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中各种生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阳光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细胞板向四周扩展,不能形成新的细胞壁
B.摩尔根等人通过假说—演绎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
D.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曲线甲、乙、丙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 (图1,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就越多
D.农田弃耕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该杂草地与农田相比抵抗力稳定性降低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贫乏的是

A.荒漠 B.热带雨林 C.北方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B.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种群的发展
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 -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
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
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 )

A.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
C.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   )

A.雄性个体数量减少使得雌虫生殖力下降
B.成虫个体数量大量迁出使得幼虫个体数量减少
C.受人工合成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得种群出生率下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上述岩体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B.在于废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一样,上述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880种动物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植物的垂直分层有关
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