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 |
1920 |
1925 |
1930 |
1935 |
1940 |
1945 |
1950 |
数量(百只) |
130 |
200 |
398 |
990 |
1350 |
1290 |
1190 |
该种群增长率最大的时期为( )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
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
C.到3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
如图a、b、c、d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相对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 |
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最强 |
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 则b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
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是最高营养级 |
某生物学研究小组观察到某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根据下表中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
休息时间 |
与其他物种关系 |
进食时间 |
其他活动 |
物种A |
20% |
15%追逐物种B |
55%吃种子E |
10% |
物种B |
20% |
25%被物种A追逐 |
45%吃种子E |
10% |
物种C |
75% |
|
15%吃物种A |
10% |
物种D |
75% |
|
20%吃物种C |
5% |
A.物种A、B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与物种A、B相比较,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中含蛋白质、脂肪较多
C.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A开始的
D.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由C至D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右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
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
D.M、N将呈现“J”型增长 |
某细菌种群随时间延续营养物耗尽,由于突变的原因出现了新菌株,它们能够利用原来菌种产生的有害代谢废物。以下各图中能反映上述菌种发展趋势的是( )(注:M代表菌种的数量)
![]() |
![]() |
![]() |
![]() |
|
|
|
|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向甲装置的锥形瓶a中加入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不能判定酵母菌何时进行了无氧呼吸 |
B.乙装置中的脱脂棉可用清水或酒精浸湿,用于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 |
C.丙图的培养皿中需加入95%的酒精,用以漂洗解离后的洋葱根尖 |
D.丁图为花生种子中脂肪的鉴定步骤,其目的是洗去浮色 |
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 |
B.从甲图可知,仓鼠的种群数量呈S形,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K2-K3之间 |
C.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
D.乙图中的A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仓鼠的次级生产量. |
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D.春运期间,成都等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
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个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不可能是过度放牧 |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一定是产生了变异 |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 |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鼠,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就很难达到效果 |
以下关于中学生物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以通过观察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否变色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
B.用健那绿对解离和冲洗后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染色,可以观察到线粒体 |
C.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应该先盖上盖玻片,后滴入菌母菌稀释液 |
D.在高倍镜下可以找到植物根尖分生区的一个细胞来观察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 |
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断中最合理的是( )
A.能否产生成熟精子对雄性线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 |
B.该线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
C.在第15-20天时,线虫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D.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