改变着人们与世界的连接状态。但是,随着微信用户数蒸蒸日上,根据可疑的养生秘籍、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充斥其间,让人不堪其扰。从文化的角度看,材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01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播《记住乡愁》,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村落世代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传承千年的家风家规,讲述传统村落的文明故事,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这体现了
A.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现代社会正发生改变 |
B.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是电视媒体的主要任务 |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
D.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
2015年10月3日上午10时,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今年两岸春节包机的相关事宜。大致上是这样的:航点方面,增加太原、长春、南宁、烟台4个航点作为两岸客运定期航班航点,从2016年春节期间开始执飞。至此,大陆通航台湾的城市将达到31个。台湾海峡隔开了两岸同胞,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浓浓的思乡情结,却使得台湾海峡又成为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每当传统节日来临,两岸政府都会极力为同胞相聚,回乡祭祖等人们提供包机服务。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