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峰值依次是-70mv和30mv |
B.若将该神经置于低Na+溶液中,则c点将会下移 |
C.a-c段的钠离子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
D.c-e段的钾离子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
关于兴奋的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
B.兴奋部位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
D.突触小体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
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 B.能产生渴觉并调节渗透压 |
C.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 D.是体温调节中枢 |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
B. |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
|
C. |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
D. |
细胞膜内外
|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临床发现损伤人大脑中央前回底部的S区,病人能说话,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 |
B.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
C.寒冷时,人体发生骨骼肌不自觉的战栗,这时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
D.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体温的恒定,血糖稳态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 |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正常机体在受到某种抗原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受刺激后,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前膜能分泌神经递质 |
B.受刺激后,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 |
C.适当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可以缓解重症肌无力的症状 |
D.受刺激后,神经—肌肉突触前膜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下列是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经胞吐作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
B.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低于外侧 |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 |
D.脑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
下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
B.刺激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
C.垂体可作为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 |
D.胰岛素能促进糖原的合成 |
有关人体膝跳反射与“憋尿”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种行为的反射弧都包括五个基本结构组成部分 |
B.相应活动的完成都离不开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 |
C.两种活动的过程中都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化 |
D.两种活动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也都受大脑皮层控制 |
如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 |
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
图甲表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向右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接受a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后一定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
B.④和⑤所处状态是轴突膜上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的结果 |
C.a处在兴奋传到后开始合成神经递质,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
D.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开始大量开放 |
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
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 |
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 |
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