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纳米)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悬浊液 |
B.分子直径比Na+小 |
C.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
D.“钴酞菁”分子不能透过滤纸 |
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淀粉溶胶中胶体微粒大小在1~100nm |
B.用一束光照射氢氧化铁胶体,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
C.向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可得氢氧化铁胶体 |
D.可以利用过滤来分离胶体粒子和溶液 |
下列关于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分散系 |
B.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0-9~10-7m之间 |
C.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
D.FeCl3溶液具有丁达尔效应 |
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Fe(OH)3胶体是纯净物 |
B.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有丁达尔效应 |
C.Fe(OH)3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
D.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长时间加热制得Fe(OH)3胶体 |
将淀粉—KI混合液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某学生取烧杯中液体滴加几滴试剂便立即报告老师说:这个半透膜袋已经破损了,老师肯定了他的做法。这位学生所滴的试剂及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滴两滴碘水显蓝色 |
B.滴淀粉试液显蓝色 |
C.滴入氯水一淀粉试液显蓝色 |
D.滴AgNO3,溶液出现黄色沉淀 |
下列对化学概念判断的依据正确的是( )
A.溶液与胶体:不同的本质原因是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
B.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否仅含有一种元素 |
C.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 |
D.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物质本身的导电性 |
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往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害人而是救人。那么,这种做法的化学原因是( )
A.胶体的电泳 | B.血液的氧化还原反应 |
C.血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 | D.胶体的聚沉 |
下列现象或应用不能用胶体知识解释的是( )
A.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
B.土壤表面积巨大且一般带负电,能吸收NH4+等营养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
C.水泥、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工厂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
D.氯化铝溶液中加入小苏打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和气体 |
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 ~ 10-7m之间 |
B.一束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
C.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比溶液的大,故胶粒不能透过滤纸 |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
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现将淀粉和稀Na2SO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袋中,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内,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 B.加入碘水不变蓝 |
C.加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产生 | D.加入碘水变蓝 |
关于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描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
B.两者都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
C.CuSO4溶液能产生丁达尔现象,Fe(OH)3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
D.CuSO4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
下列各项操作中,发生“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现象的是
①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
②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③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④向AgCl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硝酸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下列常见现象与胶体无关的是:
A.清晨在密林中看到一缕缕的光束 |
B.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使蛋白质等聚沉,制成可口的豆腐 |
C.FeCl3溶液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
D.利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微粒均匀地沉积在镀件上 |
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是三种重要的分散系,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Fe(OH)3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0-9~10-7米之间 |
B.分别用一束光透过三种分散系,只有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
C.三种分散系的颜色都相同,且均能与盐酸反应,具有吸附性 |
D.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均属于电解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