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徐敬亚《既然》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既然
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
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身恋着波澜
/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
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
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
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
A.诗人认为人生如前也无岸后也无岸的大海。而且,能给人以暂息的礁石也沉入海底,前方连航标线也没有。诗的开篇便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艰险。 |
B.那么,人生因此是否迷茫了呢?诗人给了我们答案。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且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本身的宏观的哲理的思考。 |
C.四个“既然”组成排比句式,音节和谐自然,意象鲜明、具体。如“岸”指目标,“波澜”指生活的坎坷、艰险等。 |
D.这首诗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一样。同样是站在人生和历史长河中,同样是站在自身的人生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世界,确立了同样的生活态度。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主要功能不是反腐,_______为市场经济奠定法律基础。________反腐和房价问题,网友也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公众期盼的“以人查房”,是________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功能。不动产统一登记,针对的是所有人,不像国外的“阳光法案”针对的是官员。因此,不能把它和反腐过度联系。要反腐败,还是应当建立反腐的长效______。
A.而是 对于 误解 机制 | B.就是 对于 曲解 机制 |
C.而是 关于 曲解 体制 | D.就是 关于 误解 体制 |
对陆游六十二岁时写的《临安春雨初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A.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写出了这位长期宦海沉浮,命途坎坷的老人的悲叹,说出了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 |
B.颔联点出“诗眼”,写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带给他的抚慰,可见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适与愉悦。 |
C.颈联写陆游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在作书品茶中消磨时光.。“细乳”即是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指品茶。 |
D.陆游的众多诗篇,大多为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而该诗没有豪唱,没有愤愤不平,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
B.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大众网记者从临沂市旅游局获悉,临沂市多家景区将通过打折、免费等优惠措施,迎接旅游日的到来。 |
C.为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
D.中国政府今年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珍视和平。 |
阅读舒婷的《思念》,指出说法不够恰当的一项 ( )
思 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琴弦,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
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思念”牵缠中最真切动人的体验,那是美丽的惆怅和失望的茫然。 |
B.诗的第二节用了比喻与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用比喻,极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写出了“思念”的难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焦灼感;后两句用衬托手法,以“只有两颗泪珠”反衬思念之深。 |
C.诗的最后一节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中心,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
D.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缺少线条的挂图”等事物象征希望难以实现,也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王国维“道器合一”的文史治学
周传家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发表文章批评旧史学的弊端,大声疾呼号召“创新史学”。1919年,毛子水发表《国故与科学精神》,批评“国故”和旧史学,引起张煊的反驳,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指出:“国故”即“国学”,涵盖“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他主张“打破一切的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
王国维深受梁启超新史学观点及胡适“整理国故”口号的影响,坚持从历史着眼,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他以专门史形式呈现出来的《宋元戏曲史》,“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拓展了传统历史学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成为新史学的典范,而且是公认的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坚持历史的观点,而且走的是“即器即道”的走化史路数,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绝非虚玄论道,同时也不停留于文化表象就事论事。他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一一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使戏曲这一中华元素从文化事象媒娓道来的展示中得以昭显。
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有“史识”一一别具只眼,更重要的是有“史胆”一一良知和担当。王国维幼年即喜读《汉书》,早年的《咏史诗二十首》不局限于个体的人生感慨和悲欢心绪,总揽全局,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议论新奇而正大”。处在大厦将倾、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文物制度的崩溃、历史延裂的残酷现实,王国维“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怀着对中国文化灭绝的深度恐惧感,通过古器物、古文字以及古史研究,说明中国文物制度的真实性,表达中国文化复兴的理想。
读王氏之《咏史诗二十首》,不由得使人想起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屈原有感于楚国的危机和忧患,天问地,在对有关天、地、人的某些传说质疑的过程中,体现出他的怀疑精神、思想观念及其为楚国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图;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首》中,面对苍茫历史“呵而问之”,同样是通过卒章显志的惯常创作模式,试图从中发现中国文化的兴衰存亡之道,为成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这绝非迷古恋古,而是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咏史诗二十首》就是20世纪的《天问》,王国“就是现代中国的“三闾大夫”,连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也酷似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
王国维具有扎实深厚的固学功底和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在《殷虚书契考释•后序》中指出:“我朝学术所以超绝前代者,小学而已。”他以这种具有科学性质的小学工具来衡定历史存在之真伪,重证据,重事实,不肯在没有确凿证据时乱下结论,更不会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欺世盗名。对于“不通字例、未习旧艺”之“俗儒鄙夫”的“肆其私臆,无所忌惮”,他深恶痛绝,饥之为“鬼魅之易画”。但他不是迂腐学者、冬烘先生,他“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从而“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这种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手段,对于今天的“古史研究”也颇有超越之处,因而成为王氏之学所具有的重要现代学术特征之一,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
吴梅是南派昆曲的著名学者,其曲学研究涉及度曲、制曲、曲史等众多领域,在曲学方面,钱基博先生甚至认为,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就治学而言,王国维和吴梅之间有许多共性,也各有其特色。两者走的均是“即器即道”、道器兼容的路子,窃以为王氏更钟情于“道”,而吴氏则偏重于“器”。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相关链接:①王国维吸收了西方输入的文学史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线索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和分析,开创了“戏曲史”研究的新领域。他在研究中中借鉴了中西诗学中的某些思想意蕴。提出了许多合理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有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②《宋元戏曲史》中体现的研究方法,是王国维对戏曲研究的一个突出贡献,被人评其为“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王国维的胞弟王哲安将其兄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乾嘉学风的严密实证和西学的逻辑推演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随着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风潮,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其中梁启超、毛子水、胡适处于同一阵营,观点一致。 |
B.王国维修治的《宋元戏曲史》,是一部专门研究宋元戏曲发展脉络及其演变逻辑的戏曲史专著,是新史学的典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C.把《咏史诗二十首》看做20世纪的《天问》,把王国维看做现代中国的“三闾大夫”,是因为王国维如屈原般具有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 |
D.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现代学术特征,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为后代的“古史研究”提供了示范和准则,即便在今天也不落后。 |
E.作者认为王国维偏重于“道”,而吴梅偏重于“器”,但后者曲学研究涉及众多领域,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
(2)结合材料,具体阐释“道器合一”的含义。
(3)王国维治学的情感态度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结合材料,谈谈王国维在治学方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下面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子不识文字,以做雇工奉养老母。母病之后,起卧吃喝拉撒,孝子亲自服侍。即使去远地做工,晚上一定回家,将老母的脏衣服洗干净。 |
B.孝子每天早起,先为母亲洗漱,做好早饭让母亲吃了,然后再出门做工。有时做工地点较远,来不及做饭,就请邻居帮忙;自己穿戴很破旧,却常常买鱼肉给母亲吃;在主人家做工,遇到肉食,也必得带回家给母亲吃。 |
C.作者写孝子胡其爱之事,不仅仅是来表扬他怀有笃行深爱的品德,更是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尤其是对士大夫远离父母,不尽孝道,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批判。 |
D.文中最后一段记叙的潘元生的故事,是从正面对孝子故事所做的补充与烘托。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说,这段为多余之笔,与前文的主题并不相符。 |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对理想的渴望是那么强烈,但是要付出那么多辛劳, ,我们常常离滴答声只有一寸之遥,却听不见。就因为 ,缺乏了一点心无旁骛的痴迷。
A.承受那么多追求的失落,缺乏了简单的一点专注。 |
B.要承受那么多的失落,缺乏了一点简单的专注。 |
C.不能承受追求的失落,缺乏了所有的失落。 |
D.只要追求承受的失落,缺乏了专注的愿望和信心。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插画师李晓林在“24节气美食图”里,以温雅清新的笔触画下了24节气的食俗。画中各色美食的香味力透纸背,与美景文字交相辉映,恰到好处,古意盎然。 |
B.雾霾对国人身体以及心理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会呼吸的痛”,针对此种状况,相关部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力争空气质量逐步有所好转。 |
C.为了节省房租且能居住在城市中心区域,有些低收入者往往选择被称为“鞋盒”的公寓。由于房间狭小,他们只能叠床架屋,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
D.李玉刚的最新神曲《李》把历史典故和诗词歌赋融为一炉,从“老子”李耳到“诗仙”李白、“词帝”李煜、“药圣”李时珍,从《道德经》到《将进酒》、《虞美人》、《漱玉词》,汇聚了中华李氏历史文化精华,全球1.5亿李氏宗亲与有荣焉。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
B.2006年夏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七月流火的酷暑使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 |
C.为了不使中华民族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险境地,我们只有奋起反抗,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②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
③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④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
⑤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
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A.③⑥①⑤④② | B.③⑤④②⑥① | C.⑥①②③④⑤ | D.⑥②①④③⑤ |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审美兴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仕女牛马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 , , 。 , , ,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
①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
②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
③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
④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
⑤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⑥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
A.①③④⑥②⑤ | B.③①②⑤⑥④ |
C.⑤②③①⑥④ | D.⑤①②③④⑥ |
下列对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A.陆游的《镜湖女》,塑造了镜湖边船家女子勤劳、美丽、活泼可爱、乐观积极的形象。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 |
B.整首诗运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
C.全诗描写的是绍兴如画般的风光。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运用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中间四句运用描写的手法。 |
D.尾联,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诗人在赞美大堰河无私养育她的乳儿的同时,还通过讲述大堰河的不幸遭遇,对给大堰河带来无尽不幸的黑暗社会的愤慨。 |
B.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讲话精神。 |
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
D.文章在讲述每个小故事的前后常有一些议论,这些议论是为了抒发作者对鲁迅的热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