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中,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社会公平正义。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公平观是怎样发展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上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材料二: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2)结合材料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3)结合材料,请草拟一份“低碳生活”倡议书(提纲),并写出相应的哲学依据。(至少三点)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举世瞩目的盛会。在世博期间,某校高三(1)班同学开展了“感受世博、参与世博、做世博文明使者”的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欣赏世博
同学们从网上下载了各具特点的部分世博会会徽和具有“篆书之美”的第29届世博会图标,深深为中华文化的魅力所感染,为设计者的智慧所折服。
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原形,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1)结合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谈谈从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中,你发现了什么?
感受世博
胡锦涛在考察世博园时强调,要全力以赴做好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工作,确保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2)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面对千头万绪的筹办工作,怎样“确保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世博启迪
中国馆的主题短片《和谐中国》,以《论语》中的三句警句概括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述中国人民用30年时间加速发展,迈进“城市化时代”;“君子和而不同”,展现一天之内的每时每刻,中国现代城市都是如此丰富与多元;“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揭示了中国社会在崇尚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尊崇社会伦理。
(3)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阐释上述三警句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指导意义。
材料一:网络用语往往采用谐音改编久已形成的熟语或者成语,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为了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2014年 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对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许多人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具有能更快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积极作用,限制它不利于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1)你赞成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吗?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二: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给力、山寨、宅女、月光族、PM2.5……这些原本被视作“玩笑话”的网络流行语,如今不仅融入寻常对话间,更“登堂入室”,进入汉语词典。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被中华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无法离开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谐音、比喻、仿拟、飞白、拟人、拆词、拆字”等修辞手法在网络流行语中的高频率使用,洋溢着汉字丰富的表现力、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预言,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产生新的表达需求,相应也不断有新的语言形式以供利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表示:“语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干净、合适、生命力强的词才能经过时间考验留下来。”因此,要想语言保持活力,就得自信收纳,让自然规则去选择。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网络语言得以发展的哲学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私人轿车保有量(万辆) |
GDP(万亿元) |
人均收入(元) |
汽车工业销售产值GDP(%) |
|
2004 |
600 |
16.0 |
6179 |
5.62 |
2006 |
1149 |
20.9 |
7668 |
6.70 |
2008 |
1947 |
30.1 |
1027 |
6.31 |
2010 |
3442 |
39.8 |
14394 |
7.54 |
2011 |
4322 |
47.1 |
16241 |
材料二 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2)在国外成熟汽车市场中,汽车生产企业会以提供消费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需求;而通过借贷刺激社会总需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运用《经济学常识》知识回答,最早提出以赤字财政扩大有效需求的经济学家是谁。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3)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还远未成为汽车强国。要从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汽车强国,创新是关键。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予以说明。
(4)成为汽车强国是产业梦,成为"有车一族"是家庭梦,青年学生也有自己的梦。青年学生的个人梦想无论多么色彩斑斓,都只有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中才能实现。请分别运用《生活与哲学》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知识,探讨为什么个人梦想的实现必须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
2013年7月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规则》提出,到2020年,山东空气质量将比2010年改善50%左右。按照规划,2020年以后,工业企业排污的要求不再根据行业划分,高污染行业的排放特权将被取消,将以人民群众应当享受的基本空气质量界定周边污染源的排放标准。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省政府重视改善空气质量的原因。
材料二 为早日实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蓝天梦想,某市采取了多项措施,制定了“三步走”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以烟尘治理为重点,严格控制煤烟型污染;对不同行业制定了相应的废气排放标准;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力争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材料一: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11月29日颁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当的领导核心作用;扶贫开放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精准扶贫。
(1)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扶贫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
(3)综合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写一篇建设性报告。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
材料: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国家实行结构性减税的重头戏,但是它的推行却困难重重,像酒楼做出的一桌饭菜,成本要素的价格是隐蔽的和不稳定的,税务部门要对一个服务产品的增值额进行核算很困难。为此,国家把上海作为先行试验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向北京、天津和广东等地推广,采取“分档分行业税率”等具体措施加以落实,使这项改革在曲折中得以前进。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谈谈你对“营改增”的认识。
材料一:近年来,地方债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债规模过大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要承担大量的支出而税收渠道狭窄,导致财政捉襟见肘,因此债务性融资成为地方财政的普遍模式;以GDP为核心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使得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增长而大举借债;一部分资金用于政绩工程和经营性项目。
材料二:地方政府通过举借债务方式筹集资金,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地方政府举债缺乏制度规范,导致举债规模过快增长,债务负担沉重,地方债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损害政府公信力,恶化社会信用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2)材料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哪些哲理?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地方债的使用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网络用语往往采用谐音改编久已形成的熟语或者成语,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为了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对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许多人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具有能更快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积极作用,限制它不利于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二: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给力、山寨、宅女、月光族、PM2.5……这些原本被视作“玩笑话”的网络流行语,如今不仅融入寻常对话间,更“登堂入室”,进入汉语词典。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被中华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无法离开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谐音、比喻、仿拟、飞白、拟人、拆词、拆字”等修辞手法在网络流行语中的高频率使用,洋溢着汉字丰富的表现力、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预言,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产生新的表达需求,相应也不断有新的语言形式以供利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表示:“语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干净、合适、生命力强的词才能经过时间考验留下来。”因此,要想语言保持活力,就得自信收纳,让自然规则去选择。
材料三: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部分网民通过对这些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宣泄着自身的负面情绪。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仅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1)你赞成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吗?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网络语言得以发展的哲学启示。
(3)结合材料三,针对网络谣言呈激增之势对网民提两条合理化建议。(不超过30字)
(2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上半年,我国共遭受18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53起,涉案金额52.9亿美元,分别较2013年同期增长20.4%和136%。总的来看,上半年贸易摩擦形式总体保持平稳,立案数量前低后高,G20国家是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体,发达国家强化贸易救济调查措施运用和执行力度,案件金额趋大,涉案产品高端化。发展中国家对我多运用贸易救济措施趋多且呈现反补贴调查措施的苗头。
材料二:能源是支持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厉行节俭,反对浪费是各民族共有的传统美德.虽然中国人均能耗水平比OECD国家(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少很多,但是我们仍然在全社会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消费的理念,崇尚节约,绿色消费越来越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材料三:家风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家风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影响人们的一生。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世伦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为应对贸易摩擦提出自己的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崇尚节俭、反对浪费”观念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阐释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而将“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八大”报告就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发人深思,引起广泛关注。某校高一同学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哲学解读自然之美】
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了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
【发展推动和谐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老百姓一绿色家园,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说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意义。
【行动彰显人文之美】
“美丽中国”既大又小,其实就在每个人的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青年学生要做美丽中国的实践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
(3)请你为所在社区设计一个环保宣传活动,并指出其哲学理论。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地处珠三角北部边缘的某市断然告别过去一直沿用的发展模式,大胆地启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来重新统筹部署全市的新一轮发展大局。他们根据自身不同镇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已有发展水平,将全市划分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地区营造工业制造业产业圈;中部地区环境优美,创建文化产业城;北部地区生态优美,着力营造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南中北地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新路子。该市探索出的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模式,为各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参考的样本。目前广东各地正在学习推广该市的做法。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该市是如何构建新模式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防止过度商业化造成千城一面、审美疲劳;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城镇化如何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分辨析题(只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上网,已成为人们的时尚,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正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给人们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人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疾病-----网络成瘾。
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辨析:网络越发展,危害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