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
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
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B.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 |
C.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
D.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
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 |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
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
②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③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④M、N将呈现“J”型增长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在对某种野兔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2hm2(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5只野兔,第二次捕获40只野兔,其中有标记的野兔10只,则该野兔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
A.125只/hm2 | B.100只/hm2 | C.75只/hm2 | D.50只/hm2 |
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 |
B.共生、捕食、竞争 |
C.竞争、共生、捕食 |
D.共生、竞争、捕食 |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 | B.起始条件不同 |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
D.物种组成及比例 |
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可用图中“曲线X”表示,没有K值 |
进行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不能采用的做法是
A.常选取双子叶植物为调查对象 |
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
C.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
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 |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 | B.②④ | C.②④⑤ | D.③⑤ |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上述岩体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
B.在于废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一样,上述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C.880种动物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植物的垂直分层有关 |
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