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每小题6分)
“抱抱”就能消除人际冷漠吗?
记者:据报道,北京、南京、广州、天津等地街头出现了由年轻人组成的“抱抱团”。您怎样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
曲伟杰:抱抱是一个人的需要,“抱抱团”是一群人的需要。“抱抱团”不等于“团团抱”,因为不是每“团”人都需要与陌生人搂搂抱抱。
记者:那您对此不太赞赏是吗?
曲伟杰:我倾向于对类似行为不贴标签,只把它理解为某些人的一种行为方式。是由他们的特别需求产生的特别方式。
记者:“抱抱团”的出发点是“希望与陌生人拥抱,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请您从心理学角度评价一下,抱抱就能消除冷漠吗?
曲伟杰:人际冷漠是社会心理中不可否认的现象之一,冷漠的背后是亲密的人、熟悉的人缺乏交换温暖的安全方式。就此而言,抱抱当然是用温暖战胜冷漠的方式之一,但这也仅仅是“之一”而已。就像冰天雪地中两个人握一下手,总比握着一把雪要暖,但肯定不足以温暖人间。如果把“抱抱团”理解为人与人渴望沟通的一个风向标,比把它当做降低冷漠的灵药要客观得多。
记者:据说这种“行为艺术”在国外很流行,也许我们国人没有这样的心理及文化土壤,所以“抱抱团”的行为稍显尴尬。
曲伟杰:这个“抱抱团”在国外流不流行不重要,就像狂欢节在国外流不流行不重要一样,重要的是这些东西被不被国人所需要。如果真需要,没有这样的心理及文化土壤也会造出这样的心理及文化土壤。如果不需要,即便你用火车把国外的“土壤”运进来,也迟早会被民心给封杀掉。
记者:那么“抱抱团”遭冷遇就说明我们不需要温暖吗?陌生人之间的冷漠从心理因素来讲,又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曲伟杰:冷漠的根源是忽略。陌生人的冷漠首先源于亲人的忽略。爸爸妈妈由于忙赚钱、忙事业、忙唠叨、忙搓麻、忙摆龙门阵,而导致对婴幼儿和儿童少年的忽略。被忽略的孩子没有机会向父母、亲人、伙伴输出亲密,更不要说陌生人。陌生人的冷漠还源于夫妻间的忽略。在我们国度,亲密行为往往局限在谈情说爱阶段,一旦结婚就变成相敬如宾,甚至以亲密为耻。当亲密不再是可爱的自然,冷漠就变成了可怕的自然。陌生人的冷漠还源于邻里交往的消失。当我们花毕生的心血、金钱安居在水泥森林中的一个或大或小的房子中的同时,也就买断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邻里关系。当我们习惯于从猫眼冷对门前影时,哪敢笑看路边人!冷漠还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安全。别说抱抱,和陌生人说不说话都成生死考验了,你好意思要求你爱也爱你的人毫无安全底线地去和陌生人情同手足吗?人们冷漠不是因为生来就不渴望温暖,而是缺乏安全感,缺乏激活温暖和相互表达温暖的生活机制。
如果“抱抱团”们发起抱抱的唯一动机是消除冷漠,那么不论别人如何理解,效果又是怎样,他们至少在精神上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圣人,至少是大漠中的植树者,雪域高原的引火人。但是如果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像他们那样高贵地想,也更求实效地做,反而会使“抱抱团”和“团团抱”都变得毫无必要了。就像夏天不需要穿棉袄,也像冬天不需要戴草帽。
当冷漠不在的时候,亲密未必要表现为抱抱或不抱抱,它可能是一声叹息,可能是一句慰藉;它可能是一种支撑,可能是一次容纳;它可能是轻轻一握,可能是万语千言透过眼神放在心里。而当亲密需要刻意设计的时候,那是亲密的匮乏。当抱抱需要冒险号召的时候,那是和谐的悲哀。让人欣慰的是,抱抱的星星之火,会让亲密的人际关系燎原。原因很简单:人性厌倦冷漠趋向亲密和温暖。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根据文中的相关信息,为“抱抱团”下一定义。
综观全文,曲伟杰对“抱抱团”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抱抱团”遭到国人的冷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沫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的女孩》《老渔民》等杰出作品——仅此一条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地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在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东——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沫,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冷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望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而言,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第③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从艺术家和受众两方面分析作答。
作者认为毕加索是伟大的,也是屈服的。请问:毕加索屈服的表现、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实用类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