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 B.共生、捕食、竞争 |
C.竞争、共生、捕食 | D.捕食、竞争、共生 |
海洋捕捞时应在最有利于种群恢复S型增长曲线的 ( )
A.环境负荷量上 | B.环境负荷量一半的水平 |
C.S形曲线即将增长的水平 | D.环境负荷量3/4的水平 |
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 |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 |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 |
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
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按不同比例混,种在一起,收集种子并对实验数据处理后,得到如下图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作物处在同一个营养级,最可能是竞争关系 |
B.如果在该条件下农作物甲单独自然生长,甲种群数量始终小于其环境容纳量 |
C.当播种比例甲:乙二8:2时,引起甲产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种内斗争加剧 |
D.甲、乙两种农作物间作时,两种农作物获得总产量最大值的混种比例为约为2:8 |
生态学家P.A.Haefner对褐虾在不同含盐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耐受能力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部分数据绘成如图曲线(曲线旁的百分比为褐虾死亡率)。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与15℃水温比较,5℃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
B.在20℃水温条件时,30‰左右的盐度最适宜其生存
C.在25℃水温、30‰盐度时,只有10%的褐虾能够生存
D.由图可见,温度和盐度等因子共同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
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 |
B.种群增长曲线为“J ”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 |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
下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的营养级高 |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
右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种类数量 |
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量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B.导致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
C.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
D.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而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降低 |
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弃耕的农田不能演替形成树林 |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低等 |
D.任何情况下,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均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 |
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 |
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
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高 |
近年来我省很多地方出现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撂荒的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哪项不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
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 | B.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 |
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 | D.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 |
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