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6.与例句中“前”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而为歌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B.赵王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皆白衣冠 以送之
D.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7.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嘉为先言于秦王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8.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以无礼于晋 B.吾还也
C.君知难也 D.又欲肆西封

14.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过也    ③邻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⑥微夫人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15.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例:以其无礼于晋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燕王拜送于庭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夫晋,何厌之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3)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选自《汉书·高帝纪》)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高祖常咸阳徭:服徭役。
B.单父人吕公沛令善:与……交好。
C.吕公者,好人相:帮助。
D.徒多道亡:逃跑。

下面各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  
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⑤人乃以妪为不诚           ⑥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面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A.燕王拜送于庭
B.何厌之有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尤袤,字延之,常州无锡人。少颖异。入太学,以词赋冠多士。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第。尝为泰兴令,问民疾苦,皆曰:“邵伯镇置顿,为金使经行也,使率不受而空厉民。漕司输蒿秸,致一束数十金。二弊久莫之去。”乃力请免之。县旧有外城,屡残于寇,颓毁厉,袤即修筑。已而金翁盟,陷扬州,独泰兴以有城得全。后因事至旧治,吏民罗拜曰:“此吾父母也。”为立生祠。
从臣以靖退荐,召除将作监簿。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秘书丞者以袤对亟授之。先是,张栻说自阁门入西府,士论鼎沸,从臣因执奏而去者数十人,袤率三馆上书谏。后说留身密奏,于是梁克家罢相,袤与秘书少监陈骙各与郡。袤得台州,州五县,有丁无产者输二年丁税,凡万有三千家。前守赵汝愚修郡城工才什三, 属袤成之。袤按行前筑,殊自莽,亟命更筑,加高厚,数月而毕。明年大水,更筑之墉正直水冲,城赖以不没。
会有毁袤者,上疑之,使人密察,民诵其善政不绝口,乃录其《东湖》四诗归奏。上读而叹赏,遂以文字受知。除江东淮东提举常平。江东旱,单车行部,核一路常平米,通融有无,以之振贷。
朱熹知南康,讲荒政,下五等户租五斗以下悉蠲之,袤推行于诸郡,民无流殍。改江东提刑。 梁克家荐袤及郑侨以言事去国,久于外,当召,上可之。召对,言:“水旱之备惟常平、义仓,愿预饬有司随市价禁科抑,则人自乐输,必易集事。”
上已属疾,国事多舛,袤积忧成疾,请告,不报。疾笃乞致仕,遂卒,年七十。
(选自《宋史.尤袤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率不受而空民 厉:磨炼
B.城以不没 赖:依靠
C.愿预有司随市价禁科抑 饬:告诫
D.疾饬致仕 笃:沉重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秘书丞者/佥以袤对/亟授之
B.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 以 对/ 之
C.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 以 对/ 之
D.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 以 对/ 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袤勇于革除弊政,深得民心。他担任泰兴县令,寻访民生,革除了两个弊政;后来他因公再到泰兴,人们尊称他为父母,立祠纪念他。
B.尤袤正直敢言。张栻说进入西府,大家对此事议论纷纷,几十个人被张栻说免职,尤袤也因率领大家上书劝谏被调离朝廷到台州任职。
C.尤袤遭受诋毁,但他经受住了考验。有人诋毁尤袤,引起皇上的疑心,皇上派人调查他,但百姓却对尤袤赞不绝口,打消了皇上的疑虑。
D.尤袤推行善政,关心国家救灾工作。朱熹推出惠民政策,尤袤予以推行。因梁克家提议,尤袤被召回朝廷,他对皇上提出救灾工作的建议。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金渝盟,陷扬州,独泰兴以有城得全。
(2)袤按行前筑,殊自莽,亟命更筑,加高厚,数月而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句名篇默写
(1)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2)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3)扈江离与辟芷兮,                     。(屈原《离骚》)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
(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7)适莽苍者,                    ,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8)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中颈联“             ,            ”含有八层意思。
(2)荀子《劝学》中用比喻手法,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的语句是“                
               ,              。”
(3)“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战,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以功拜莫州刺史。时真宗驻大名,傅潜握重兵顿中山。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潜不许。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厚赐遣还。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即宥之。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
景德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昭不达吏事,军中牒诉,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帝知之,斥正还营而戒延昭焉。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小无,长围数日备:防备
B.契丹之,目为杨六郎惮:害怕
C.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兵以战益:增加
D.与保州杨嗣命并:一同

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战朔州城下 / 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
B.每征行,必以从 / 帝嗟悼之
C.为契丹所袭 /以功拜莫州刺史
D.延昭本名延朗/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咸平二年冬,时任莫州刺史的杨延昭带领遂城百姓抵抗契丹人的入侵,并用计击退了契丹军队。
B.杨延昭与杨嗣领兵增援保州,被契丹军队袭击,伤亡惨重,两人被召回朝廷治罪。
C.杨延昭不擅长治理军中的诉状,但忠勇善战,为此,皇帝把他调任为高阳关副都部署。
D.杨延昭守卫边境二十多年,舍家为国,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军民的爱戴。

用“/”给下列文言句子断句。
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
②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倪,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列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互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集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西京扰乱,皆不 就:就任
B.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之典:掌管,主持
C.著诗、赋、论、议六十篇垂:流传
D.为魏讽所引:牵连

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蓝以疾免,卒
B.蟹六跪二螯表以粲貌寝体弱通倪
C.句读不知士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人问曰:“卿能诵?”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王粲“有异才”的一组是(   )
①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②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③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④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⑤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⑥善属文,举笔便成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粲年纪还不大,就备受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而荆州刺史刘表却认为他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不太看重他。
B.王粲借敬酒的机会,向太祖分析形势:袁绍喜爱贤才却不能任用,刘表拥有贤才却不懂任用,只有太祖能招引贤才并任用贤才。
C.王粲博闻强记,碑文过目不忘,擅长撰写文章,当时的人认为他的文章是事先写好的,不能再增加文字。
D.虽是写史,强调客观,但是作者在文章最后写王粲的结局时还是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惋惜之情和怜惜之意。

翻译: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以疾免,卒于家。
(3)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 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侻,同“脱”。②军谋祭酒:官职名。③覃思:深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就:就任 B.下车即缮其甲卒缮:整治
C.粲恒典之典:掌管 D.其强记默识如此识:认识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②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③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    ④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⑤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⑥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才华出众,幼小时就受到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司徒征召他做僚属,皇上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他都没有就任。
B.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曹操。太祖任命刘琮为丞相府属官,赐以关内侯的爵位。
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王粲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撰写文章,一挥而就,即使时人反复斟酌推敲,也比不上他。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子亦有不利
C.微夫人之边不及此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①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顿洒扫,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后汉书•刘宠传》)
注:①策,古时用于计算的小筹,常用于卜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轻服归遁:悄悄地走 B.而准约素省:检查
C.自明府下车以来下车:到任 D.年老遭圣明值:遇到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宠受民拥戴、严于自律的一组是( )
①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②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③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 ④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 ⑤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 ⑥而准约省素,家无货积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宠是齐悼惠王的后代,父亲刘丕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大儒。刘宠年轻时跟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举为孝廉,后授东平陵县令,因仁爱惠民受吏民爱戴。
B.刘宠任会稽太守时,去除烦琐的规章制度,禁官扰民,郡中秩序井然,深受老百姓欢迎爱戴。为表达感激之情,山阴县有五六个眉毛头发都花白了的老翁送钱给他,盛情难却,刘宠在各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C.刘宠前后连任二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从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不认识他而把他拒之门外,刘宠没有说话就走了,时人称他为长者。
D.刘宠治吏有道,爱民有方,政绩突出,百姓拥护。却因天气阴气超过了阳气和测算日食有误先后两次被免官,回到家乡后,因郁郁不得志而病逝家中。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2)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①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又邀阍闼②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察御史”。“擢”古代提拔官员官职的一种,指在原官上提拔官职。
B“岳州刺史”。“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C“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德宗”指唐德宗,姓李名适,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德宗为皇帝的庙号。
D.“宦者主宫市”。“宫市”是中唐以后在后宫内开设的市场,朝廷在此采买所需物品。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有形象而具体的描述。
对文中加点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B.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C.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D.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建封慷慨豪迈,洞察事理。李光弼奉命讨伐苏、常一带的盗贼时,张建封认为不必交战,只要晓谕祸福就能令盗贼投降,果如所料。
B.张建封文武双全,治军有方。李希烈叛乱,派精兵强将攻打寿州,张建封修壕练兵严加抵拒,叛军最后被平;治理徐州时,全军大治。
C.张建封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宦官主持宫市,欺行霸市,一农夫反抗被拒,张建封向皇帝求情,并趁机请求废除宫市,皇帝欣然应允。
D.张建封待人宽容,礼贤下士。张建封善容人过,对恶人也法内宽容;喜欢延揽人才,不管贤能与否均同礼相待,士人也觉得宾至如归。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照玄上人诗集序
刘基
予初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①,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②,于是夸毗戚施之徒③,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④,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⑤,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⑥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注解】①武库:储藏武器的仓库。此喻其诗歌之富于才识,于各体制无所不能。②太师职废:指停止采诗。③夸毗:谄媚,卑屈。意谓或以大言夸之,或以谀言阿附之。戚施:驼背,腰直不起的人,以喻谄谀献媚之人。④惛惛怓怓:喧扰争吵。⑤诋訾(zī):诽谤非议。⑥梧,梧桐。槚,即楸树。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过分
B.峭如苍松之栖崖县:同“悬”
C.悉以诗将其谀将:助长
D.于是诽谤之兴焉狱:监狱

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能言上人能诗者欲人无惑也难矣
B.是宜不诗闻于杭之人矣不赂者赂者丧
C.莫不有裨世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D.取则于达官贵人,不师古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杭州诗坛一个怪现象:照玄上人之诗情辞并茂,“忧世感时”之情常溢于言表,却受到杭州人的冷落,而不为人知。
B.作者认为诗歌从宋代开始溢美多,讽谏少,形成了吟风弄月、取媚达官贵人,更相朋附、不问诗歌好坏的诗风。
C.作者把诗序的写作与对当时诗坛的尖锐批评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自然激发了读者要读一读本诗集的兴趣。
D.全篇行文流畅,夹叙夹议,引人入胜,在针砭时下诗风格调低下的同时,赞颂了照玄上人高尚的诗品,同时也凸现出照玄上人卓荦不群、刚正不阿的人品和节操。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
呜 呼 有 伯 乐 而 后 识 马 有 匠 石 而 后 识 梧 槚 自 古 以 及 于 今 伯 乐 几 人 匠 石 几 人耶 抱 奇 材 而 不 遇 以 泯 死 者 不 少 矣。
把文言文阅读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
⑵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