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NA的粗提取实验中,对三次过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过滤后,核物质存在于滤出的固体中
B.第二次过滤后,使用多层纱布,DNA存在于纱布上的黏稠物中
C.第三次过滤后,DNA存在于滤液中,可进一步除去非DNA物质
D.上述B、C均正确
能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实的是 ( )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B.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C.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 D.DNA能自我复制 |
关于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2S标记组: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保温、搅拌与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 |
B.32P标记组:培养时间越长,含32P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高 |
C.32S标记组:培养时间过长,沉淀物放射性增高 |
D.32P标记组;搅拌不够充分,上清液放射性增高 |
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该实验依据的实验原理是( )
A. DNA在NaCI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NaCI溶液浓度的不同而不同。
B. 利用DNA不溶于酒精的性质,可除去细胞中溶于酒精的物质而得到较纯的DNA。
C.DNA是大分子有机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D.在沸水中DNA遇二本胺会出现蓝色反应。
用含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用该噬菌体去浸染细菌,增值10代,子代噬菌体的情况是( )
A.绝大部分含32P | B..绝大部分含35S |
C.绝大部分不含32P | D..绝大部分不含35S |
研究人员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进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中含32P的成分是磷脂分子和DNA分子 |
B.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后,放射性全部集中在沉淀物中 |
C.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不会检测到放射性 |
D.本实验可以证明T2噬菌体DNA可侵入大肠杆菌 |
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提取获得的含DNA黏稠物(还含有较多杂质)分别处理如下,其中含DNA少的是
第一,放入0.14 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①和黏稠物②;
第二,放入2 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③和黏稠物④;
第三,放入冷却的95 %的酒精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⑤和黏稠物⑥。
A.①③⑤ | B.①④⑤ | C.②④⑥ | D.②③⑤ |
艾弗里和其同事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哪种物质才是转化因子?( )
A.R型的DNA | B.S型的DNA |
C.S型的蛋白质 | D.S型的多糖荚膜 |
将细菌在含有31P核苷酸和32S氨基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多代后,再用DNA和蛋白质分别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则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三次后,含有31P和含有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
A.1和1 | B.1/4和0 | C.1和0 | D.1/4和1 |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⑤ | D.③⑤ |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时,若沉淀物的放射性较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时,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大,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所致 |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和DNA完全分开 |
D.为获得含35S和32P的噬菌体,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未标记的噬菌体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直接和间接地证明了DNA ( )
①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②能进行自我复制,上下代保持连续性
③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④是生物体内主要的遗传物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