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最终是达到 ( )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
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曲线所代表的种群增长过程中无生存斗争存在 |
B.假设甲种群第一年数量是N0,种群数量下一年总是前一年的1.7倍,则第5年种群数量是N01.75 |
C.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最大 |
D.种群数量越高,该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
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
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
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J形和S形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
B.在养殖业中,应在b的某时对鱼、虾进行捕捞 |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D.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
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
B.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
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c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 |
B.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O |
C.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 |
D.本实验不存在对照,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
C.稻田中的稗草随处可见 |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 B.200只 | C.300只 | D.400只 |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
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
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 |
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 |
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 |
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