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两种仓谷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混合在一个容器中,于不同环境中培养,结果如下图,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①在面粉中饲养 ②在捣碎的麦粒中饲养
A.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
B.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 |
C.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 |
D.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170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B.开始时的物种数目上升,然后趋于稳定 |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化 |
D.生态系统有机物不断增多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以改变演替速度 |
下图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属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
B.因人的作用可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
C.该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
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
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草原类型 |
草甸草原 |
典型草原 |
荒漠草原 |
植物总种数 |
160 |
100 |
80 |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 |
20 |
18 |
10 |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
2000 |
900 |
200 |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
25.0 |
49.1 |
78.0 |
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它两个草原
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
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
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
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
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
C.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 |
D.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 |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
B.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
D.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微生物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其上所有生物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③②① | D.③①④ |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
捕获数/只 |
雌性个体数 |
雄性个体数 |
标记数/只 |
初捕 |
50 |
28 |
22 |
50 |
重捕 |
50 |
32 |
18 |
10 |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C.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绝 |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
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
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 )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