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从废铅酸电池的铅膏回收铅的过程中,可用碳酸盐溶液与铅膏(主要成分为)发生反应:。某课题组用为原料模拟该过程,探究上述反应的实验条件及固体产物的成分。
(1)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2)室温时,向两份相同的样品中分别加入同体积、同浓度的和溶液均可实现上述转化,在溶液中转化率较大,理由是。
(3)查阅文献:上述反应还可能生成碱式碳酸铅[],它和受热都易分解生成。该课题组对固体产物(不考虑)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全部为;
假设二:;
假设三:。
(4)为验证假设一是否成立,课题组进行如下研究。
①定性研究:请你完成下表中内容。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
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
取一定量样品充分干燥,…… |
②定量研究:取26.7的干燥样品,加热,测的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某同学由图中信息得出结论:假设一不成立。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
某化学课外小组为了探究CaCl2溶液和Na2SO4溶液反应有没有限度,设计了如下活动过程,请完成表中空格:(已知CaSO4在水中微溶,CaCO3在水中难溶)
实验步骤 |
向3—4 mL 1 mol/L的CaCl2溶液中滴入1mol/L的Na2SO4溶液至反应完全。 |
实验现象 |
产生白色沉淀 |
离子方程式 |
(1) |
小组讨论交流 |
向上述反应后的清液中滴入适量1mol/L的Na2CO3溶液会出现什么现象 |
假设出现的实验现象,说明理由 |
假设Ⅰ: 无现象; 理由:反应没有限度,Ca2+沉淀完全 假设Ⅱ:(2) ,理由:(3) |
证明你的假设 |
现象: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 |
离子方程式 |
(4) |
实验结论 |
(5) |
(1)室温时氢氧化钙的溶度积KSP =4.7×10-6, 室温时将9 mL0.02 mol·L—1的氯化钙溶液与1 mL
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体积可直接加和),溶液中 沉淀析出(填有或无).
(2)2.24升(标准状态)氨气通入250mL 浓度为0.1 mol·L—1的硫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为 (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写出各离子符号)
(3) 人体血液含Ca2+。现抽取某人血样10 mL,稀释后用草酸铵[(NH4)2C2O4]溶液处理,使Ca2+完全转变为草酸钙(CaC2O4)沉淀;过滤,洗涤,将得到的沉淀用稀硫酸溶解得到草酸(H2C2O4)溶液,用5.0×10-3 mol·L-1 KMnO4溶液滴定得到的草酸至终点,共耗去2.0 mL KMnO4溶液。由上述实验数据可求得此人血液中Ca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提示:2 KMnO4 + 5H2C2O4 + 3H2SO4 = 2MnSO4 + K2SO4 + 10CO2↑+8H2O)
(4)用下图完成相应实验.
①断开K1,闭合K2接通直流电源,写出阳极 的电极反应 .
电解的总反应方程式
②电解一段时间后,当两石墨棒均有气体包围时,切断K2闭合K1,发现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写出a极的电极反应式
某无色透明溶液只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K+、Al3+、Fe3+、Ba2+、NO3-、SO42-、AlO2-、Cl-、CO32-等,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该溶液,试纸显蓝色;
②取溶液少许,加入铜片和稀硫酸共热,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遇到空气立即变为红
棕色;
③取溶液少许,滴加盐酸的过程中有白色沉淀出现过
④取溶液少许,滴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能部分溶解在足量的稀盐酸中
⑤取实验④后的澄清溶液,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
沉淀不消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①中,下图所示的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代号)
(2)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可能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在可能存在的离子中,只要对前述某一实验步骤中的试剂进行改进,改进的方法是____
_ 。
(3)用离子方程式表示:①中溶液能导致试纸变蓝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产生沉淀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体中重金属铅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水溶液中铅的存在形态主要有Pb2+、Pb(OH)+、Pb(OH)2、、,各形态的浓度分数α随溶液pH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表示Pb2+,2表示Pb(OH)+,3表示Pb(OH)2,4表示,5表示
(1)Pb(NO3)2溶液中___________2(填“>”“=”或“<”);往该溶液中滴入氯化铵溶液后, 增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往Pb(NO3)2溶液中滴入稀NaOH溶液,pH=8时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Na+除外)有___________,pH=9时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