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
实验过程—操作 |
结果 |
A组 |
培养一段时间 35S噬菌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下层沉淀中的放射性很低 |
B组 |
培养一段时间 32P噬菌体+大肠杆菌 搅拌、离心 检测放射性 |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低,下层沉淀中的放射性很高 |
(1) 在理论上分析,A组的下层沉淀和B组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应该为零,原因是 。
(2) 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请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① 在A组实验的沉淀中检测到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
。
② 在B组实验中,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含量 ,其可能的原因是 。
③ 实验中32P标记的噬菌体会全部侵染到大肠杆菌的体内吗? 。这是否是误差的来源? 。理由是 。
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
A.细菌的核苷酸和自己的氨基酸 |
B.噬菌体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
C.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
D.噬菌体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
A.含32P和35S | B.不含32P和35S |
C.含32P,不含35S | D.含35S,不含32P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说明 ( )
A.DNA是遗传物质 | B.DNA能自我复制 |
C.DNA能控制性状 | D.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
噬菌体在繁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 )
A.噬菌体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
B.噬菌体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
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
D.噬菌体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
如下图所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支试管中,一次分别加入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 )
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 )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
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 |
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
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表明( )
A.遗传物质是DNA |
B.细菌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 |
C.遗传物质包括蛋白质和DNA |
D.病毒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只含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
B.只含有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
C.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
D.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不是RNA |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用DNA酶进行了处理,并将处理后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证明R型细菌生长不需要DNA |
B.与“以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
C.补充R型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
D.直接证明S型细菌DNA不是促进R型细菌转化的因素 |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下列不会引起小鼠的死亡的是
A.将有毒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 |
B.将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 |
C.将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和无毒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 |
D.将有毒S型细菌的DNA和无毒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 |
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让其去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32P、35S | B.可在DNA中找到15N、35S |
C.可在DNA中找到15N 、32P | D.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