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 |
B.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 |
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为B的过程中,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
D.若要画出如图2的动作电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 |
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A.突触前膜内的Ca2+快速外流 |
B.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
C.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
D.突触后膜迅速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
在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 |
B.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
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 |
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
B.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
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
D.tRNA在细胞核内合成后,经主动运输进入细胞质发挥作用 |
下丘脑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中枢,下列各项中属于下丘脑参与调节的一组是
①水平衡的调节
②调控促激素的分泌
③渗透压平衡的调节
④血糖平衡的调节
⑤体温平衡调节.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③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④⑤ |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
如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 |
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
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喂养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 |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
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
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各点距离: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A、D点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D.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
下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
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
D.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