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组糖类物质能与①-③中的叙述依次对应( )
①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类
②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类
③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糖类
A.核糖、脱氧核糖、乳糖 |
B.脱氧核糖、核糖、乳糖 |
C.核糖、葡萄糖、糖原 |
D.脱氧核糖、葡萄糖、糖原 |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
以上4个实验进行一段时间(适时)后离心,检测到具有放射性的主要部位分别是( )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
C.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
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子代噬菌体的组装和释放 |
B.利用细菌的结构和原料,噬菌体DNA多次复制 |
C.利用细菌结构和原料合成噬菌体外壳蛋白质 |
D.噬菌体的DNA注入活细菌内 |
关于生物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 )
A.孟德尔的杂交试验研究中选用豌豆的原因之一是豌豆花大,易进行人工杂交操作 |
B.艾弗里等人在做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
C.沃森和克里克在研究DNA分子结构式,应用了构建模型的方法 |
D.不同生物的DNA分子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于离心管的沉淀物中,则获得这种噬菌体的方法是
A.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 |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
C.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
D.用含35S的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 |
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和细菌分离 |
B.可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 |
C.使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 |
D.可以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 |
下面是关于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与细菌转化实验相同,都是根据遗传物质具有控制性状的特性而设计的 |
B.所使用的噬菌体,必须是接种在含35S的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再释放出来的[ |
C.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
D.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D.噬菌体繁殖利用噬菌体的脱氧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N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
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
C.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
D.根据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模型,每个磷酸基团上连接1个脱氧核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