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干了,利弊得失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
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
(选自2006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低头做事”就是按规律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B.“低头做事”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发挥大脑功能认真的去想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同时还要广开言路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C.“低头做事”是指深入调查研究,急人民之所急,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政策措施的出台由老百姓的满意度来决定。
D.“低头做事”就是做事不张扬,不追名逐利,不趋炎附势,保持一种“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独善其身的心态。

E.“低头做事”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目不两视,耳不两听,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俯首甘为孺子牛”。
文章结尾引用朱熹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结合文意回答,“知”指什么? “行”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4分)

来源:现代文阅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体操王子飞天点圣火——记最后一棒火炬手李宁
陈 昭 李泓冰
2008年8月9日零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手持祥云火炬腾空而起,沿“鸟巢”上方飞身“奔跑”一周,在全世界热切期盼的目光中,点燃了北京奥运会主火炬。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让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
24年前,就是这个身影,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夺得自由体操、吊环和鞍马三枚金牌。此外,他还获得个人全能、男子团体以及跳马的银牌。同一届奥运会上三金三银的辉煌战绩,至今在中国运动员中无人超越。
这个熟悉的身影,就是“体操王子”——李宁。
一个月前,当李宁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候选人之一参加排练时,他说,自己当时很平静。“能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上被选中成为最后一棒,无论是我还是其他奥运冠军,都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在此之前我没有想过,也不会去刻意追求。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后退役,距今已整整20年了。20年来,无论挫折还是成功,无论在商海还是干其他,我都在自己心灵中悄悄保持一块最纯洁的圣土。这就是非常单纯的从运动员开始就建立的为国争光的朴素信念。当年,我是带着祖国的期待去比赛的,今天更是带着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和祖国的重托去点燃主火炬台的。我不希望加上更多的色彩。我希望把这种最美的、最纯洁的享受保持一辈子。”
李宁从接受这个光荣任务到今天整整一个月,为了保密的需要,他每天都是深夜去“鸟巢”训练。他说,一些空中动作当然与他练体操时的高难动作不可相提并论,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每天排练完回到家里,都是晨曦微露,也让他在近30天的时间里体重整整掉了10斤。
他说,点火炬台的难度与比赛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比赛容许成功或失败,但点火只能成功。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蛮有挑战性的。“尽管我有练体操的底子,但每天的训练我仍然不敢有任何懈怠和疏忽”。
“一开始我只是候选人之一,虽然几天前奥组委领导正式通知我这个任务交到我身上,但我想的最多的依然是如何完成好这个光荣的任务。我很平静,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是我们国家、人民的梦想。就是在最后一刻,我也只想如何做好这些动作,而不会去想到其它。这些天,我甚至在梦里都在做最后的点火动作”。
作为北京奥运会最后一棒火炬手去点燃主火炬台的奥运圣火,李宁有很多感受。这最后一棒,凝聚了五千年古老中国的梦想,凝聚了13亿中国人民期待,凝聚了全体中华民族的激情。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体育事业也蒸蒸日上,经过几代体育人的奋斗,终于跻身体育强国行列。
当奥运会的圣火在中国、在北京、在美丽的“鸟巢”上空点燃时,每一个华夏儿女,怎能不为之自豪和骄傲?
(选自2008年8月9日 《 人民日报 》第7 版)
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四段中“我希望把这种最美的、最纯洁的享受保持一辈子”的含意是什么?
3.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李宁有哪些感受?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孟子也许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地阐述战争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并把战争明确置于道德前提之上的古代思想家。和孔子一样,儒家最高的伦理原则“仁”是孟子战争观的源头,但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他将“仁”落实在“仁政”上,不同于孔子落实在“礼制”上。这样,首先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两者的战争观开始分道扬镳。孟子所描绘的“仁政”蓝图对于理解其战争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梁惠王上》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内容便是“仁政”伊始,“王道”畅行的情景。孟子已将儒家道德原则的“仁”与现实主张“民本”一并融合于这张蓝图。其意义在于“民本”意识在伦理道德领域找到其依据,反过来,“仁”这一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亦在现实政治领域找到自己的归宿。二者在“仁政”的政治层面得到统一。这和孔子将“仁”与“礼”统一在“礼制”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样,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和工具就必然在孟子那里成为“行仁政”的手段。孟子反对以纯粹功利为目标的战争,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深恶痛绝,愤愤然而道:“善战者服上刑。”但他绝不是一个“非战主义者”和“非暴力主义者”,孟子竭力主张战争应成为行“仁政”手段,即为实现上述这幅蓝图之有力工具。基于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儒家战争观的重要概念和命题,例如“王师”、“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天吏”、“以至仁伐至不仁”,“诛一夫”等。
虽然,“仁政”已将“仁”与“民本”合二为一,然而其中仍然包含着两种价值尺度:一为道德、一为现实政治。“仁者无敌”立足于道德,“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则立足于现实政治层面,由于儒家的最终归属在道德领域,“王师”、“仁者无敌”、“以至仁伐至不仁”、“天吏”等又都属战争的道德命题,这就意味着“民本”意识已成为沟通战争与道德的大领域的媒介或中间环节。战争超越了功利层次上升至道德层次,并且在儒家的道德范围中获得道义的合理性以及最后的归宿。儒家道德原则取代了自然状态的功利原则,成为战争的前提。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仁”经由“民本”这一环节继续延伸至战争领域,借助战争这一极端暴力形式使自身得到最有力、最彻底的现实的外在显现。战争即为“仁”这一道德观念在现实中最有力之代言人。因此,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战争观,是东方文明史上独特的战争观。
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孔子并未阐明战争与道德的关系,但支持为维护“礼制”发动战争。
B.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仁政”思想与“民本”思想的融合。
C.孟子关于“仁”的认识,沟通了抽象的道德彼岸和现实的此岸世界。
D.孟子反对以纯功利为目标的战争,但支持为行“仁政”发动的战争。

E.“二者在‘仁政’的政治层面得到统一”一句中的“二者”指“仁政”和“礼制”。
根据文意,下列史实,与“儒家战争观”相符合的一项是(   )

A.陈胜起兵,因为“失期当斩”发动起义,告示众人“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B.汉高祖刘邦起兵之前,观看到秦始皇的赫然仪仗而起意,感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C.忽必烈灭宋,表示自己诚爱和平、体恤庶民,指责宋朝在边境“侵扰之暴不已”,声言自己被迫兴兵。
D.朱元璋“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于是从军。

根据文意,孟子与孔子相比,其战争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战争观?”请分条简要陈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中国奥运第一人
(1)1932年7月8日上午。上海黄浦江畔。
(2)刘长春,这个正要踏上第十届奥运会征程的中国唯一的选手,踏着微微颤动的渡桥,登上威尔逊总统号。他回眸岸上,送行的人们挥动着红红绿绿的小旗,如潮水般向码头边流涌。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汇集成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江上船只都减速行驶,几艘货轮和客轮拉响了汽笛,向即将远行的健儿致敬。刘长春不由涌出两行热泪,心情十分激动、亢奋,可又是沉重、悲壮的。是的,偌大的中国,四万万同胞,第一次出征世界奥运会,仅仅派出他一个选手!自己的两肩,能挑得起这千钧重的国人期待吗……
(3)刘长春出生在大连一个寻常人家。沦陷于日寇铁蹄下的大连,小学里日本孩子欺侮中国孩子,中国孩子不能还嘴、还手。刘长春不干。每当中国孩子挨打挨骂时,他总是冲上前打抱不平,他力大如犊,常常打赢日本孩子。日本教师知道了,狠狠地打刘长春耳光,还把他提起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刘长春自己爬起来,不肯低头,苦闷的心情无以排解,就到操场上拚命地跑呀、跑呀。有些日本孩子想追上踢他,却怎么也赶不上他……
(4)刘长春14岁时,100米成绩已达到11秒8,400米成绩59秒。1927年,他的百米成绩提高到11秒。年底,他被东北大学录取为体育系学生。一次,与俄侨进行4×400米接力对抗赛,刘长春接第4棒时已经落后几米,可他急如闪电,竟然先于对手十多米到达终点,令俄国裁判目瞪口呆。1929年的一次中、日、德田径运动会上,他以10秒6的百米成绩名列世界前10名。这是当时世界上中国人百米成绩的最好名次。
(5)7月29日下午4时,在太平洋上颠簸了二十五个昼夜的威尔逊号,在数百华人的欢呼声中抵达洛杉矾港。刘长春乘上轿车,在美国警察的四辆摩托车引导和护送下,直朝唐人街开去。闻讯赶来的华侨华人排成近1公里的长龙,为刘长春欢呼,鞭炮声、锣鼓声、汽笛声、喇叭声冲天而起,场面十分壮观。许多热情的美国人聚集在奥运村,发现刘长春便欣喜地高喊: “China!”请他签名,围住他问长问短,刘长春久久难以脱身。当然,也有蔑视与嘲弄他的美国人,一家美国报纸登出了他的照片,照片说明是:“看看,这个小中国人明天如何跑法……”
(6)8月1日,第十届奥运会男子百米预赛正式开始。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整的刘长春直接参加比赛,被分在第二小组第四跑道。发令枪声一响,各国好手奋力冲刺,刘长春用尽全身力气冲向终点的红丝带,20米,10米,5米刘长春仍然跑在第四名。美国观众热情地欢呼着,给刘长春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身体触及丝带的一瞬间,他奋力超过了前面一名法国选手。裁判报告他的成绩为11秒35。可惜的是,按照规定只有前8名才有资格参加决赛,而第8名的成绩为11秒02。
(7)刘长春千里迢迢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近月,到达洛杉矾第二天就得参加比赛,身体疲乏,无法正常发挥水平,竞与奥运决赛失之交臂,国人为之扼腕。
(节选自《安东尼奥•萨马兰奇》,有册改)
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插叙刘长春小时候的事情,突出了刘长春哪些特点?(4分)
文章第五自然段末尾,作者为什么还选用了一家美国报纸蔑视与嘲弄刘长春的材料?(5分)
刘长春只身远涉重洋参加奥运会,送行和迎接的场面热烈壮观,海内外华人及华侨的热情和期盼超乎寻常。对此你有何见解?(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语言文字规范化
现在,社会上的语言文字使用状况的确太混乱了。这种混乱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以繁体字回潮为中心的文字混乱;二是以方言泛滥为代表的语言混乱;三是以胡编乱造、不知所云为特点的语文水平滑坡。
世界上任何一个统一文明的国家,都有通用的语言,规范的文字,发达国家不用说,就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有的国家语言和文字的规范是自然形成的,有的则加上了政府的推动、干预。与语言文字统一和规范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地区间的矛盾冲突不断。中国恐怕是最早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是尽人皆知的,其实,历代盛世也都有过类似的措施。历代王朝要求“书同文”、语同音,都是着眼于全国政令的畅通,以保证国家统一,但其影响所及基本上局限于官场。
1955年,我国的经济刚渡过了困难的恢复期,党和政府就提出要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这是因为当时要进一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要解放生产力,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克服方言所造成的各地交流的障碍,用一批简化了的汉字迅速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现在,我们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统一祖国的事业奋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程度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完善,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就越高。不能想象,如果普通话没有成为全国的通用语,统一的市场怎样形成,怎么运转。
众所周知,信息时代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传输手段和速度的竞争。当前,我国的信息传递主要还是造信件、印刷品、电话、传真等,语言不通、文字不规范,自然就会造成沟通的障碍。现在,欧美各国正在竞相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列入议事日程,我国也在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将来要在我国实现多媒体计算机的联网,并加入到国际网络中去,要克服的拦路虎之一就是繁体字。有人说,以前搞简化字是为了解决人们识字、写字难的问题,现在有了计算机,这个问题不存在了。事实并非如此。简化字40年来已经为八亿多人所掌握,现在要普及计算机,该用简化字还是恢复繁体字,这是不言而喻的。何况,计算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完全代替人的认读和手写,简化字的优势依旧:让计算机“使用”繁体字就要多占内存空间,传输速度也比简化字慢。换言之,当年搞简化字并没有想到计算机的问题,但无心插柳柳成阴。当前,计算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发展,这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更高。不久就可能进入实用阶段的声控计算机,其重要的前提就是使用者会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1.现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的混乱状况的主要表现是
2.作者认为,我们国家应当有“通用的语言和规范的文字”,理由有五项,请简要写出每项的要点:
①                                                                  
②                                                                 
③                                                                 
④                                                                 
⑤                                                                 
3.第四段“无心插柳柳成阴”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它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答:                                                               
4.作者认为,我们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哪两项?
①                                                                 
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节选)
(1935年8月11日) 朱自清
十五年四月一日,北京《晨报·诗镌》出世。这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氏主办的。
《诗镌》里闻一多氏影响最大。徐志摩氏虽在努力于“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武装别人。闻氏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氏说他们几个写诗的朋友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死水》前还有《红烛》,讲究用比喻,又喜欢用别的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谨;他作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锼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但他的诗不失其为情诗。另一面他又是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惟一的爱国诗人。
但作为诗人论,徐低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那样精密,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尝试的体制最多,也译诗;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着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陈西滢氏评他的诗,所谓不是平常的欧化,按说就是这个。又说他的诗音调多近羯鼓饶钹,很少提琴洞箫等抑制缠绵的风趣,那正是他老在跳着溅着的缘故。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作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但这完全是新的东西,历史的根基太浅,成就自然不大——一般读者看起来也不容易顺眼。闻氏作情诗,态度也相同;他们都深受英国影响,不但在试验英国诗体,艺术上也大半模仿近代英国诗。梁实秋氏说他们要试验的是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式的诗意。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心,他们是要创造中国的新诗,但不知不觉写西洋诗了。这种情形直到现在,似乎还免不了。他也写人道主义的诗。
(据《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散文精品》,略有删改)
1.朱自清认为,闻一多诗歌风格的特点是 __________ 的。
2.在朱自清看来,徐志摩诗歌风格的特点是                          _________的。
3.闻一多和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上既有相同处,又有相异处。相异处的主要之点是:闻一多作诗 __________;徐志摩作诗 __________ 。
4.下列对闻一多,徐志摩的比较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闻一多、徐志摩都有志于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诗,然而都不能摆脱西洋诗歌的影响。
B.闻一多、徐志摩都凭借想象写作情诗,然而成就都不大。
C.闻一多、徐志摩写诗,在技法上都考究运用比喻,给人的感觉都是活泼的、鲜明的。
D.闻一多重视新诗理论的探索,徐志摩重视新诗体制的尝试,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

E.闻一多几乎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惟一的爱国诗人,而徐志摩是一名吟咏爱情的爱情诗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杂剧的产生
“杂”与“剧”本为两个独立的字眼,唐人将其捏合为“杂剧”一词来概括某种表演形式时,自然要受到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换言之,在“杂”与“剧”的诸种义项中,唐人的取义势必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杂”与“剧”的组合也势必最能体现它所要概括的表演形式的基本特征,让人观其名而知其实。那么,最初的“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呢?其一是“杂”,也就是说,此种伎艺属于娱乐性质的俗乐而非雅乐,同时,该伎艺形式多样,杂七杂八。其次是“剧”,也即此伎艺包含了戏谑的科白形式。因其“杂”,所以杂剧最初包含了许多杂戏的内容,这是杂剧从散乐杂戏是脱胎的痕迹;因其有“剧”,故其表演中又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这是杂剧区别于杂戏的重要标志。在这两个特点中,“杂”为形,“剧”为神,前者使杂剧形式多样化而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后者则使杂剧超越百戏的伎艺表演而升华为戏剧艺术。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最初时杂剧何以和杂戏混称,就能了解杂剧与诸戏的差别,就能明白杂剧之名,之所以有从诸多的歧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因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所以杂剧有时也被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参军戏”等名(其例证说下节)。这些名称要么过于宽泛而不能体现杂剧这一表演形式的特点,如杂戏、百戏;要么过于具体而不能概括杂剧的基本形态,如角抵、参军,从而最终将冠名权拱手让给了“杂剧”。
由此,我们还明白了另一个问题:杂剧何以会在唐代产生。虽然与剧谈戏谑相近的俳优滑稽周秦就有记载,虽然与杂剧同属一路的散乐百戏先秦也已出现,但直到魏晋,二者一直局限在滑稽说白和伎艺性表演的戏路里,未越雷池一步。这一僵局,直到杂剧的问世才被打破。而杂剧之所以在唐代出现,是因为有了适宜的土壤,这一土壤就是魏晋以来盛 行的剧谈之风。剧谈作为一种戏谑斗嘴,不仅有诙谐滑稽,而且更强调“斗”即对抗性,其蕴涵的新的戏剧因素——“剧”,也即诙谐的话语冲 突很容易在这片活土上发育为新戏种。那么,剧谈之风自何而来?我以为来自魏晋的论难。论难不自魏晋始,但成为社会习尚则在魏晋。当时的士大夫受佛教玄谈的影响,好斗机锋,论难成风,王衍、王澄、谢鲲之辈皆为论难高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论议的影响,论难逐渐向伎艺化、通俗化转变,由学术活动转化为民众的娱乐活动。剧谈就是一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戏谑性质的通俗论难。在斗口一义上,二者相通。《钓矾立谈》:“是以一时豪杰,如萧俨、江文蔚……之徒,举集其门。(韩)熙载又长于剧谈,与相反复论难,多深切当世之务。”这里,“剧谈”与“论难”并举,可见其意相近。当然,如前所述,剧谈更具有戏谑诮难之义。事实上,某些带有嘲诨意味的论难,已和后世的戏剧相当接近,如《启颜录》中有一段北齐弄痴人石动筒与法师的论难即是例子。
(节选自刘晓明《杂剧起源新论》)
1.“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答:                                                                           
2.“杂剧”与诸戏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答:                                                                         
3.作者认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4.根据文意作推断,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杂剧脱胎于散乐杂戏,插科打诨、念唱做打等戏剧因素是不断增强的。
B.杂剧也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等,因为它们都属于娱乐性质的杂俗之乐。
C.论难剧谈谐趣的话语冲突是杂剧对抗性诨科的诱因,它促使滑稽戏语向具有对立冲突的杂剧转化
D.论难剧谈的盛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使戏剧性的诨难成为一种被人接受的娱乐方式。

E.佛教的传播及其教义的影响是杂剧成为剧的重要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邂逅霍金
葛剑雄
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知道霍金在剑桥大学,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 ORCHARD(果园)茶宝,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看完。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 。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魁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霍金是不幸,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从全文看,邂逅霍金前后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说霍金是幸运的?请分条加以说明。                                                                                                                                             
(2)文章结尾写了作者的期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①“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为“鲜花调”,有几百种鸣唱法,但大同小异,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扬州清曲,以及从扬州清曲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扬剧,都有“鲜花调”曲牌,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现存最早的“鲜花调”(又名“仙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由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
③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线歌舞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演唱很成功,后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④江苏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⑤与江苏的《茉莉花》比起来,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则更具有叙述性质。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
⑥六合、泰州、盐城、苏州、淮安等5城市争夺《茉莉花》的属地权,但此次争论的最大焦点依旧是《茉莉花》归属地究竟是扬州还是六合。此次纷争起因主要来自于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整理加工者何仿。据何仿考证,《鲜花调》除流传于六合外,在苏州、徐州及邻近六合的仪征一带也有流传,但根据约定俗成的惯例,均依据采集地作为民歌的籍贯。
⑦茉莉花啊,茉莉花,真是一朵奇异的茉莉花。
下列表述,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

A.民歌茉莉花的唱法。
B.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的争议。
C.民歌茉莉花的历史。
D.民歌茉莉花的艺术魅力。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茉莉花”民歌“鲜花调”,虽然唱法有很多种,但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流行区域在江浙。
B.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是因为那时的人们还不会用简谱来记载。
C.由于吸纳了其他艺术成分,《茉莉花》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江苏与河北南皮的《茉莉花》唱腔不完全相同,但都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由于何仿的考证,争论不已的《茉莉花》的属地权已经尘埃落定,有了明确的说法,得到了争夺各方城市的一致赞同。

在文章末尾,作者慨叹茉莉花的“奇异”,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奇异”的表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映秀镇,体育又回来了
记者 张悦 发自四川映秀镇
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只是这一次“震中”不再是这里,而是在千里之外的鸟巢。
这个时候,在刚出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浩浩荡荡的队伍最前头,在2.26米的代表团旗手姚明身边,一个身高未及姚明胯部、虎头虎脑的孩子毫不怯场地迈着步子,走向全世界的镜头。“我们浩浩跟姚明在一起,他也是旗手!?”陈建惊呆了。这个在镜头中与姚明一起出场的小孩是他的外甥,“5•12”汶川大地震中在映秀小学废墟中救出两个同学的林浩。
“这是我们村的福气”
大山中的渔子溪村沸腾了,“整个村子都在激动,为映秀为渔子溪出了个小英雄。”陈建说。一大群人激动地跑到村委会附近,大家或者相互拥抱,或者大声欢呼。陈建更是含泪跪在了地上,“这是我们村的福气,浩浩好样的!”
这一安排也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关注。《华尔街日报》说,“在如此盛大的仪式中,身穿白色T恤和短裤的林浩丝毫不怯场,自然地环视着观众席,冷静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仿佛参加的不是奥运会开幕式,而是周末郊游,那一份镇定完全不输给任何一个世界冠军。”
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这容易让人想起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话:中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精神,本质上和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
“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
在8月8日那天,映秀镇卖卫星接收“锅盖”设备的一天之内完成了往常一年半载才能有的营业额。“260元一个,光我们渔子溪村的村民就有几十家买了‘锅盖’。”陈建说。
映秀镇副镇长李强告诉本报记者,镇上在挖排污管道的时候,把电缆挖断了。但阿坝州电力公司以最快速度出去买了新电缆,拉回来重新装。
李强说,重建家园也不可能一两天就好,地震前大家就都盼着奥运了,现在奥运真正来了,我们也希望通过奥运会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感受到凝聚力,这样也可以转移地震带来的不能自拔的低落悲伤的情绪。
目前在映秀的居民有六千多人,大部分人已搬入活动板房安置。陈建一家就是在奥运开幕前一周搬入板房的。陈建说,“这一段时间脑子昏了”,房子没了,地没了,汶川的工业生产陷入停顿,连打工的机会都没了,“大家都不知道干啥,现在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
中滩堡村的村民也新搬进了活动板房安置点,这里的电视机是广播站发的,每个组一台。开幕式那天,简陋的活动板房中充斥了欢呼声和玩笑声,还有歌唱声。“奏国歌的时候肯定要唱噻,像我这种不唱出声的人,心里也要唱。”
体育终于又回来了
映秀也有部分居民未能搬入活动板房,但是他们一样可以享受到奥运。搬运石头、固定铁架、平整场地,8月8日午后,铁军高炮团八十多名士兵冒着酷暑赶建了一个可以容纳上千观众的“露天影院”。一些居民在晚上6时便和家人一起到这里等待。他们说:活着就要开开心心地度过。
为迎接北京奥运会,铁军高炮团当天还组织全体官兵理发,以“全新”姿态迎接北京奥运会。一名士兵说,支持北京奥运会的最好方式,是多为灾区做实事,尽早重建家园。
驻扎在映秀救灾的济南军区“铁军”则在岷江边上浇上水泥,建成一个标准篮球场,这天正在进行军民篮球联谊赛的半决赛,铁军队迎战援建映秀的东莞公安队。
这个心碎的地方,此刻,体育终于又回来了。(摘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这篇通讯以“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开头,说说这样开头的好处。
文中的画线句“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这两种高度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
文章结尾说:“这个心碎的地方,此刻,体育终于又回来了。”综观全文,“体育”又回到了“这个心碎的地方”,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深刻含义?

来源:现代文阅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文化散文的关键
①新时期散文出现“文化散文”之谓,这种观念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而台湾地区作家柏杨、李敖他们的写法虽不像余秋雨散文那么文气典雅,但从取材、意旨、内涵、观念等都非常“文化”来看,他们的散文与杂文其实都是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②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如《大唐蒲东》一共描述了蒲州文化的好几个方面:与唐朝一起辉煌的蒲州古城,唐代经典传奇《莺莺传》的诞生地普救寺,晚唐衰落的象征王宫谷等等。这些是蒲州文化甚至于大唐文化的物质性代表。
③文化散文的“文化”,决不仅仅在取材方面走了“文化旅程”,写了浸润着文化韵味的寺庙楼阁秋水长天,或文化名人的风流诗文轶事趣闻;其灵魂应当是作者显示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如何。这里面,就有保守与变革、陈腐与新生、愚昧与智慧、小器与大气的差异。作家们写作《河东文化丛书》是明确地从文化的角度以文化的意识来表现描写对象的。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那就是作家们不光深情地热爱河东文化,而且能够以学者的眼光来审视河东文化,将河东文化的内涵准确地阐述出来,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④《大唐蒲东》写蒲州古城时,将它定位成李唐王朝起跑与终点的战略中间站,讲述了李渊和李世民与蒲州古城的解不开、割不断的情感,阐发了蒲州古城在战略上对于李唐王朝的重要性,这就决定了蒲州文化在整个大唐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因此,也才有了之后不断出现的国家顶尖级别的文化景观,古城的价值也就在这种解剖与开掘中显现出来了。这些无不说明文化散文能够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挖掘现象的本质。
⑤作为一部文化散文,在行文风格、叙述语言、描写手段、文史知识的运用等多方面,都富于文化韵味。虽然这些都是属于技术性层面,但是,却是整部作品成功的不可忽缺的环节。
⑥总的来说,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
⑦但文化散文的灵魂是什么呢?“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如何。秦砖汉瓦固然易于扬起文化的古老烟尘,唐朝的风、宋代的雨固然易于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怀,但审美主体若没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阔大的文化视野,以投注和激活安睡的“文化”,以连接和穿透古今的“文化”,那读者还真不如到历史博物馆去看看发绿的器物生锈的历史。比如建国以来,我们写文化历史、文化陈迹的作品也不少,反映现实文化景观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杨朔的抒情散文和秦牧的知识散文,但为什么感觉不到“文化”的较突出的存在?谈起“文化散文”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反思,不少作家作品是值得推崇的。比如,被称为“人生大书”的巴金的《随想录》五卷,就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它们虽未被称为“文化散文”,但其文化反思还是比较深刻。而《丑陋的中国人》《传统下的独白》,更是以极为强烈的文化意识来集中反思和解剖中国传统文化。或许由于它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激愤批判,往往就被认为只是社会杂文。这其实是片面看法。事实上,它们既是社会杂文,同时也是文化意味很浓的“文化杂文”。或者说就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文化散文”。
⑧八十年代中期,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引起争论时,公刘发表了《丑陋的风波》一文,其间有些看法是令人深思的。公刘以此来批评我们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只是一味盲目乐观、一味歌功颂德的肤浅散文,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以为,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重古典主义而缺乏现代精神,多传统文人情怀而少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多少也与这种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的制约有关。李敖的文化杂文,我们总觉有点“危言耸听”,但又不能不佩服其深刻。这种“危言”,行文还是比较稳重的余秋雨大约难以写出。我决不是赞成大家都来“危言耸听”,但我们是不是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了呢?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散文与杂文都属于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B.巴金的文化散文《随想录》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其文化反思比较深刻。
C.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
D.余秋雨的散文自始至终都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典型的“文化散文”。

E.一篇文章的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文化散文”。
F.文化散文中“文化”的灵魂应当是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等。
下列能作为论据证明“我们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的一项是(2分)

A.李敖的文化杂文。 B.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C.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 D.公刘《丑陋的风波》。

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请根据文本概括文化散文的特点。(4分)
本文第③段和第⑦段都谈到了“文化观念”问题,这是重复吗?为什么?(5分)

来源:现代文阅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温总理15个小时“急行军”
①2008年12月13日,周六。北京冬日的早晨寒气逼人。不到7点,代表团工作人员开始登机。作为《人民日报》记者,我随温家宝总理赴日本福冈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②这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67客机,只是经过简单改装。部长们坐公务舱,司局长们同其他工作人员和记者一起坐普通舱。这次没有按惯例使用较为宽敞舒适的波音747客机,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航油。8点,专机准时起飞,很快平稳地飞上了云端。
③不一会儿,旁边几位记者开始忙碌起来。原来他们凭经验知道,温总理马上就会过来看望大家。我立即抢占有利位置,希望离总理近些。果然,温总理微笑着出现了,亲切地同大家握手。对记者们,总理还能准确地叫出名字。大概是看见了陌生面孔,总理问:“有谁是第一次随我出访的?”我连忙举手说:“总理,我是第一次随您出访。可惜时间太短,还不到一天,太遗憾了。”温总理笑道:“你下次可以再来嘛。不过,跟我出访很累,就像急行军。”总理在一个空位子上坐下后对大家说:“今天去日本日程很紧,结束活动后连夜返回,回到北京要到半夜了。在福冈没有给大家在饭店订休息的房间,因为没有时间休息,大家辛苦了!”飞机发动机噪音较大,为了使舱内的人都能听清楚,总理始终提高着嗓音。
④东京时间11点20分,专机降落在福冈机场。舷梯旁华侨华人和日本青少年挥舞着中日两国国旗,鼓乐齐鸣欢迎温总理。
⑤在新大谷饭店匆匆吃过午饭,我就跟随温总理开始了“急行军”。
⑥下午1点,在新大谷饭店会见韩国总统李明博,然后乘车前往太宰府市。
⑦2点,在九州博物馆会见日本首相麻生太郎。
⑧3点,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⑨5点10分,签署《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
⑩5点20分,会见三国青少年代表。
⑾6点10分,共同会见记者。
⑿6点45分,出席麻生首相的欢迎宴会。
⒀随着温总理的活动,我同中外记者一道随领导人不断转换场地,在门外焦急地等待会见、会议的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利用转场间隙,火速给我们吹风。记者们争分夺秒,编辑消息,传输文字和音像,跑得上气不接下气,饿了渴了就用自带的饼干和瓶装水充饥。
⒁晚上8点20分,三国领导人结束了所有正式活动。麻生首相作为东道主把温总理送到九州博物馆门口。两人握手道别后,麻生首相见温总理并没有上车离去,有些诧异。温总理告诉他还要到另一个大厅去看望驻日使领馆工作人员、华侨华人、中资机构和留学生代表,两人会心地笑了。
⒂温总理同驻日使领馆工作人员、华侨华人、中资机构和留学生代表握手合影后,发表了即席讲话。此时,从离开北京算起,总理已经整整11个小时没有休息了。由于长时间讲话,嗓子有些沙哑,但话语仍然是那样铿锵有力、动人心弦。大家对总理的讲话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围着总理久久不愿散开。
⒃在去机场的路上,夜色已浓,天下起了雨,路人稀少。快到停机坪时,忽然传来一阵阵响亮的呼喊:“总理辛苦了!总理辛苦了!总理辛苦了!”原来是一大群热情的华侨华人打着雨伞或穿着雨披,等候着为总理送行。总理连忙下车,冒着霏霏细雨快步走向人群,同大家一一握手话别,此时我看见华侨华人的脸上已是泪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了。
⒄午夜11点20分,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据了解,专机出国当日往返在国航历史上还是首次。
(摘自《2008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本文的报道对象是温总理,为什么用一个段落(第⒁段)来写记者?
最后加上“据了解,专机出国当日往返在国航历史上还是首次”这样一句话,有何用意?
本文写了温总理出访中的许多事,你认为哪件事最感人?请简要分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龄官、藕官对宝玉的影响
婴 宁 
  ①宝玉在大观园里有如众星捧月,万花丛中一片绿叶,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直到碰到龄官的钉子。
  ②一日宝玉兴冲冲去找龄官给自己唱戏文,遭到龄官的拒绝,因和别的女孩子玩惯了的,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冷遇唐突和弃厌,便觉得讪讪地。后看到贾蔷和龄官的情形,才突然感悟到情缘各有分定,贾蔷才是龄官心中的“宝玉”,原来自己并不能得所有人的眼泪。
  ③宝玉怏怏地回至怡红院中,和袭人黛玉长叹,因为前两天才和袭人说到:趁你们在,我此时就死了,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④如今看到龄官和贾蔷二人,宝玉便和袭人黛玉说道:“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袭人昨夜不过是些玩话,已经忘了,不想宝玉今又提起来,便笑道:“你可真有些疯了。”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此皆宝玉心中所怀,不可十分妄拟。
  ⑤此时的宝玉,虽和黛玉心意已知,两情暗许,但情缘分定自是天意,非人力可为,和黛玉的情缘不知可否如愿?只能听凭上天的安排。
  ⑥后从芳官处得知了藕官烧纸的缘由,芳官笑道:“藕官是小生,祺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祺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
 ⑦如果说龄官让宝玉感悟到情缘皆有分定,是天意;而藕官的作为却对宝玉有直接的影响:黛玉去世,宝玉宝钗成亲,木石前盟终被金玉良缘代替,天意安排给宝玉的缘分是宝钗。尘缘如梦,宝玉空对着宝钗,心中却不忘黛玉,虽说是与宝钗相敬如宾,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诚如藕官所言,娶新不忘旧,有情人未成眷属,人生有遗憾,宝玉念念不忘黛玉,则是人为,黛玉泉下有知,该当庆幸,想必她也不希望宝玉孤守一世,自己无力也无缘与宝玉相偕一世,而身处红尘中的宝玉仍有大节大理要守,有许多的无奈,那么就让宝钗来替自己陪伴宝玉吧。
 ⑧心中不忘木石前盟,尘世续的却是金玉良缘,美中不足今方信。
 ⑨黛钗这两个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幻境中警幻使其合二为一,并许配于宝玉。而尘世中却分而为两个女子,可知宝玉不管最终与钗黛哪个偕首,也会有遗憾。
下列表述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宝玉怏怏不乐的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是众星捧月的,可在龄官那里却碰了钉子。
B.宝玉对藕官烧纸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是因为藕官的做法符合自己的个性,既表明宝玉是性情中人,又说明他不拒绝现实中的美好。
C.文中藕官烧纸的事情表达了作者认为世间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感情,人应该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而不该死守旧情。
D.宝玉在龄官那里碰了钉子引发了自己在众女子心中的地位危机,这使他对这些女子大为不满。

文中最后作者说:“可知宝玉不管最终与钗黛哪个偕首,也会有遗憾。”根据文意,此处的“遗憾”分别是什么?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龄官、藕官对宝玉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四所高校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不能承受之重
对于那些新升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大学生活给了他们无限的美好遐想。但是,真实的大学校园,可能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幸福乐园,这里的生活一样紧张忙碌,还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成为部分大学生一生不能承受之重。
人们对大学生活美好的设想未能让人们对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大学生心理疾病频发,有时还会酿成严重后果。今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一名学生坠楼身亡,此前不久.人民大学一名博士生也选择了同样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今年年初,华南农业大学曾在十天内发生四起学生自杀事件。仅去年一年,北京高校就有超过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已十分突出。大学生由于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仅仅表现为自杀这一种形式,抑郁、自闭、强迫以及暴力倾向时有发生,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为了探求大学生所面临压力的成因,帮助大学生健康、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渤海大学商学院学生于今年初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压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就业、学习、经济和人际关系,这四方面压力占大学生目前所面临压力的88.6%。在学习方面,有83.9%的学生感到日常学习有压力,另有80.5%的学生感到考试前有压力。感觉日常学习比较紧张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比辕优异,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认为日常学习很轻松。在面对考试的态度上,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考前都比较紧张,成绩较好的学生感觉一般.成绩较差的学生考前感觉很轻松。因此,作为家长,如果子女反映大学生活比较轻松的话,那就该留心一下他的学习成绩了。
在就业方面,有84.3%的学生会经常考虑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而有36.6%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的月薪达到3000元以上,这反映出大学生普遍关注就业问题.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这可能会成为他们潜在的心理压力。在期望的月薪标准上.男女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女生期望的月薪标准普遍低于男生,这反映出女生在就业问题上可能面临比男生更大的压力。另外,有61%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未来的期望会对自己产生压力: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学生,认为父母的期望对他们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父母是事业单位职员,他们的期望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动力;父母是企业高管的学生对父母的期望没感觉。因此,家长如何将自己对子女的期望转化为子女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人际关系方面,有84.4%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地与周围同学相处,有84.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两个以上知心朋友,这反映出独生子女大多数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在与异性交往时,会有57.6%的学生存在不同原因的压力。学习成绩状况也会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成绩差的学生,与同学关系相对紧张,几乎没有知心朋友;成绩较差的学生,与同学关系一般,知心朋友少于两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同学关系融洽,知心朋友较多.因此家长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以外.还应该关注一下他们的人际关系情况。另外,调查表明:过度自信也会给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障碍。
在经济方面,有经济压力的学生在一些方面会表现出明显差异。例如:有经济压力的学生,成绩普遍好于其他组;考前感受普遍好于其他组:感受父母期望的压力普遍高于其他组水平,而在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组无明显差别。另外,尽管家庭经济条件各不相同,但仍有92.2%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身边同学的高消费行为。因此,如何掌控学生的经济状况也值得家长们深思。
当学生面临压力时,一般都会主动寻求解压办法,但在面临不同压力时,解压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且男女生的解压方法也不同。
有学习压力时,男学生多选择运动和娱乐、女学生多选择倾诉和购物来排解压力,如果需要求助时,多数男女学生都会选择求助朋友和家人。
有就业压力时,男学生多选择运动和娱乐,女学生多选择倾诉扣娱乐。其中在“发脾气”和“嫡哭”两个选项上,只有女学生选,说明在就业问题上女生会感到更多的无奈。如果需要寻求帮助,男学生多会选择求助异性朋友和不求人,女学生多会选择家人和同性朋友。
有人际关系压力时,男学生多选择购物和娱乐,女学生多选择倾诉和运动。男学生在人际关系压力过大时也会选择哭泣来解压。如果需要寻求帮助,男学生多会选择求助异性朋友和家人。女学生多会选择同性朋友和不求人。
有经济压力时,男女学生排解方式无显著差别,多会选择娱乐、运动和埋藏心底等方式。如果需要寻求帮助,男学生多会选择求助同性髓友和不求人,女学生多会选择同性朋友。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多给予些帮助和关爱,少一些说教和斥责。而且学校方面还应该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材以及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因为有部分学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学校和家长还应该提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准确定位自己。针对现在男女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现状,学校与家庭应给予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教育,使得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少走些弯路、少遇些挫折。
对于有经济压力的学生,社会应该多给予些切实的帮助.少一些作秀的支持,因为经济压力已经使他们面临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压力,而那些看似堂皇的资助.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他们的精神负担。
老师和家长更应该重新审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简单的说教并不会切实拉近彼此心理上的距离.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很少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的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愿家乡的学子们都能健康成长!
(选自《锦州晚报》,有删改)
根据调查结果,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真实的心理状态?(4分)
调查报告运用材料说明观点,或用典型事例,或用对比方法,或用精确数字。请就本文的特点,选择一种方法加以分析。(6分)
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哪些压力?你又是如何解压的?(5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
研究和谐社会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吴晶熊争艳崔清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京召开,此次为期四天的会议将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将作出重要决定。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会议彰显了中国执政党破解和谐社会难题的决心。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如果不采取措施缓解这一差距,将会影响民众对改革开放的支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在个别地区,一些集市口角、房屋拆迁纠纷、土地征用分歧等日常生活的矛盾,都可能因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对抗性的冲突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说,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在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新型的社会矛盾,有的矛盾甚至比较突出和尖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说:“很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一个危险期。中国政府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退兴衰。”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近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文指出,中国新领导层执政开始,就把建设和谐社会提到中国政治的最高议程,相继提出了各种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概念,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
郑永年认为,十六大以来,很多政策尤其是社会政策是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的,从实行社会低保政策到近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种政策从其目标来看是要建设和谐社会。
李强说:“十六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种亲民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容纳多元利益的表达,有利于建立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和谐机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已经悄然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论证转移到制度建设层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郑永年说。
有分析人士预测,中国政府将根据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着重从体制上、机制上保障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并可能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险等几个重点领域率先推进改革,让穷人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和发展成果。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说:“可以相信,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
【新闻背景】
中国贫富悬殊居世界前列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从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迅速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
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3.22比1,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实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在3倍以上。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
  另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十多倍。(来源:国家统计局资料)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撰文指出“(中国)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为什么说“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请你联系原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谈谈作者要特意附上【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这则新闻的正题是“研究和谐社会”,可是新闻的基本材料、篇幅和中心以及重点探讨的都是“贫富悬殊”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恰好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怎样消除“贫富悬殊”这一重点。也有人认为,重点内容与文题不统一,这是新闻写作的败笔。对此,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实用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