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能充分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细菌再次进入人体后可刺激记忆B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 |
B.S型细菌与R型细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
C.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
D.高温处理过的S型细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1903年美国遗传学萨顿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上”的假说是如何提出的:
A.通过做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 |
B.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 |
C.运用类比推理提出 |
D.运用系统分析法提出 |
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根据这一事实作出的如下推测,哪一项是没有说服力的
A.基因在染色体上 |
B.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 |
C.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 |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使相应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核酸中所含有元素种类与磷脂中所含的元素种类一致 |
B.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4种核糖核苷酸 |
C.发菜的性状主要由核区的DNA控制的 |
D.mRNA中含有多个密码子,而tRNA中只含有一个反密码子 |
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则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
用下列哪种情况的S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的是
A.加热杀死的S型菌 |
B.活的R型菌 |
C.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 |
D.加热杀死的R型菌 |
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
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
B.只有35S |
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
D.只有32P |
1944年,科学家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将S型细菌的DNA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其中的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一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其DNA决定的
B.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到R型细菌细胞中
C.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DNA是遗传物质
在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家以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在此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
A.DNA、蛋白质 B.蛋白质、蛋白质
C.DNA、DNA D.蛋白质、DNA
用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其核酸分子。该噬菌体感染普通大肠杆菌,结果绝大多数子代噬菌体中( )
A.有35S | B.有32P | C.有35S和32P | D.没有35S和32P[来 |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
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 DNA 能完全分开 |
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确认了DNA的分子结构 |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