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枪乌贼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
B.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达到动作电位峰值所需时间变短 |
C.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 |
D.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变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 |
下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下列相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
A.A神经元的递质释放受A、c两个神经元控制
B.乙酰胆碱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C.脑啡肽的释放会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
D.A、c神经元均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递质
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快速牵拉刺激了骨骼肌中的感受器 |
B.刺激d处会引发图中骨骼肌收缩 |
C.d可能与多个骨骼肌细胞形成突触 |
D.牵拉和刺激b均可使c处出现神经递质 |
下表为某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检测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
检测项目 |
测定值 |
参考范围 |
单位 |
甲状腺激素 |
10.0 |
3.1~6.8 |
pmol/L |
A.体温比正常人低
B.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
下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
B.在b处信号单向传递是因为前一个神经元释放蛋白质递质 |
C.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 |
D.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 |
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
下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I、II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
①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③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④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已知突触前膜释放的某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增大(已知细胞外Cl-浓度大于细胞内)。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神经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该种神经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信号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
B.组织液中Na+浓度减小时,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
C.突触前膜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D.兴奋发生时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 |
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的Na+,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 B.静息电位值增大 |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
下图表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途径是a→b→c→d→e |
B.该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途径是e→d→c→b→a |
C.刺激b点,a与e均能测到动作电位 |
D.d是神经纤维的轴突 |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上都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
B.激素有选择地被血液运输到靶器官、靶细胞 |
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
D.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