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化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些年来,由于重视不够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有些文艺作品和演出脱离生活实际,有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盛行,腐朽和错误思想滋生等等。
材料二 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
材料三 针对农村存在的“小农意识”“唯利是图”和“诚信不良”等落后的农民思想状况,某村村支部结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建设和谐农村文化”活动,把农民思想道德作为主攻方向,树立以“礼、诚、和、仁”为目标的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新风尚。
(1)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如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假如你是该村的成员,就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谈谈你准备如何做?
2011年9月20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在北京举行。典礼分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板块,每个版块分别采用播放短片、现场访谈、情景再现、歌舞表演和朗诵等形式,描绘了震撼人心的道德“群英谱”,生动展示了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c
材料一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该县正遭受严重的内涝、风 沙、盐碱三害,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为了摸清“三害”灾 情,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一套简便、易 行的“三害”治理方法。他强忍病痛,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材料二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虽然焦裕祿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祿精神和井冈山 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 学习焦裕禄精神。
(1) 结合材料一中焦裕禄的事迹,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2)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时期为什么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3)请就如何弘扬焦裕禄精神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某校高三学生热议党的报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表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 012年12月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十一次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讲话指出,我们要加强团结、互信、互助,在涉及地区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上密切沟通协调,共同防范和抵御外来干涉,坚定支持彼此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努力,切实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中方愿同各方携手合作,共同为亚太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福祉不断提高作出不懈努力。
(1)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上合组织各方携手合作的可能性。(6分)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
(2)假如你参加了本地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要求以“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你我他共同参与”为题写一篇心得体会,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列出要点。(8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在文化建设中应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3年春节天持续多天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让PM2.5这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再次以一种很显眼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材料一:人类认真研究PM2.5的历史并不长久,首先是因为这有赖于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空气杀手”恰恰是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研究显示,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发达,其危害逐渐显现,也逐渐受到重视。
(1)从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关系角度分析PM2.5逐渐受到公众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于2012年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2)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怎样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以及这一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
材料三: 2012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
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北京精神”是北京市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必将有利于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国文化中心和首善之都。
(3)结合“北京精神”的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北京为什么把培育弘扬“北京精神”作为首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集中表达。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材料二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如“撞人不逃”倾其所有医治对方的“仁义哥”“被撞不赖”反为对方找工作的“厚道翁”“洪水中救人”不顾家的“锤子哥”……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平凡人物的善行小事诠释着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树立了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的榜样。
(1)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阐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引导广人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依据。
(3)作为即将毕业的当代中学生,应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
材料一: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四前夕,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毕业班三个专业的同学聚在一起畅谈中国梦。同学们纷纷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最后统一汇成一封写给总书记的信。总书记的回信让同学们激动不已。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和给北大学生的回信在首都高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表示讲话高屋建瓴,意义深远,为青年一代追求、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材料二:讲话摘录
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
请根据以上材料运用“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关知识谈谈青少年应该如何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目标
某校时政兴趣小组根据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深入农村、社区开展以“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根据收集的相关信息,绘制以下两幅图。请你欣赏并回答问题。
(1)根据图说,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简析“一岛一带多中心”格局的正确性。
(2)根据图说,谈谈美丽厦门战略布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3)结合基层干部和群众1的看法,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为建设美丽的社区提三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4)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从群众2和群众3的看法中选择一个进行评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各地掀起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材料一:某省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步伐,制定实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融资力度,鼓励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通过国企改制,形成大型国有控股公司。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给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
材料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具体实际,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好本地工作。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指导意见》的哲学依据。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由及作用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请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评析“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城镇化正在进行时。阅读表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1:2002—2012年中国及部分省区人均GDP变化情况 (单位:人民币/元)
人均GDP 年份 |
江苏 |
湖北 |
广西 |
全国平均 |
2002 |
13444 |
8295 |
4901 |
9398 |
2007 |
32985 |
14733 |
11417 |
18868 |
2012 |
51999 |
38642 |
28053 |
38353 |
表2:2002—2012年中国及部分省区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城镇化率(%) 年份 |
江苏 |
湖北 |
广西 |
全国平均 |
2002 |
44.70 |
41.70 |
29.94 |
39.09 |
2007 |
53.20 |
44.30 |
36.24% |
44.94 |
2012 |
63.12 |
53.53 |
43.60 |
52.07 |
材料一 目前我国名义上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其中近2亿外出农民工就占到城镇人口的23%。但大部分农民工因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不能获得稳定职业,难以在城市立足;因户籍制度问题不能真正成为市民,难以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1)综合描述表1、表2 反映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如何使农民工立足城市真正成为市民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 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我国城镇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目前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大城市有些原住民对进城农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次,许多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区生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材料二 过往的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如今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在日益多元化的进程中通过对碎片化形象的整合而实现的。作为次国家行为体的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主体,每一个行为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开始承担着与自身相符的责任,“凡我在处,便是中国”的理念对于不同层级的行为体都是适用的。
(l)联系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2)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公民能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做些什么?
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初显示范效应
示范区在承接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的新途径、新模式。到2012年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的比重近八成,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
◆助推升级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使人才、资本等市场充分发挥对创新的积极作用,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完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新法治环境。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推动技术创新的意义。
◆展示创新风采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