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中提取DNA。使之分解,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实DNA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该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该实验证实了DNA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该实验是格里菲思实验的主要环节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控制兔的长毛与细毛的基因属于等位基因;②相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型相同,则基因型一定相同;③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④如果用15N、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外壳能找到放射性元素15N、35S
A.③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④ |
材料分析题:请回答:
材料1 用同位素31P、32P和32S、35S分别作如下标记:
|
噬菌体 |
大肠杆菌 |
脱氧核苷酸 |
32P |
31P |
氨基酸 |
32S |
35S |
(1)用32P标记噬菌体的大致操作过程: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 _____。
(2)若材料1中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别换成烟草花叶病毒和烟叶细胞,则能说明________。
(3)分析材料2,A~D的结果中,哪项不正确?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1、材料2共同说明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对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运用了离心分离技术、细菌培养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技术 |
B.图中的A表示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此过程中进入大肠杆菌的是DNA,没有进入的是蛋白质,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过短,在搅拌后离心的上清液B中会发现有放射性,是因为少量的含32P的亲代噬菌体未侵染到大肠杆菌体内 |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过长,在搅拌后离心的上清液B中会发现有放射性,是因为少量含32P的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了出来 |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和多糖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
①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
②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到R型细菌细胞中
③DNA是遗传物质
④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的DNA不是遗传物质
⑤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⑥蛋白质和多糖在该转化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含14N、31P、32S的细菌,若此细菌破裂后释放出n个噬菌体,则在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情形为( )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
B.子代噬菌体的DNA中都能找到15N和32P |
C.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都能找到15N和32P |
D.有n-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14N和31P |
噬菌体、烟草、HIV病毒的核酸中具有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分别是( )
A.4种、8种、4种和4种、8种、4种 |
B.4种、5种、4种和4种、5种、4种 |
C.4种、5种、4种和4种、8种、4种 |
D.4种、8种、4种和4种、5种、4种 |
在果蝇、噬菌体和烟草花叶病毒体内,构成其核酸的核苷酸种类依次是( )
A.4、4、4 | B.5、4、4 | C.8、8、4 | D.8、4、4 |
一核酸的碱基构成情况是A=20%、C=30%、T=25%、G=25%,据此推测知,这一核酸的结构特点是( )
A.双链DNA | B.单链DNA | C.双链RNA | D.单链RNA |
肺炎双球菌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 |
B.培养R型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
C.培养R型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长生具荚膜的细菌 |
D.培养R型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
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分别注入到甲细菌和乙细菌中,能繁殖出新的噬菌体的是( )
A.甲细菌 | B.乙细菌 | C.甲细菌或乙细菌 | D.甲细菌和乙细菌 |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检测发现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则用作标记的同位素是
A.32P | B.35S | C.32P和35S | D.14C |
关于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的DNA只分布在细胞核中 | B.原核生物的细胞质中不含RNA | C.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D.DNA的分子结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