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设计了一个“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下列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合理的是 ( )
A.可以将扦插枝条生同样数量的根所用时间或相同时间内的生根数量作为观测指标 |
B.实验预期的结果可能是:萘乙酸溶液的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扦插枝条生根 |
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 |
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乙液 |
B.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要先将A液B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品试管中 |
C.脂肪的鉴定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
D.斐林试剂与蔗糖溶液水浴煮沸5分钟将出现砖红色沉淀 |
某学生用徒手切片法制作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在高倍镜下转动细准焦螺旋,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比较清晰,而另一部分细胞比较模糊,其原因最可能是
A细准焦螺旋没有调节好
B反光镜未调节好
C子叶切片染色不均匀
D子叶切片切得厚薄不均
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
B.用低倍镜下找到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 |
C.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象最清晰 |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
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少 。
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标本染色较浅,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通光孔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③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时,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破坏标本
④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是顺时针流动的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下列关于使用高倍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藓类的叶片薄且细胞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 |
B.使用高倍镜时,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楚 |
C.把视野调亮了,图象才清晰 |
D.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需要调节粗准焦螺旋方可换高倍镜观察 |
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学事实的是
A.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B.罗伯特·胡克制造的显微镜比詹森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要高 |
C.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观察到的人和动物的精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细胞 |
D.罗伯特·胡克和列文虎克的发现开创了细胞研究的新领域,能清楚地观察到细胞的内部结构,并且陆续地观察了一些不同类型的细胞 |
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以观察到,则异物可能存在于
A.物镜上 | B.目镜上 |
C.实验材料上 | D.反光镜上 |
用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有一清晰的淋巴细胞如图。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则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
A.向右上方 | B.向左上方 |
C.向右下方 | D.向左下方 |
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四个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清晰成像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的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所看到细胞数目最多( )
A.物镜a | B.物镜b |
C.物镜c | D.物镜d |
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是( )
A.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 |
B.亲本植株的生理状况 |
C.选择合适的花粉发育时期 |
D.材料的低温处理与接种密度 |
下面①~⑤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甲转为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① 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 调节光圈
③ 转动细准焦螺旋
④ 转动转换器
⑤ 移动标本
A.①→②→③→④ |
B.④→⑤→③→② |
C.②→①→⑤→④ |
D.⑤→④→②→③ |
下列关于高倍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牙签消毒,实验前漱口都是为了保证该实验的准确性 |
B.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0.9%的NaCl溶液,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
C.在高倍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活细胞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
D.高倍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线粒体有两层膜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