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起寒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射的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骨骼肌 |
B.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
C.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是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
D.寒冷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 |
关于人体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②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将糖原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不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④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的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下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激素①只能运输到垂体并作用于垂体 |
B.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
C.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
D.体内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 |
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分布到全身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 |
B.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
C.白蛋白的含量会影响血浆的理化性质 |
D.白蛋白减少,会使尿液减少 |
12岁的小明被诊断为下丘脑发生病变,下列生命活动中可能受到影响的是
①睾丸生长发育受影响 ②血糖调节受影响 ③血浆pH剧烈变化 ④言语功能障碍 ⑤细胞外液渗透压不稳定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④⑤ |
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 |
B. | 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
C. | 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
D. | 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 |
下面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A.表示内容:碳元素的流向甲:消费者乙:大气中的CO2丙:生产者 |
B.表示内容:内环境成分的关系甲:血浆乙:淋巴丙:组织液 |
C.表示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甲:生产者乙:消费者丙:分解者 |
D.表示内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甲:下丘脑乙:甲状腺丙:垂体 |
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
B.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
C.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 |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
图中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肝糖原分解,则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升高有关 |
B.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
C.如果X代表CO2,c→d时段,呼吸强度增加 |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
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
B.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
C.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之为稳态 |
D.稳态正常,机体不一定能进行所有正常的生命活动 |
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mmol/L) |
Na+ |
K+ |
Ca2+ |
Mg2+ |
Cl- |
有机酸 |
蛋白质 |
① |
142 |
5.0 |
2.5 |
1.5 |
103.3 |
6.0 |
16.0 |
② |
147 |
4.0 |
1.25 |
1.0 |
114.0 |
7.5 |
1.0 |
③ |
10 |
140 |
2.5 |
10.35 |
25 |
— |
47 |
A.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