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
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
关于感受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感受器是感受刺激的结构 |
B.感受器的活动可受大脑有意识控制 |
C.感受器是转换能量形式的结构 |
D.感受器接受刺激形成感觉 |
某人因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话,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 ( )
A.W区 | B.S区 | C.H区 | D.V区 |
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可能是( )
A.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
B.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
C.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
D.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
下列关于神经传导和相关结构与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突触小体能够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到突触后膜 |
C.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 |
D.感受器的基本功能是感受刺激,形成感觉 |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正常机体在受到某种抗原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受刺激后,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前膜能分泌神经递质 |
B.受刺激后,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 |
C.适当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可以缓解重症肌无力的症状 |
D.受刺激后,神经—肌肉突触前膜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下列是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经胞吐作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
B.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低于外侧 |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 |
D.脑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
下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
B.刺激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
C.垂体可作为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 |
D.胰岛素能促进糖原的合成 |
有关人体膝跳反射与“憋尿”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种行为的反射弧都包括五个基本结构组成部分 |
B.相应活动的完成都离不开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 |
C.两种活动的过程中都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化 |
D.两种活动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也都受大脑皮层控制 |
如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 |
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
图甲表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向右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接受a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后一定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
B.④和⑤所处状态是轴突膜上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的结果 |
C.a处在兴奋传到后开始合成神经递质,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
D.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开始大量开放 |
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
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 |
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 |
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