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下表中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用激光笔照射鸡蛋白的水溶液
有丁达尔效应
鸡蛋白粒子直径介于1nm~100nm
B
向某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
出现红褐色沉淀
说明原氯化亚铁已被氧化而变质
C
将气体X通入酸化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X可能是CO2
D
湿润的KI淀粉试纸靠近气体Y
试纸变蓝
Y一定是Cl2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中所示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符合下图的是

 
X
Y
Z
A
钠元素
主族元素
短周期元素
B
氢氧化铁(固体)
胶体
分散系
C
电解质
化合物
纯净物
D
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放热反应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②“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是弱电解质
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
④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现象
⑤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含CO
⑥可用渗析法分离Fe(OH)3胶体和KCl溶液

A.①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饱和氯化铁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 B.氯化钠溶液 C.沸水 D.氢氧化钠溶液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丁达尔现象
B.将小烧杯中25mL蒸馏水加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沉淀,停止加热,以制取Fe(OH)3胶体
C.Fe(OH)3胶体粒子在电场影响下将向阴极运动,说明Fe(OH)3胶体带正电
D.往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H2SO4溶液时,开始时会出现凝聚,再继续逐滴加时,沉淀又会消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铁胶体带正电荷
B.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
C.把FeCl3饱和溶液滴入到沸腾的蒸馏水中,以制取Fe(OH)3胶体
D.Fe(OH) 3胶体的电泳实验中,阴极区颜色加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技术”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
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的混合物具有的性质是

A.能全部通过半透膜 B.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C.一定能导电 D.一定为悬浊液或乳浊液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类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A.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B.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C.根据水溶液是否能够导电,将物质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D.根据是否含氧元素,将物质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描述,其因果关系成立的是

A.因为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
B.因为O2可以与CO反应生成CO2,所以可以用O2除去CO2中的杂质CO
C.因为液态HCl不导电,所以HCl是非电解质
D.因为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性,所以常用于净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利用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和胶体
B.用滤纸过滤可以除去溶液中的胶体粒子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饱和FeCl3溶液边振荡制备Fe(OH)3胶体
D.向Fe(OH)3胶体加入足量稀盐酸后,依然有丁达尔现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②若缓缓加入稀H2SO4直至过量,整个过程中混合溶液中的导电能力(用电流强度I表示)可近似地用图中的曲线表示是________(填序号).

(2)有甲、乙、丙、丁四种液体,它们分别为Fe(OH)3胶体、硅酸胶体、As2S3胶体、NaOH溶液。现将有关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①电泳:甲液体的阳极(即接电源正极的一极)周围颜色变浅,阴极(即接电源负极的一极)周围颜色变深;
②将一束光通过乙液体,无丁达尔现象;
③将乙慢慢加入到丙液体中,先出现凝聚,后液体变澄清。
则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丙为________,丁为________。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的反应:2KNO3+3C+S=K2S+N2↑+3CO2↑。其中被还原的元素是             ,被氧化的元素是         ,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2)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变为________色,即可得到Fe(OH)3胶体。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现象是                    ,其原因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ol·L-1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1 mL~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 ________;若丙同学实验中不停止加热,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
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硫酸,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化学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