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鱼苗,这将会使捕捞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
A.增长型 | B.稳定型 | C.衰退型 | D.无法判断 |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被乙昆虫大量捕食(这种捕食关系决定甲的数量多于乙)。DDT和“六六六”是用于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六六六”对甲乙的毒性相同,但DDT对乙的毒性比对甲更强。现用DDT和“六六六”单独处理田块,如图所示中的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DDT和“六六六”单独作用时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
|
A.2和1 | B.1和3 | C.2和4 | D.3和4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
I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示意圈,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 。
(2)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 分解,产生的水、二氧化碳、无机盐可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若蛇的食物有1/5来自蛙,4/5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 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4)若要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方法应是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K或K/2)值。
II在2008年8月召开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以51枚金牌在金牌榜遥遥领先,据悉这和我国运动员采用了高原体能训练这一特殊训练方式密切相关。高原体能训练能提高运动员在缺氧环境下的运动能力。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内的乳酸绝大部分必须在肝细胞中转变成丙酮酸,丙酮酸可以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也可以形成新的肝糖或葡萄糖,极少量的乳酸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随尿排出。
(1)某运动员刚到高原时,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呕吐、全身疲倦、肌肉酸痛等症状。此时,该运动员血浆成分中,含量明显增高的物质X是 。产生物质X的生理过程的反应式是 。经过调整和训练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该过程与血浆中含有 有关。
(2)某运动员正在进行长跑训练,从他的腿部肌肉细胞
中检测出三种物质的浓度变化如右图。其中代表X物
质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
(3)运动员激烈运动后,会出现肌肉酸痛。若做轻微
调整性运动,能较快消除疲劳;若用热毛巾敷肌肉,有助于缓解肌肉的酸痛。请解释运动后肌肉酸痛的原因和做轻微凋整性运动、热敷利于恢复的原理。
Ⅰ.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一农田弃耕若干年后,演替为灌木阶段。请回答:
(1)群落演替如果是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
裸岩、湖底开始,这种演替属于__________,
这种演替比从农田演替至顶极群落所需要的时
间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2)如果不受到人类的破坏自然灾害,群落演替
是向着群落结构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方向进行,物种的种类也将___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
(3)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杂草和农作物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 ,最终会发生 。
(4)如果右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则曲线B表示 ,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积累的 的变化
II.某些遗传病具有家族性遗传的特征,非家族成员一般也非携带者。下图为80年代开始采用的“定位克隆法”示意图,通过对家系分析将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基因定位在某一染色体的特定部位。(表示氨基酸的三字母符号:Met——甲硫氨酸;Val——缬氨酸;Ser——丝氨酸;Leu——亮氨酸;Gln——谷氨酰胺;Pro——脯氨酸;Cys——赖氨酸)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基因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通过连锁分析定位,该遗传家系的遗传病致病基因最可能在_________染色体上。致病基因及等位基因用A或a表示,则患者的基因型多为_________。若此病为隐性遗传病,且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四万分之一,则人群中携带者的几率是_______________。
(2)当初步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后,需要对基因进行克隆即复制,基因克隆的原料是____种________,基因克隆必需的酶是_____________。
(3)DNA测序是对候选基因的_______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现是基因位点发生了
,因而导致了基因突变。
下列调节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 )
A.炎热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
B.火灾过后,森林中种群密度先降后升 |
C.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会增加 |
D.湖泊受污染后,鱼体死亡进一步加重污染 |
右图表示铜污染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a、b分别表示先将两种水蚤培养在不同铜浓度培养液,然后培养在无铜适宜培养液而获得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结论不科学的是
A.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优势明显 |
B.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优势更明显 |
C.环境改变可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 |
D.环境改变可改变生物之间原有的生态优势关系 |
2009年初,我国北方大旱,极大的影响了冬小麦的生长。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冬小麦在缺水初期叶片气孔会自动关闭,以减小水分散失,但也会抑制自身光合作用的___反应,直接导致产生的______含量下降,造成光合作用减弱。
(2)冬小麦必须经过春化作用才能开花结实,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高温、缺氧和缺水等均可以解除春化。下表是对冬小麦进行春化处理的研究结果,请回答:
①从表中可以看出,冬小麦能够抽穗开花与经低温处理产生_______有关。春化作用产生的物质是否由突变基因引起?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影响冬小麦抽穗开花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春化过程使植物体内某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稳定性差异,该过程称为______。
酵母菌是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实验材料。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与大肠杆菌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酵母菌具有 。
(2)酵母菌常被用来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是因为它 。
(3)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中25×16型的血球计数板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一般计数时选取的中方格位于计数室的 。下图1表示的是其中一个中方格的情况,对该中方格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的结果是 个。如果计数的几个中方格中的细胞平均数为2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个。
(4)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得到上图2所示结果,由此并不能得出酵母菌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5℃。为了确定培养酵母菌的最适温度,需要进一步实验,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
(7分)以下甲图是某地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示意图,乙图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农田中某地段蚯蚓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上述人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
(2)在乙图中B点时,蚯蚓种群属于 型。
(3)研究以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 。
(4)分解者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某同学设计了探究“农田中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请根据以下实验过程分析回答问题:
第一步:将取自农田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纱布的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纱布、烧杯等均消毒,所有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完成)
第二步:设置对照:
烧杯A |
烧杯B |
加入2mL淀粉糊 |
加入2mL淀粉糊 |
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 |
加入30mL自来水 |
第三步: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d后,分别取A、B两烧杯中的溶液20mL,各等量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和B1、B2。
第四步:试剂鉴定:
A1 |
A2 |
B1 |
B2 |
加入双缩脲试剂lmL,静置2min。 |
加入斐林试剂lmL,沸水浴加热2min。 |
加入双缩脲试剂 lmL,静置2min。 |
加入斐林试剂lmL,沸水浴加热2min。 |
第五步: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①上述实验过程中的单一变量是 。
②请指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并改正 、 。
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
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
下列有关种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型属于集群分布 |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 波动 |
C.对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