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各项中,属于群落的是
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
C.一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 D.一块生长有菌落的朽木 |
在一块草原上有六户牧民,其中两户养的是马,两户养的是绵羊,两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马和羊是 ( )
A.一个群落; | B.一个种群; | C.三个种群; | D.两个种群。 |
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
B.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
C.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
对某区域一个种群的某一性状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假设该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该性状没有作用,也不存在突变。该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理论上Aa的基因型频率N为
A.O≤N≤100% B.O<N≤50% C.0≤N<50% D.50%<N<100%
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时 |
B.在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C.在时间内,种群数量为K,则在时种群的数量为K/2 |
D.若在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时种群的数量为K/2 |
右图表示某种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 |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C.CD段兔群不存在生存斗争 |
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 |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c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
B.K值表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
C.e点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D.d点之后出现环境阻力 |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钱塘江滩涂的全部生物 ③天目山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西溪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① | D.①②④ |
下列有关“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光合作用一定要在叶绿体中
②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一定起促进作用
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④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定是37℃
⑤有氧呼吸一定在线粒体中
⑥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一定不能进行交配
⑦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物质一定是蛋白质
⑧用斐林试剂检验某植物组织样液,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说明该样液中一定含有葡萄糖
A.全部正确 | B.有一个正确 |
C.有三个正确 | D.全都不对 |
下列实例中属于群落的是( )
A.一个湖泊中全部的鱼 |
B.一片草地上的跳蝻和蝗虫 |
C.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螺蛳等所有生物 |
D.一棵枯树及其上面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
下图表示不同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其细胞渗透压的大小范围。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干旱矮灌木之所以能生活在少水的沙漠,是因为它的细胞渗透压可以升高到接近80 |
B.红树植物细胞液渗透压在30—60之间,这一数值低于它所生活的海水的渗透压 |
C.针叶乔木细胞中的渗透压数值表明有的种类适宜湿地生活,有的种类适宜山地生活 |
D.沼泽植物生活的水环境的渗透压一定小于盐沼植物生活的水环境的渗透压 |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下列哪个叙述正确
A.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 |
B.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 |
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 |
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 |
下列实例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A.某些水体中的鲈鱼成体以本物种的幼鱼为食 |
B.大猫熊主要以箭竹的嫩枝和嫩叶为食 |
C.动物饮水 |
D.水蛭用口器刺破河蚌体表吸食血液 |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
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