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根光滑的金属导轨,平行放置在倾角为的斜面上,导轨的左端接有电阻R,导轨的电阻可忽略不计,斜面处在一匀强磁场中,磁场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上。质量为,电阻可不计的金属棒ab,在沿着斜面与棒垂直的恒力F作用下沿导轨匀速上滑,并上升h高度,如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 )
A.作用在金属棒上的各个力的合力所做的功等于零 |
B.作用在金属棒上的各个力的合力所做的功等于mgh与电阻R上发出的焦耳热之和 |
C.恒力F与安培力的合力所做的功等于零 |
D.恒力F与重力的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电阻上发出的焦耳热 |
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是电子设备中常用的电子元件。如图所示电路图中,符号“C”表示的元件是:
A.电阻器 | B.电感器 | C.电容器 | D.电源 |
如图所示,电阻忽略不计的、两根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竖直放置,其上端接一阻值为3Ω的定值电阻R。在水平虚线间有一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B,磁场区域的高度为d="0.5" m。导体棒a的质量=0. 2 kg,电阻=3Ω;导体棒b的质量=0. 1 kg、电阻= 6Ω,它们分别从图中M、N处同时由静止开始在导轨上无摩擦向下滑动,且都能匀速穿过磁场区域,当b刚穿出磁场时a正好进入磁场。设重力加速度为。(不计a、b之间的作用)求:
(1)在整个过程中,a、b两棒克服安培力分别做的功;
(2)M点和N点距的高度。
某同学用伏安法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根据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得到了如图所示的U﹣I图象,则由图可知( )
A.短路电流为0.5A | B.电源内阻为3Ω |
C.电动势为1.5V | D.电源内阻为5Ω |
如图所示,均匀的金属长方形线框从匀强磁场中以匀速v拉出,它的两边固定有带金属滑轮的导电机构,金属框向右运动时总是能与两边良好接触,一理想电压表跨接在PQ两导电机构上,当金属框向右匀速拉出的过程中,电压表的读数(金属框的长为a,宽为b,磁感应强度为B)( )
A.恒定不变,读数为 | B.恒定不变,读数为 |
C.读数变大 | D.读数变小 |
日常生活中,下列哪些情况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 )
A.冬天用电吹风吹出的热风烘干头发 |
B.发电机通过旋转磁场中的线圈发电 |
C.银行柜员机通过信用卡上的磁条读取用户的信息 |
D.话筒通过振动磁场中的线圈将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
下列各物理量的表达式中,是用比值法定义该物理量的是
A.加速度 | B.电功率 | C.电场强度 | D.电流强度 |
在如图所示电路中,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 向下滑动时,四个理想电表的示数都发生变化,电表的示数分别用I、U1、U2和U3表示,电表示数变化量的大小分别用△I、△U1、△U2和△U3表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U1|<|△U2|,|△U2|>|△U3| | B.||不变,变小 |
C.||变大,变大 | D.||变大,变大 |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内阻不可忽略,开关S闭合后,在变阻器R0的滑动端向下滑动的过程中( )
A.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都减小 |
B.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都增大 |
C.电压表的示数增大,电流表的示数减小 |
D.电压表的示数减小,电流表的示数增大 |
一太阳能电池板,它的电动势为0.8V,内电阻为20Ω,若将该电池板与一阻值为60Ω的电阻器连成一闭合电路,则它的路端电压是( )
A.0.10V | B.0.20V | C.0.40V | D.0.60V |
如图所示电路中,R1、R2为定值电阻,电源内阻为r.闭合电键S,电压表显示有读数,调节可变电阻R的阻值,电压表示数增大量为ΔU,则在此过程中
A.可变电阻R阻值增大,流过它的电流增大 |
B.电阻R2两端的电压减小,变化量等于 |
C.通过电阻R2的电流减小,变化量小于 |
D.路端电压一定增大,变化量大于 |
如图所示,矩形线圈abcd与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组成闭合电路.线圈在有界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bc边匀速转动,磁场只分布在bc边的左侧,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线圈面积为S,转动角速度为ω,匝数为N,线圈电阻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原线圈抽头P向上滑动时,灯泡变暗 |
B.电容器的电容C变大时,灯泡变暗 |
C.图示位置时,矩形线圈中瞬时感应电动势最大 |
D.若线圈abcd转动的角速度变为2ω,则变压器原线圈电压的有效值为NBSω |
对电源、电流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荷量越多,导体中的电流越大 |
B.根据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电子运动速率越大,电流越大 |
C.因为电流有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 |
D.在电源内部正电荷由负极流向正极,负电荷由正极流向负极 |
关于电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场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 B.描述电场的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 |
C.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 D.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没有力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