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②。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③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觑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若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④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淳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选自邵长衡《八大山人传》,有删节)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②会城:南昌。③藏钩拇阵:猜拳游戏。④跋:通“茇”,蜡烛根。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延:招请。 |
B.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决:折断。 |
C.翛然无画家町畦町畦:田界,比喻规矩。 |
D.澹公持寸札曰 寸札:短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之疾良已之二虫又何知 |
B.其侄某识之其皆出于此乎 |
C.然善笑,而喜饮益甚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八大山人这一明代遗老形象。 |
B.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为天下不得志者发一叹惋。 |
C.本文写八大山人清晨冒雨来与作者相见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山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
D.末段模仿太史公的笔法,表达作者对八大山人的同情和对他不被世人所了解的慨叹。 |
用“/”给下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选自《孟子•尽心上》)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
(2)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袁家渴记①
柳宗元
①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②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②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③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③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④水石。
④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⑤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①本文写于柳宗元贬谪永州以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袁家渴(hé):水名。②百家濑(lài):水名。③间厕:交错夹杂。④轇轕(jiāo ɡé):交错纠缠貌。
请概括第①段段意。
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船行水上,无路可行,自然穷困。 |
B.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
C.舟行无路,显示袁家渴山多水少。 |
D.句式整齐,气势沛然,总括上文。 |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简析本文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书判拔萃,调补校书郎,累佐诸侯府。大和五年,迁左补阙。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由是知名。
开成元年冬,代李从易为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辏。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稇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自贞元已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槥椟① ;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
会昌初,迁襄州刺史。四年,为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潞卒素骄,因与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迁户部尚书。
大中初,检校尚书右仆射、御史大夫,就加检校司空。六年,复检校司空、河东节度使。九年,诏曰:“河东军节度使卢钧,长才博达,敏识宏深。由岭表而至太原,五换节钺,仁声载路,公论弥高。宜升揆路②,以表群僚。可尚书左仆射。”
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是急征,谓当辅弼,虽居端揆③,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宰臣令绹狐恶之,乃罢仆射,仍加检校司空。物议以钧长者,罪绹弄权。绹惧,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选自《旧唐书·卢钧传》,有删节)
【注】①槥椟:小棺材。②揆路:宰相之位。③端揆:指尚书左仆射。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靡不稇载而还——靡:没有 | B.吏或挠之,相诱为乱——诱:诱惑 |
C.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俾:使 | D.仁声载路,公论弥高——载:充满 |
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则为之医药殡殓 |
B.靡不稇载而还令不严而人化 |
C.宜升揆路②,以表群僚物议以钧长者 |
D.宰臣令绹狐恶之,乃罢仆射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钧进士及第后又应试“书判拔萃”科,曾任校书郎、诸侯幕府僚佐、左补阙等,后因与同事申诉宋申锡的冤枉而出名。 |
B.卢钧担任过数道节度使,在任岭南节度使期间政绩尤为突出,他为政廉洁,关心民众,受到了当地汉人和蛮族人的拥戴。 |
C.卢钧满怀希望应诏入朝,结果被授为尚书左仆射,很是灰心,后受宰相令狐绹排挤,又出任检校司空。 |
D.卢钧才能突出、博闻练达,见识聪敏、胸襟宏大,加之他为人仁慈、为政廉洁,所以深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贞元已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人濒行濒:急速 |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 |
C.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超:越级 |
D.遽薄京师薄:逼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B.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资政殿学士行 |
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 |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以前:从前,以往。 |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 |
D.次第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 。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
B.孝廉:汉代开始,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
C.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在这里是第一个意思。 |
D.执事: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可译为 “您” 。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一直以来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好好搞政教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嫉恨而辞官。 |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绝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2)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讙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
B.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
C.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
D.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光从小就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比如幼年时便不贪玩耍,在父亲的葬礼上也表现出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 |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时这种做法受到人们的指责,最终却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
C.邵青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并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对李光的做法还是非常感激的。 |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并为此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江万里,字子远,都昌人。少神隽,有锋颖,连举于乡。入太学,有文声。召试馆职,累迁著作佐郎、权尚左郎官兼枢密院检详文字。知吉州,创白鹭洲书院,兼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召为屯田郎官,未行,迁直秘阁、江西转运判官兼权知隆兴府。创宗濂书院。
万里器望清峻,论议风采倾动一时,帝眷注尤厚。尝丐祠【注】、省母疾,不许。属弟万顷奉母归南康,旋以母病闻,万里不俟报驰归,至祁门得讣。而议者谓万里母死,秘不奔丧,反挟妾媵自随,于是侧目万里者,相与腾谤。万里无以自解,坐是闲废者十有二年。后陆德舆尝辨其非露背辜于帝前。
贾似道宣抚两浙,辟参谋官。及似道同知枢密院,为京湖宣抚大使,以万里带行宝章阁待制,为参谋官。似道入相,万里兼国子祭酒、侍读。度宗即位,召同知枢密院事,又兼权参知政事,迁参知政事。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性峭直临事不能无言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入不能久在位似道以去要君,帝初即位,呼为师相:至涕泣拜留之。万里以身掖帝云:“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似道不知所为,下殿举笏谢万里曰:"微公,似道几为千古罪人。”然以此益忌之。
帝在讲筵,每问经史疑义及古人姓名,似道不能对,万里常从旁代对。时王夫人颇知书,帝语夫人以为笑。似道闻之,积惭怒,谋逐之。
明年,大元兵渡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欲自戕,既而脱归。先是,万里闻裏樊失守,凿池芝山后囿,肩其亭曰"止水”,人莫谕其意,及闻警,执门人陈伟器手,曰:“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为存亡。”及饶州城破,军士执万顷,索金银不得,支解之。万里竟赴止水死。左右及子镐相继投沼中,积尸如叠。翼日,万里尸独浮出水上,从者草敛之。事闻,赠太傅、益国公,后加赠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有删节)
【注】丐祠,请求做奉祠之类闲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性峭直/临事不能无言/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入不能久在位/ |
B.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性峭直/临事不能无言/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入不能/久在位/ |
C.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性峭直/临事不能无言/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入不能久在位/ |
D.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性峭直/临事不能无言/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入不能/久在位/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隋初置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
B.“辟”指授予官职,古代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
C.古代陪帝王、太子读书,并为之讲学或给帝王讲学之官职称为“侍读”,此处指陪帝王读书。 |
D.“笏”指朝笏,也称手板,古时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的板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古代自天子到士都执笏,后世只有品官执笏,到清代始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万里做地方官时,曾亲手创办两所书院。后来贾似道入朝为相,江万里升任国子监祭酒和侍读。 |
B.江万里曾被小人诬陷而被免职,闲居了12年,后来由于陆德舆向皇上求情,才得以重新受到重用。 |
C.江万里虽然是贾似道提拔任用的官员,却并未阿附贾似道,因此深为贾似道所忌恨。 |
D.江万里在后园开凿池子并且命名为“止水”,是为自己最后的选择作准备,表示“命止于水”之意。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以身掖帝云:“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
(2)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欲自戕,既而脱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 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 ,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者其蠹民已甚蠹:损害 |
B.是必大吾门大:光大 |
C.而羌夷之患未弭弭:顺从 |
D.夫可则因 因:沿袭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
B.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
C.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
D.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最后只杀掉了相关的16位将领。 |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节选自《明史忠烈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 收:收购(赃物) |
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虞:担忧 |
C.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 摄:代理 |
D.道宪被执,贼啖以官 啖:利诱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
B.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
C.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
D.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议扼守岳州。 |
C.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死。 |
D.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⑵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① 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高牙大纛: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是一项是 ( )
A.世有令德,为时名卿令:美,好 |
B.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矜:注重,珍重 |
C.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被:及,遍及 |
D.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处置,安排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得志于当时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B.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C.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所以遣将守关者 |
D.而喜为天下道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鲲 |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人没有跻身仕途,在“困厄闾里”之时,总是被世人轻视侮辱;而他们一旦做了大官,高车驷马,衣锦还乡之时,世人就会惊骇、羡慕了。 |
B.大丞相魏国公不认为“高牙大纛”是荣耀的事,也不把“桓圭衮冕”看得多么高贵,然而他追求“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希望能对后世产生有益的影响。 |
C.第三部分,既详写了昼锦堂的经过,也盛赞了大丞相魏国公的的卓著功业和卓越才能,称颂魏国公是“社稷之臣”,他的功业是“邦家之光”,远不只是“闾里之荣”。 |
D.本文在写法上颇有特色,最突出的是文章高论宏载,雄驾今古。文章既不从昼锦堂写也不从魏国公的为人和功德写起,而是把视野投向社会,对封建社会古今皆同的社会观念进行概括和议论。 |
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2)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
用“/”给下面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节选自《评陶韩柳诗·苏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忠嗣传(节选)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但训练士马,缺则补之。军中皆日夜思战,因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六载,会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诏忠嗣分兵应接之。忠嗣僶俯而从,延光不悦。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称往任朔州刺史,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节)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游:游览 |
B.专知行军兵马知:掌管 |
C.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抚:安抚 |
D.量移汉东郡太守量:权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B.三军翼而击之夫列子御风而行 |
C.缺则补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吾其还也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3)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
请简要概括王忠嗣作为将领具有哪些才干和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
B.寻公家之用寻:不久。 |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 | B.③④⑤ | C.③⑤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罪过,遭到窦宪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
(2)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②,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千岁而不改者阅:经历 |
B.今夫寓物于人寓:寄存 |
C.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略:大致 |
D.王氏之福盖未艾也艾:到达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世上谈论天理的人,往往都不等到天理最后彰显就去求取善恶回报,因而世人常常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 |
B.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几十年后,子孙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的贤能之士,这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善行会有善报。 |
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 |
D.铭中也指出,与王祜等相比,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②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请从文章中摘出原句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温造,字简舆。性嗜书,不喜为吏,隐王屋山。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及节度徐州,造谢归下邳,慨然有高世心。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②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佐其必。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驷① 入奏。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曰:“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
③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曰:“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橐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还,迁殿中侍御史。
④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帝虑其劳费,造曰:“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束,用此足矣。”许之。命神策将董仲质、河中将温德彝、邰阳将刘士和从造。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自蜀还,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既入,前军呵护诸门。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牙门。坐定,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即问军中杀绛状,志忠、张丕夹阶立,拔剑传呼曰:“悉杀之!”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亲杀绛者,醢②之;号令者,殊死。取百级祭绛,三十级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汉江。监军杨叔元拥造靴祈哀,造以兵卫出之。诏流康州。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赐万缣赏其兵。
⑤后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①驷,此指驿马。②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敢縻以职事縻:束缚 |
B.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患:以……为担忧 |
C.恐四方易朝廷易:轻视 |
D.卒有觉者,欲引去觉:睡觉 |
下列各项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 |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
D.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造尽管自幼喜好学习,不喜欢做官,过着隐居的生活,却心甘情愿到寿州刺史张建封身边做了官。 |
B.唐德宗面对李希烈等人的叛乱,密诏张建封挑选纵横士劝说表达效忠的刘济,温造被选中,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
C.长庆初年,温造以太原幽镇宣谕使的身份,为刘总分析了他的处境,让刘总幡然顿悟,归顺了朝廷。 |
D.节度使李绛被杀,温造前往军队处理事务,他利用智谋查找出了凶手,并对他们进行了严惩。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2)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