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关系。请据图回答:
(1)比较图中三条曲线,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
(3)促进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____mol·L-1。
(4)B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索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首先设计了以下三组浓度梯度:
组别 |
A |
B |
C |
浓度(mol·L-1) |
10-12 |
10-9 |
10-6 |
根据上表可知:该实验是在正式实验前先做的一个______________。为进一步精确测定最适浓度,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中图①和图②是生长素发现的两个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②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的琼脂块实验 b.图①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是尖端 c.图②实验能够说明产生促进生长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d.根据图①实验可以推测: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 e.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A.abd | B.ace | C.abe | D.acd |
在菜豆的幼根处作下标记如图①,置于适宜条件下,几天后,图②中能正确表示该根生长情况的是( )
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的影响,“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一句中,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 )
A.大于A的浓度,小于A的浓度 |
B.大于C的浓度,小于C的浓度 |
C.大于B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 |
D.大于A的浓度,小于C的浓度 |
如图为生长素促进芽生长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长素浓度为e′时,植物茎的细胞内不可能有有机物的积累 |
B.生长素浓度在a′~c′之间时,对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c′~f′之间,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
C.生长素浓度在b′和d′时,芽的生长速度相同 |
D.图中植物芽生长速度最快为c点,而e点时,植物生长受抑制 |
生长素对植物器官的影响有相同效果的一组是(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 D.根的向地性和带芽扦插生根 |
曲线图上P点代表植物幼苗横置时茎生长部位的近地侧,能正确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关系的是
将一盆栽植物横放于地,则其水平方向的主根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为(图中虚线表示对根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如图中( )
把燕麦幼苗放在硬纸盒里培养,盒壁上穿一个小孔透过阳光,几天后幼苗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胚芽鞘尖端套以锡箔小帽,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胚芽鞘直立生长;胚芽鞘下部裹以锡箔,露出尖端,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胚芽鞘不弯向光源,几乎不生长。这个实验说明( )
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整个胚芽鞘,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必须要有尖端 |
B.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必须要有尖端 |
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不一定要有尖端 |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必须要有尖端 |
将生长素正确处理过的插条,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其生根状况是( )
A.形态学下端生根 | B.两端都生根,形态学下端数量较多 |
C.形态学上端生根 | D.两端都生根,数量基本一致 |
园林工人每年都要修剪路旁的绿篱,其目的是
A.抑制侧芽生长 | B.去除顶端优势 | C.促进枝条生根 | D.无子果实的形成 |
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最可能依次分别为
A.a和b | B.b和a | C.b和c | D.c和b |
果树开花和形成果实过多,会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可喷洒生长素类似物进行疏花疏果,其原因是 ( )
A.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传粉受精 |
B.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果实发育 |
C.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花、果实的发育而脱落 |
D.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花、果实的发育而脱落 |
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调节功能相符的一项是
A.细胞分裂素促使果皮细胞转变成与母本相同的基因型 |
B.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植株的遗传物质 |
C.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 |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
根据图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A.a>b>c=d | B.c>a=b>d | C.b>a>d>c | D.a=b=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