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按照基因理论,生物的一切遗传特征都被染色体上的基因忠实地记录着。所谓转基因就是把生物乙的染色体片断(基因)切下来,插入到生物甲的染色体之中,使得生物甲具有生物乙的那种基因的功能。目前,一些科学家成为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支持者,他们的主要理由如下:一、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作物增产;二、与杂交作物只有量的差异,与传统作物“实质等同”,所以对人不应该有害;三、对生态的影响目前尚不能证明;四、转基因是科学,科学无禁区———“转基因好不好,转了才知道。”
但是也有许多人认为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因而怀疑甚至抵制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一些人认为,科学已经由神圣的使命变成了一项职业,科学家的道德并不高于常人,科学家常常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其知识和影响力欺骗公众。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学普及”被写入其中。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就是希望让社会公众也包括媒体要全面客观、原原本本的对转基因的技术来龙去脉、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它的特性和安全性、存在的风险,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
(1)从人的修养角度,简述“科学家的道德并不高于常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你认为作为科学家应如何让公众相信他的道德感?
(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要更加理性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应坚持哪些辩证思维方法?
(3)想让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请你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提出两项可行性措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材料一:52年前,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首演,剧本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素材,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连队官兵在霓虹灯闪烁的大上海所经历的一场特殊斗争。52年后,这部优秀的文艺精品由上海广播电视台重新演绎,再次搬上话剧舞台,演出时,上座率在九成以上,总票房逾百万元人民币。该话剧是一部口碑与市场双赢的作品。
材料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材料三: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知识,谈谈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迪。
(2)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文艺创作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艺就要娱乐化。请你从真理的条件性、 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这一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座谈会上的妙语部分摘录:

1.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3.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4.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5.
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材料二:“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任由奢靡之风蔓延,必然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甚至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对于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突出反腐倡廉工作重点,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结合材料一,请你阐释习近平主席妙语摘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谈谈“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一观点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并运用辩证法的知识进一步说明习近平对腐败问题的分析所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一段时间,一些低俗的文艺作品常常出现在网络、电视和纸媒上,甚至披着五彩霞衣招摇过市、趾高气昂。有些宫廷戏说、富豪生活、玄幻穿越等等,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低俗之中而大行其道。打着市场需要的旗号,干着低俗庸俗的文艺,把浅薄当深沉,把玩笑当艺术,把歪批当时髦。不仅大大降低了文艺工作者的自身格调,更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广大群众的审美判断,污染了广大群众的审美视野。
时代呼唤文艺精品,群众期盼文艺精品。一些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也创作出许多有艺术感染力、让人感动、给人启迪的好作品。比如《士兵突击》,一句“不放弃、不抛弃”,影响着很多人在人生抉择中鼓起勇气,练就恒心和毅力。比如《亮剑》中的亮剑精神,也感召着很多人面对困境时树立永不言败的信心,用锲而不舍的执着勇往直前。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激起了多少人的共鸣,涤荡了多少人的心灵。还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在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同时,传递了多少家乡风味和家庭温情。当然还有很多文艺作品,他们正是远离了低俗,脱离了庸俗,放弃了媚俗,而真诚地用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良知和艺术修养,撑起了文艺精神的风骨和脊梁,也推动着文艺繁荣与发展。
(1)结合材料,谈谈为传播正能量,描绘时代故事,关注百姓悲欢,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结合材料,就抵制文艺低俗化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字以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制定出现代化的法制,还需要公民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指把法治当作一种理想,将法律视为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法律只在受到信仰,并且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植根于一种深切而又热烈的信念之中——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转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人们由传统熟人之间的社会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与熟人社会强调人身依附、人情至上不同的是,现代的陌生人之间社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规则治理,人们听命于规则、对规则负责、受规则保护。法律作为现代规则的核心,是正义的象征,是生活的目的。
目前许多人缺乏法治信仰,他们对法律价值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法律工具主义层面,即法律是国家和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是个人维护利益的工具。这直接导致相当多的人对法律采取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法律对我有利,我就服从、使用它;法律对我不利,则绕过它、践踏它。
法治信仰缺失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先秦始,人们观念中的最优治理是圣人之治,其次是贤人之治。儒家政治哲学更是概括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圣而王的理论。法律只是圣明统治者“牧民”的鞭子。由于当代教育在现代法治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欠缺,许多人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很多人守法是出于害怕惩罚,即属于“要我守法”而非“我要守法”。
(1)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意识的论述,论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让公民“视法律为他们生活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对于“大老虎”落马,人民群众一般都拍手叫好。但是,某 “大老虎”的乡邻因当初没有沾上光而牢骚满腹,直言该“老虎”心中没有家乡人,他们觉得自己村里出了这么大的官,却一点好处也没有沾到;也有 “大老虎”的乡邻抱怨大老虎倒台后乡邻们的生活大不如前,因为该“大老虎”对乡邻很光照,他的故乡因他的光照交通条件发展机遇都要比邻乡好。      
(3)请从辩证法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哲学原理并结合材料评价“大老虎”的乡邻们的抱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专家预测符合这一条件的家庭大致只有200万左右),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2)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就提升我国人口素质提出合理的建议。
(3)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孩”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深化改革成为今天中国社会的新常态。
材料一:2010-2014年我国经济有关数据

 
GDP增长速度(%)
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
2010
10.3
53827
43.1
2012
7.8
63005
50.8
2014
7.4
72313
51.2

注: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社会参与,推动大众创业、万种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为此国务院在2015年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政策: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原则上都要放开,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
(1)运用“生产、劳动与经营”的知识,结合材料为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皖北某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意发掘发现和宣传富有时代特色的先模人物和群体,如“爱心驿站”志愿服务队和“十佳”道德模范等。草根榜样平凡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精神,可敬、可亲、可学,能凝聚起强大的道德力量,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
(2)运用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市是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并阐述材料蕴含的价值观道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2月底央视羊年春晚的收视率对外公布,收视率创历年新低,抢红包抢走了春晚风头。
材料一:羊年春晚的收视率创下八年来的新低,但这并不能阻止全国电视观众“抢红包”热情的高涨。春晚“抢红包”,实际上是对互联网金融的一次大推广。从余额宝、P2P(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网络借贷模式)到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于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包容性,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意义。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义。
材料二:每年春节过后,春晚,有人点赞有人吐槽。2015年春晚导演组总体上按照四个方向的价值回归选取节目,四个方向的价值回归是:向艺术回归,要有敬重之心;向生活回归,要常接地气;向人民回归,要与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印;向真情实感回归,要真正回到内心回到艺术的原点。
(2)假如你是总导演,请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谈谈应如何选取春晚节目,并从唯物史观角度说明“四个回归”所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材料一:诚信不仅是对个人道德涵养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据统计,我国每年签订合同约40亿份,履约率约50%,每年企业因信用缺失导致的损失足以修建三条京沪高速铁路,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作造成的损失达2000亿元。诚信缺失呼唤诚信的价值回归。有关专家指出,培育和践行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可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中国搞市场经济,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人才,而是信用信誉。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企业必须追求诚信的依据。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分析有关专家论断的正确性。
材料二:中华民族素有向善崇德、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Q市积极培育和践行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学习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运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的传播手段,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开展“诚信好公民”等评选活动,用身边榜样激励市民;发起‘日行一信、日行一善”文明实践活动,倡导市民每天讲诚信、做善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该市的精神坐标。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Q市是如何培育和践行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有人认为:“培育和践行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应主要靠政府的落实,而不在于公民。”请分别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2013年10月11日至26日在山东省举办,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最新成果。让我们走进“十艺节”,领略文化的魅力。
材料一:“十艺节”期间,各类艺术精品异彩纷呈,广大群众在尽情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自身文明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山东省旅游局开展“看精彩十艺,游好客山东”活动,以“喜迎十艺节”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十艺节”的成功举办,让山东人更有底气和责任寻求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裂变,凝聚起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力量。
材料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标志(祥和)(下图),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如意为载体,既融合了山东古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又凸显了和谐祥瑞的时代风尚。CHINA首字母“C”字形状,寓意中国艺术节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魄。

材料三:“十艺节”中,吕剧《一个钱包》感人肺腑,好评如潮。该剧根据山东省道德模范、文登市环卫工人李玉坤爱心助学的事迹改编而成。十几年来,李玉坤几乎将自己微薄收入连同捡破烂的所得全部捐助贫困学生,默默奉献。她用朴实的行动阐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诉说着新时期的价值观。她的爱心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资助学的队伍中来。
(1)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体现了文化的哪些作用?
(2)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结合“十艺节”标志的创作思路说明如何实现我国文化的创新。
(3)运用文化建设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李玉坤的感人事迹对青年学生有什么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河北省、某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欧美法系中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建设一批宣传法治文化的主阵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该市上述做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材料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者,治之端也”“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法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批判继承传统法治思想的基础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法治”为主要议题,提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既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是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的成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回答,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
(3)根据材料二,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为我国依法治国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网评涛涛,微博汹涌,舆论喧嚣。这个舆论场的兴起,带来的是民意的张扬和表达的自由,也带来了舆情的混乱。有些事情,本来是有真相的,可调查者多了,反而没有真相了;有些事情,本来很清晰,可经微博这么一搅和,是非曲直变得非常模糊。
材料二: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资金、商品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的同时大量涌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随之渗入。中国人的思想活动空前活跃,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撞,从而使我国价值观出现从封闭到开放,一元向多样化互动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碰撞强烈地冲击着我们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动摇着我们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基础。
(1)根据材料一,有同学认为“真理不是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乱”。请你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评析这种观点。
(2)结合材料二中的文化冲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构建文化安全。
(3)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孰立不起来、强不起来。请你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两条建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制定出现代化的法制,还需要公民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指把法治当作一种理想,将法律视为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法律只在受到信仰,并且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植根于一种深切而又热烈的信念之中——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转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人们由传统熟人之间的社会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与熟人社会强调人身依附、人情至上不同的是,现代的陌生人之间社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规则治理,人们听命于规则、对规则负责、受规则保护。法律作为现代规则的核心,是正义的象征,是生活的目的。
目前许多人缺乏法治信仰,他们对法律价值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法律工具主义层面,即法律是国家和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是个人维护利益的工具。这直接导致相当多的人对法律采取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法律对我有利,我就服从、使用它;法律对我不利,则绕过它、践踏它。
法治信仰缺失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先秦始,人们观念中的最优治理是圣人之治,其次是贤人之治。儒家政治哲学更是概括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圣而王的理论。法律只是圣明统治者“牧民”的鞭子。由于当代教育在现代法治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欠缺,许多人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很多人守法是出于害怕惩罚,即属于“要我守法”而非“我要守法”。
(1)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意识的论述,论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让公民“视法律为他们生活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对于“大老虎”落马,人民群众一般都拍手叫好。但是,某 “大老虎”的乡邻因当初没有沾上光而牢骚满腹,直言该“老虎”心中 没有家乡人,他们觉得自己村里出了这么大的官,却一点好处也没有沾到;也有“大老虎”的乡邻抱怨大老虎倒台后乡邻们的生活大不如前,因为该“大老虎”对乡邻很光照,他的故乡因他的光照交通条件发展机遇都要比邻乡好。
(3)请从辩证法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哲学原理并结合材料评价“大老虎”的乡邻们的抱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探索的好家风好家训展示活动,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寻找最关乡村教师、医生、村官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了大量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促进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国家不断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加强互联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2015年1月1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首次提到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结合材料,说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据此有人认为:“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有利于搞好物质文明建设。”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
(3)如果学校组织同学撰写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章,请结合材料,拟定撰写文章的两点提纲。要求提纲符合文章主题,有概括性,观点正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强调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寻重自然,保护耕地,“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才能做到“五谷实,草木关多,六畜落息,国富兵强” (《管子》)。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人工施肥法和轮作制,来解决因土地持续耕作、利用强度过大而造成的土地肥力降低问题。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对农产品需求压力,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由此导致了耕地重金属、滴滴涕、多环芳烃等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友好型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度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l)结合材料一,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角度分析,在发展生态友好型社会中如何发挥“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作用。(12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分析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依据。( 12 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