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更新:2021-10-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文段画线部分有两个病句,请指出其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劳动者迈向进步的脚印。 ①今天谈到劳动时,脑海中浮现的已经不仅仅是农田里稻浪滚滚、工地上火花四溅的景象。② 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劳动的内容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③ 不过,劳动给社会带来财富并推动社会发展这一意义不会变化。④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这句话,始终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重要诠释。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更新:2021-10-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校文学社拟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假如你是导演,会选取哪部书中的哪个经典场景?请说明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更新:2021-10-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

--给到×北工作的的L    方龄贵

来信说:"……是时候了,我要去了。我来自遥远的北方,还要回北方去。……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

寄来这么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这神圣的斗争中了,而我还在这边荒的一角,寂寞地活着。我心里有许多话却一时无从叙说。我于是把想象放在一个辽远的地方,你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屈起手指头,已经不多不少五个年头了,自从我们背起行囊走出那个地方。

当我们跳下车,在北平城里停下我们脚步的时候,发觉这里并不如我们所想象。它太沉闷,太无生气。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关山以外的土地,被膏药旗子压得喘不过一口气来。我们的祖国就是这样一个破碎的祖国,苦难的祖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来是为了受苦,为祖国受苦。当整个国家在苦难里挣扎的时节,一切轻蔑,损害,污辱都算不了什么。给家里去信,只说:"这里很好,只是太好玩,恐怕心野了收不回来,将来不想回家了。"故意把话说得那么轻松,想减少文字在老人心中所掷放的分量,自己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两年的时光消度过去了,我们到了南京。落日黄昏,山边水崖,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来了,仿佛生活得非常痛快,如心。接着来了"七七"。七月二十八日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读到这个地方,我用尽所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泪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们无愧于我们的祖国,不是为了她,在家里我们并不缺乏温饱。你嘱我不要为你的贫苦伤心,这对你是一种磨练,一种经验。你那故作宽慰的苦心双倍加重我的悲哀。没有比有心地隐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你已经不能安心读书。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训练班去了。彼此都无消息,完全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你在哪里呢?到底还是你自己,把这个谜底揭开了。一封信从黄河边上飞到我的手里来,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不惮烦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还说,北方,我歌颂她,她有多么美丽,健康!每天有小米饭吃,像回了家。……

然而你不满足,说自己太年青,做事的力量不够,你还想学习。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又握到了你的手。

那是一双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纤弱。你脸上蒙上一层风尘的颜色,似乎有一点苍老。在那狭小的旅店里,对着酒我们尽情地诉说。夜晚来时,望着满天星月,向我叙说北中国的消息,或者忘情地唱起救亡歌。我就像从前听老人讲故事一样地听着。年余没见,你的胸襟更扩大了。

你住下来,你想学一点专门的技能,到敌人后方去工作。你兴奋,你即刻要去长沙,然而问题发生在钱上。那使我一生也忘不了的一天!落着小雨,我们捡点了几件衣服,到街上换钱。那该多么难为情!自己觉得脸上发烧,把慈母的手缀 转让给别人。 我们低着头,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怕的是遇见熟人。秦琼卖过他的黄骠马,我们现在卖衣服。我们装作买东西,走进店铺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买衣服么?"那声音模糊得几乎连自己也听不清楚。真想一转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没有,我们忍住了。一家不成,又走一家,为的是多争几毛或几分。那条二里长的小街被我们走到尽头。眼巴巴地瞧着自己的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接过手中的几张票子,头也不回我们走出来了。……外面落着小雨,感觉一阵空虚。一转身我看见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泪。……我把头转到另一方向,我瞩望阴沉的天空。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你到了长沙。你学习怎样运用你的"武器"。而现在,你是向北方去了,你所怀念的地方。

我不留恋,也不伤感。我为你欢喜,为你祝福。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忧患,感情脆弱得像一支绷紧的弦。这不成:时代不容许我们。你劝我要坚强,现在我自己勉励自己。别以为我们的苦难是偏得的不幸,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眼睛,有多少人失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的祖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死者们,得接替上去,继续把血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她,使自由在这上面生长。

朋友,你放心去吧,祖国正需要你。我们来自北方,北方有我们祖先的坟墓,有我们的家乡,还有慷慨悲歌的英雄。朋友,你去了,珍重你自己吧,莫忘记时常给我捎几个字来。我祝福你,愿你平安。

(选自1940年2月25、27日《大公报》,有删改)

[注]手缀:此处指母亲亲手做的衣服。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以抗日救国为背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安排内容,记叙了在民族危亡时刻有志青年上下求索的历程。

B.

作者谈今忆往,叙写友人多次的人生选择,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流露出浓浓的同乡情、同胞情。

C.

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文章多处用语隐讳,如"×北""××训练班""运用你的'武器'"等,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D.

文章以"我"和友人作对比,用友人在求学、工作、流亡、抗战等经历中表现出的思想境界,反衬出"我"的惭愧心情。

E.

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现友人行踪,语言华丽工巧,节奏张弛有度,感情含蓄深沉。

17.文章在开头直接引用友人来信有何作用?

18.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19.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

20.李大钊说:"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更新:2021-10-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___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4)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田园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万物在春日复苏、繁荣滋长的美好景象,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更新:2021-10-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 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

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

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

"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更新:2021-10-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评价的不同之处。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更新:2021-10-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更新:2021-10-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 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 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乎计之得失         审:仔细考量

B.

则必有所              格:阻止,阻碍

C.

此用之于新 之蜀       造:拜访

D.

一见尽怀             或:有的人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是有时而穷           盘盘 ,囷囷焉

B.

而权之 人              臣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

特欲侥幸 权之不敢抗也    臣诚恐见欺 王而负赵

D.

游尘 集高岳              不知东方 既白

9.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B.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C.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D.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    

①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②与之争于舟楫之间

③行三百里以争利                            

④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

⑤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                  

⑥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B.

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C.

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D.

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更新:2021-10-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文旅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蓄积变革力量,稳中有进。各个城市的文旅融合实践,通过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在区域整体规划中统筹文化潜力、融合科技力量、盘活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场景,基于文化内质进行多维延伸,全方位赋能城市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整体格局。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的数字创意智慧旅游、"文化+IP+数字消费"的互联网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迅猛。

约翰·菲斯克说:"交换和流通的不是财富,而是意义、快乐和社会身份……消费者在相似的商品中做出选择时,通常不是比较其使用价值,而是比较其文化价值;从诸多商品中做出一种选择,就成了消费者对意义、快乐和社会身份的选择。"由此可见,游客群体对以文化为内涵的数字创意文旅产品存在消费诉求,这也反映出对凝结文化精粹并融入科技元素的创意型产品所彰显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在对产品的期待与消费后,消费者间接地完成了对社会身份的选择。

材料二:

数字技术创造智慧文旅新形态。伴随5G技术开始步入商用,VR、AR、区块链等技术频频介入文旅产业应用。目前,国内已有1000多家景区开通了线上游览服务。通过"虚拟景区""云机游""旅游+直播""智能地图"等模式,利用VR、AR、全景影像等技术,在内容创造、虚拟运营、智能服务、交互体验等方面推出了更多的玩法,实现了景区的智慧化、数字化升级。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开通了"Zoo直播",直播内容包括动物日常活动、饲养员工作、答网友问并科普相关知识等,使游客足不出户"云"游动物园。据统计,累计观看量达到190多万人次。可见,影响受众选择的不仅是事实本身,更是它扩散和传播的方式。

材料三:

夜间经济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板块。中国的夜间经济早在汉代就初见端倪,夜市在宋代拥有了合法地位,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异彩纷呈。《东京梦华录》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热闹非凡。如今,夜间经济成为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繁荣程度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开放度和活跃度。无论国家还是地方都认识到夜间经济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2018年11月,天津市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集中打造具有天津本地特色的夜间经济示范街区。2019年4月,上海市发布《关于本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界定了"夜间经济"的概念,即从晚7时至次日6时在城市特定地段发生的各种合法商业经营活动的总称,指出夜间经济是都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经济所带动的创收指数是城市文旅的重要量化指标,也是文旅消费评价体系的新维度。

(以上三则材料取材于司若主编《中国文旅产业发展报告(2020)》)

材料四:

(取材于《2019年北京市夜间消费调查报告》)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文旅融合实践充分调动文化、科技等要素,全方位赋能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B.

数字创意智慧旅游和互联网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在科技力量助推下发展迅猛。

C.

消费者看重商品的文化价值,在消费过程中完成了对自身社会身份的直接选择。

D.

国内大量景区应用数字技术,推出更多服务,实现了智慧化、数字化升级。

5.下列与"夜间经济"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夜间经济形态,到宋代其繁盛度和开放度达到巅峰。

B.

津沪两地先后出台了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打造城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C.

要对城市文旅消费进行评价,需要引入夜间经济所带动的创收指数作为参考。

D.

据图表,四十岁以下人群是夜间消费的主力军,"00后"受访者月均消费最高。

6.下面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云直播、云旅游等模式主要依靠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体验,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

B.

大众只关注事实的扩散传播方式,掌握影响群体期待的手段就能引导大众。

C.

夜间经济已被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但也需要根据城市文化特色稳步推进。

D.

北京市"70后"受访者月均消费频次最低,可见夜间消费不适合"70后"。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更新:2021-10-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古往今来,最使人们感到(    )莫测的客观存在就是时间了。尽管在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那里,空间也是一个缠夹不清的概念,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空间毕竟是容易感觉和理解的。时间则不同了,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它(    ),却又千金难买。伏尔泰在哲理小说《查第格》中编了一个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谜底就是"时间"。在时间的各项性质中,___________。孔子在河边叹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代的诗人也(    )地用滔滔东流的河水来比喻时间。唐代的韩琮甚至认为只要听听流水的声音就能感受到时间的消逝:"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选自《莫砺锋诗话》,有删节)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神奇        一文不名        异曲同工

B.

神妙        不值一钱        异曲同工

C.

神奇        不值一钱        不约而同

D.

神妙        一文不名        不约而同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最使人们无能为力却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

B.

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永不复返且飞速流逝

C.

最使人们无能为力却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它的永不复返且飞速流逝

D.

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

3.下列与"时间"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语录体散文《论语》,孔子用这句话抒发了对时间流逝、永不停歇的感慨。

B.

《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揭示出生命长短的相对性。"晦""朔"分别指阴历每月第一天和最后一天。

C.

《孔雀东南飞》中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两句,写出了由天色已暗到夜深人静的时间变化。

D.

《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意思是:虽然时光已逝,但珍惜将来,为时不晚。"东隅""桑榆"分别表示早、晚。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更新:2021-10-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含答案不含解析)
  • 更新:2021-09-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文学名著中常有一些让人心生遗憾又给人启迪的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他(或她)为何令你感到遗憾,又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要求:写明作品和人物,言之有理。不超过150字。

(2)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班级要开展"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的主题活动。如果让你参与策划,你会在活动中设计一个怎样的核心环节?请说说理由。要求:简要说明核心环节的内容,重点陈述理由。不超过150字。

(3)请以"醒来的瞬间"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
  • 更新:2022-11-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语言基础运用。

①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欣欣向荣,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② 网络的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给管网治网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③目前各类服务端APP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漏洞。④ 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异军突起,还带来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打赏主播等问题,引起家长的普遍担忧。⑤事实上,不仅未成年人需要清朗的网络环境, 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也渴求健康的网络空间。⑥网络上,水军、黑公关等顽瘴痼疾反复兴风作浪,淫秽色情、赌博诈骗信息屡禁不绝,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普遍期待开展一场网络大扫除。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使用得当。

B.

加波浪线的两句有相同的语病。

C.

第⑤⑥两句的位置不能够互换。

D.

末句的"反应"应改为"反映"。

(2)不改变原意,将第②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整合为一个。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
  • 更新:2022-11-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心灵的呼吸

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拄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 深奥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管子,父亲经常吹,不是独自吹,是跟村里的"自乐班"的人一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村里的广场上吹奏,全村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遍了每个角落。

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张开的翅膀,我觉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岁以后,父亲置买了一船白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许,怀抱着黄铜的笙坐在一边学着吹。父亲在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太死,声音都憋死了,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我从父亲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始向他学习,他瘦削的双手端着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就没有笙。

"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笙。黄昏时,我坐在屋顶上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心好好琢磨"。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的生命都感触到了美妙的节奏。可以说,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 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

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一处远远的精神境界,比走亲戚还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对面地吹,中间隔着一张炕桌。我当时觉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诚的气氛和心境。

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它的声音是浑圆的,而管子的声音是 峻拔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亲吹管子时,脸憋得通红,胸间的气似乎聚集起来朝上冲,拼命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霄的顶峰摔了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

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黄昏后,村里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很混乱,尘土飞扬,还免不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乱的一切都 融和了。"自乐班"的人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对音乐有一点素养的话,主要就是从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的场合感受来的。

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声地响着,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一种长途跋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这苍凉而庄重的乐音伴随着。

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背离深入骨髓的乡土气,也影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

(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 深奥:深邃神秘

B.

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 吐诉:吐露、倾诉

C.

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 峻拔:尖而细

D.

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 融和:和谐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的父亲摸透了笙管的特点,当他吹笙时,笙就好像与他融为了一体。

B.

硬木制作的管子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

C.

作者屡屡将音乐的记忆融于黄昏的情境中叙写,有效传达出苍凉的感受。

D.

作者用“雁群飞过冬天”形象而生动地喻指了音乐具有超越苦难的力量。

(3)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
  • 更新:2022-11-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