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叙述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A.放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吸能反应时总是伴随ATP的合成 |
B.快速登山时,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
C.蔬菜在低氧、干燥、低温的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
D.淀粉经发酵可产生酒精,是通过乳酸菌的厌氧呼吸实现的 |
下图曲线表示物质A生成物质P的化学反应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bc段表示在有酶催化条件下,使物质A生成物质P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 |
B.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催化的条件下,使物质A生成物质P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 |
C.若物质A与物质P之间转化的反应为可逆反应,酶可同样地降低正、逆反应的活化能 |
D.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
下图是某二倍体植物细胞周期的两种模型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中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作用于b时期 |
B.图乙中按箭头方向A→A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
C.处于图甲、图乙的细胞在各时期都具同源染色体 |
D.处于图甲、图乙的细胞在各时期都要消耗ATP |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分子ATP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
B.ATP和DNA具有相同的五碳糖 |
C.ATP分子中的两个高能磷酸键稳定性不同 |
D.动植物细胞中ATP的能量)相同 |
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通过提供能量和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
B.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
C.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 |
D.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
急性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是由细胞坏死引起的。近日,厦门大学韩家淮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能够将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通过调控这种酶的合成,就可以调控细胞的死亡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坏死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B.一些细胞的坏死对人体也有益处,比如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被机体清除 |
C.抑制RIP3的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急性胰腺炎起治疗、防御的作用 |
D.在人体的癌细胞中,也可能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 |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是由腺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
B.所有酶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都可以呈现紫色反应 |
C.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
D.消化酶在消化腺细胞内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中共穿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 |
ATP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均能合成ATP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不是同一物质
④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但在细胞内含量很少
⑤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不消耗ATP
⑥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A.0项 B.1项
C.2项 D.3项
人的肌肉组织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两种,快肌纤维几乎不含有线粒体,与短跑等剧烈运动有关;慢肌纤维与慢跑等有氧运动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消耗等摩尔葡萄糖,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产生的ATP多 |
B.短跑时快肌纤维厌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故产生酸痛感觉 |
C.两种肌纤维均可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丙酮酸、[H]和ATP |
D.慢跑时慢肌纤维产生的ATP,主要来自于柠檬酸循环 |
以下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胃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时需要适宜的温度、pH和ATP供能 |
B.在细胞质内合成的酶也可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
C.利用过氧化氢酶能分解H2O2的原理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D.细胞内的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酶的单体是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 |
B.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 |
C.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酶促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成正比 |
D.酶通过提供能量或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
如图是生物体内常见的一种生理作用图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
B.③或④的生成速率可以表示酶促反应的速率 |
C.图中显示①具有高效性,反应完成后,①的性质未发生改变 |
D.如果探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②的数量就是实验的自变量 |
下列过程一定使细胞中ATP水解的是( )
A.载体蛋白的形状改变 |
B.线粒体内膜中特殊的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 |
C.细胞分裂时纺锤丝的收缩 |
D.叶绿体基质中CO2固定形成三碳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