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在“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s1=1.40cm,s2=1.90cm,s3=2.40cm,s4=2.88cm,s5=3.43cm,s6=3.90cm.(以下计算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       cm/s,v2=       cm/s,v3=      cm/s,v4=       cm/s,v5=       cm/s.
(2)在坐标纸中作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
(3)在求解运动小车的加速度时,两位同学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甲同学认为,只要在上面计算好的5个速度中,任意取两个,代入公式即可求出加速度,而乙同学则认为,应该选取v﹣t图象上的相距较远的两个点来计算加速度,请问你认为哪位同学求解的加速度的方法更合理      (填甲或乙),按照你认为合理的方法求出a=      cm/s2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则相邻计数点时间间隔为      s,其中x1=7.05cm,x2=7.68cm,x3=8.33cm,x4=8.95cm,x5=9.61cm,x6=10.26cm,则A点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      m/s,加速度的大小是      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通过实验得到如图(b)所示的a﹣F图象,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平衡摩擦力时木板与水平桌面的倾角      (填“偏大”或“偏小”).

(2)该同学在平衡摩擦力后进行实验,为了便于探究、减小误差,应使小车质量M与砝码和盘的总质量m满足         的条件
(3)该同学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每两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部的数字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

由这些已知数据计算:
①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      m/s2
②与纸带上D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m/s.(答案均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

(1)根据_______可判定小球做__________运动;
(2)计算C点速度vC=_____m/s;
(3)根据纸带点的分布,求出加速度a=_________m/s2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中:
(1)在如下基本步骤中,正确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A.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
B.安放纸带
C.松开纸带让物体带着纸带运动
D.接通220 V交流电源

E.按下脉冲输出开关,进行打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探究小组为了测定重力加速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工型挡光片悬挂于光电门的正上方,释放挡光片后,工型挡光片竖直下落,它的两臂A、B依次通过光电门,光电计时器记录A、B分别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1)用图乙游标卡尺测量工型挡光片的两臂A、B的宽度d1和d2,某次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A的宽度d1时如图所示,则臂A的宽度d1     mm.
(2)若计时器显示臂A、B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则臂A、B通过光电门的速度表达式分别为        
(3)若测得臂A、B之间的距离为L(L远大于d1、d2),用以上测量量表示当地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试举出下列实例:(1)速度很大而加速度较小,甚至为0;(2)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3)加速度为0而速度不为0;(4)速度为0而加速度不为0。(5)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物理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