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山东)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 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 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
(3)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10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估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其一:株冠形成有利于 ;其二 。
(1分/空,共8分)(实验探究)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组 |
A |
B |
C |
D |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
4.0 |
4.0 |
0.8 |
0.8 |
培养液体积/mL |
200 |
800 |
200 |
800 |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组、________组和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___ 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空,共8分)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交错分布,薇甘菊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群,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
线虫 |
蜱螨目 |
弹尾目 |
其他昆虫 或小动物 |
个体总数 |
类群数 |
薇甘菊入侵区 |
1 890 |
226 |
123 |
48 |
2 287 |
15 |
群落交错区 |
1 198 |
132 |
99 |
114 |
1 543 |
15 |
本土植物区 |
1 084 |
120 |
143 |
49 |
1 376 |
14 |
数量总计 |
4 172 |
478 |
365 |
211 |
5 206 |
44 |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个体数量变化影响较大。对土壤中线虫等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釆用______的方法,进行釆集、调查。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_______, 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___________。
(3)薇甘菊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__。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五年 |
第八年 |
甲种群 |
4490 |
4120 |
67 |
10 |
乙种群 |
0 |
120 |
3210 |
4500 |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潜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这对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自身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检测计数。请回答:
装置编号 |
A |
B |
C |
D |
|
装置容器 内的溶液 |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
10 |
10 |
5 |
5 |
无菌水/mL |
- |
- |
5 |
5 |
|
活化酵母菌液/mL |
0.1 |
0.1 |
0.1 |
0.1 |
|
温度(0C) |
25 |
10 |
25 |
10 |
(1)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所探究的课题是 。
(2)分析此实验中无关变量有 。(至少列举2个)
(3)实验中对酵母菌计数可采用 法,在吸取培养液进行应需振荡试管,原因是 。
(4)在用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大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 个。
(5)实验结束后,血球计数板的清洗方法是 。
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1)~(5)题。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 。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 年后开始的。
(4)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 型。
(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 ,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 点上。
请你用有关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蜂巢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春季来临,工蜂会尽心地照顾蜂王和雄蜂,但到花少的秋季,繁殖期已过,又有大部分雄蜂被赶出蜂巢,这种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鱼是一种凶猛的淡水鱼,常潜伏在池塘、湖泊的水底和水草茂密的地方,当小鱼游到它附近时,它便出来攻击,甚至连自己的鱼籽也吃。其中的生态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群的蚂蚁,可向一个较大型的昆虫进攻并将其搬进蚁巢中,这一现象从蚁群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来看,表现为______________;从蚁群与被攻击的昆虫之间的关系来看则属于______________。
(4)猕猴群中,猴王死后,雄猴为争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43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2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 头。
A、98 B、121 C、112 D、129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E、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F、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上图中的曲线
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以下是不同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问题:
(1)第一小组在对某池塘内鲫鱼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标记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尾,此方法为 ,适用于 的动物。
(2)第二小组对某地区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单位:株·m2)连续进行5年的调查,所得的数据见下表,其中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
年份 种名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豚草 |
0.3 |
0.6 |
1.1 |
1.5 |
2.3 |
狗尾草 |
10.0 |
9.2 |
8 |
6.8 |
5.5 |
曼陀罗 |
3.0 |
2.1 |
1.1 |
0.3 |
0.1 |
灰绿藜 |
3.2 |
2.8 |
1.7 |
1.3 |
0.6 |
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 。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判断,豚草与灰绿藜的关系最可能是 。
(3)小组成员发现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垂直结构,引起植物垂直分布的原因是 ,引起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是栖息空间和 。
(4)发现由于合理保护,此地区中的物种组成不断增多,群落结构越来越 ;这种演替的类型是 。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 ×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在资源和空间充裕的环境中,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试验?___________________,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假设盖玻片下培养液厚度为0.1m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个数约为_________________。
(5)试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减少的种群是 。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
1953年 |
1973年 |
1984年 |
1996年 |
叶面积指数 |
2.48 |
6.61 |
11.28 |
17.76 |
光能截获率(%) |
20.3 |
42.3 |
88.9 |
95.9 |
总初级生产量 (t·hm-2·a-1) |
17.43 |
55.50 |
116.61 |
150.81 |
净初级生产量 (t·hm-2·a-1) |
1.50 |
14.52 |
23.88 |
26.00 |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 ,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
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 。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是 。
(3)请用坐标图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 。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 法对植物丰富度进
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 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数字为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
(2)图中B和C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若要调查A中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
(4)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__________ (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更高。
(5)利用信息素防治害虫,则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信息;若该农田被弃耕,则该农田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
(6)用图中有关字母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0 × 10 |
20 × 20 |
40 × 40 |
80 × 80 |
90 × 90 |
100×100 |
110×110 |
120×120 |
130×130 |
…×… |
|
A |
3 |
5 |
8 |
14 |
16 |
17 |
15 |
20 |
20 |
… |
B |
3 |
5 |
6 |
9 |
12 |
13 |
13 |
13 |
13 |
… |
C |
2 |
3 |
5 |
8 |
8 |
8 |
8 |
8 |
8 |
… |
(1)A、B、C三处草原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能由此确定该草原的蒲公英
种群密度大于其它两处吗?为什么? 。
(2)某兴趣小组打算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他们设计了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结合以上调查表,指出该小组活动设计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
②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