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
B.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C.池塘养鱼过程中人为持续投放饲料,增加溶氧等措施可以增加鲈鱼种群的K值 |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 B.种群增长量最大 |
C.种群数量最大 |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
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在第 10 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200 只, 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 )
A.100 只 | B.200 只 | C.300 只 | D.400 只 |
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
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
下面是对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其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挖出所有个体
A.①⑤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②⑤③④ | D.①⑤②④ |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 D.物种组成及比例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将保持不变 |
B.群落就是由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各个种群组成 |
C.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
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
B. |
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
C. |
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
D. |
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
图是某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
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
C.到3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感染兔后使兔的种群数量下降。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而兔被中度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度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
C.中度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菌体 |
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A.动物进食对唾液腺分泌活动的影响 |
B.运动强度的大小对汗腺分泌量的影响 |
C.降雨的多少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
D.害虫的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
下列与种群数量模型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
B.数量“J”型方程公式中λ的含义是种群增长率 |
C.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 |
D.影响“S”型曲线的K值大小的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