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科学史中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恩格尔曼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
B.萨顿假说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类比推理法 |
C.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物理模型建构法 |
D.判断细胞是否死亡——台盼蓝染色法 |
甲、乙、丙是某二倍体动物的3个正常细胞,其染色单体数分别为0、2N、4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最多 |
B.乙细胞中染色体可能正向细胞两极移动 |
C.丙细胞中可能有四个染色体组 |
D.甲、乙、丙可能都在进行有丝分裂 |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 )
A.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 B.RNA是遗传物质 |
C.DNA是遗传物质 | D.糖类是遗传物质 |
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技术和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
B.孟德尔利用测交实验,证实了对遗传因子传递规律所作假设的正确性 |
C.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要确保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一定相同 |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
下图为小鼠体内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两种细菌在小鼠体内含量的变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R型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在S型细菌糖蛋白的诱导下发生突变产生的 |
B.该实验中注射的是R型活细菌和S型死细菌的DNA混合物,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出S型死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
C.bc段数量下降是由于大量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结果 |
D.实验中DNA高温下变性但随温度降低又恢复其活性是实验成功的根本因素之一 |
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有( )
A.35S | B.32P | C.35S和32P | D.不含 35S和32P |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③、⑤ | B.②、④ | C.①、⑤ | D.①、④ |
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
A.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证实了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
B.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推论基因在DNA上呈线性排列。 |
C.沃森和克里克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推算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
B.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只有加入S型菌的DNA才会发生转化现象 |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两组实验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都能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5S |
下列关于生物体和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线粒体是唾液腺细胞中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胞吐作用 |
B.呈球状结构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
C.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
D.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 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
C.细胞中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依次是( )
①RNA ②DNA ③DNA或RNA ④DNA和RNA
A.①②③ | B.④④③ | C.②③④ | D.②②③ |
不同的肺炎双球菌具有不同的表面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一段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浆细胞并单独培养,提取该大鼠的血清(不含S型和R型细菌)和每一个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并分别保存,随后的实验最可能出现的是( )
A.每一种培养液只能使一种肺炎双球菌失去感染力 |
B.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将会产生免疫反应 |
C.把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免疫反应 |
D.向大鼠血清中加入上述两种肺炎双球菌,只有一种出现凝集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