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
B.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
C.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
D.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
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
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
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
B.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 |
C.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 |
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 |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
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
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
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 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B.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 |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变化 |
D.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类型代替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 |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
下面为四种生物种间的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青霉菌与其他细菌);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
A.③④①② | B.②③①④ | C.③②①④ | D.③②④① |
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
D.在农业生产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
下图曲线1为某种群出生率,2为种群死亡率,该种群K值是
A.c点,死亡率最大的点 |
B.a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 |
C.b点,出生率最大的点 |
D.c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点 |
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饲养方式 |
植丛中的动物 |
底栖动物 |
浮游动物 |
其 他 |
|
鱼种1 |
单养 |
0.42 |
0.12 |
0.01 |
0.45 |
混养 |
0.05 |
0.35 |
0.05 |
0.55 |
|
鱼种2 |
单养 |
0.43 |
0.23 |
0.01 |
0.33 |
混养 |
0.40 |
0.12 |
0.04 |
0.44 |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2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下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 |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种群中,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
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