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A.黄盖假意对周瑜出言不逊,被打得卧床不起。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将这假情报传回曹营,曹操相信了。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军,立下战功。
B.赤壁之战后,曹操率人马撤退途中,先后被吕蒙追杀,被太史慈、陆逊伏击,被赵云、张飞冲杀,曹操被杀得胆战心惊。在华容道遇关公时,关羽念及旧情,放过了曹操。
C.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明取汉中,暗奔荆州,却又被诸葛亮识破,伏兵截击。兵败后周瑜第三次气病,箭疮复发。临死前写信给诸葛亮,表明了所有用心。
D.刘备去西川,孙权与张昭谎称国太病危,召孙夫人回东吴探望,孙夫人带阿斗离开。刘备派赵云拦截夺回阿斗。张飞带船赶来接应,救回阿斗。

E. 关羽进攻樊城时中了毒箭,孙权乘机袭取荆州。关羽急向荆州,却连遭吴兵伏击,只得屯扎麦城,差人往上庸求援,但上庸守将袖手旁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完成下面试题。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咎:怪罪
B.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蔽:掩护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之国窥:图谋
D.至使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隙:矛盾

下列各项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为深思远虑以其求思深而不在也
B.在韩、魏之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C.昔者范睢用秦而收韩智勇多困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吾无意于人世矣

下面对文章中观点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考虑忧患粗略,图谋利益肤浅,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C.六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六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国诸侯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把自己困住了。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3题,10分)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内文言文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思三驱以为度       认为
B.则思正身以黜恶       使自身端正
C.何必劳神苦思        不必
D.虽之以严刑        通“懂”,使……知道

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怒而滥刑 B.我见相如,必辱
物喜,不以己悲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C.恩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思知止有安人

若属皆且为虏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
C.大王来何操:拿,携带。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拜:第二次拜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相四十里//沛公已 B.沛公不杯杓//不枚举
C.沛公在//衣食所,弗敢专也 D.道芷阳行//至军中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则车骑//之坐上 B.乃令张良留//则与斗卮酒,哙拜
C.樊哙从良//因击沛公于 D.毋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以口舌为劳徒:白白地
B.臣等不肖,请辞去不肖:没有才能
C.畏廉将军哉独:难道
D.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最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汉乃勃然裹创而起           创:伤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公乃敢上璧
B.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C.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彭泽去家百里……故便求之
D.大敌在前而公伤卧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 (2分)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线处断句。(限断10处)
是故墨子言曰:古 者 有 语 曰 君 子 不 镜 于 水 而 镜 于 人 镜 于 水 见 面 之 容 镜 于 人 则知 吉 与 凶 今 以 攻 战 为 利 则 盖 尝 鉴 之 于 智 伯 之 事 乎 此 其 为 不 吉 而 凶 既 可 得 而 知 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内文言文翻译(共3题,10分)
(1)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捷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果马下: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 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 堪:胜利
C.举世怨梁武帝父子小人而疏士大夫举:全,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标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與,入则行步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4分)
(2)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4分)
(3)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翻译下列句子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比去,以手阖门
B.善刀而藏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C.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技盖至此乎
D.敛不凭其棺既然已,勿动勿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 9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军市租尽以士卒良久飨:犒劳
B.唐曰:“鄙人不知忌讳。”谢:谢罪
C.且云中守魏尚上功首虏差六级坐:获罪,犯罪
D.文吏以法之绳:捆绑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冯唐孝著② 大中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① 复问唐曰②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有所不得已也
C.①臣闻上古王者遣将也② 君子仕也,行其义也
D.① 委任责成功② 蟹六跪二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B.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准封”之叹。
D.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朴实的叙写,蕴蓄着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心理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阅读。(共2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父母,顾妻子顾:顾念 B.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分:分界
C.恨私心有所不尽恨:遗憾 D.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表:表扬

句式与“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不相同的一项(     )

A.是以见放    B.重为乡党所笑
C.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D.见笑于大方之家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②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
③思垂空文以自见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谈到李斯等人虽身至王侯将相,刑罚加身却也难逃受辱的境地。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作者把人对生死的态度分成三种即顾念父母妻子,“激于义理者不然”,含垢忍辱完成事业。
D.文中谈到士大夫应该在受辱之前为守气节而死,不能到了身受鞭杖的时候才想到死。据此可推断司马迁在受刑后为自己没有及早守节而死可能后悔过。

.翻译下列句子。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2分)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免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①磨勘是古代政府通过勘察官员政绩,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B.轼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
C.轼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D.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狱:刑罚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   )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葳陵事,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酷(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通绰,举止不烦烦:急躁
B.微公害,联不闻此微:如果没有
C.必谓党附者众党:结党
D.所以达幽枉,延直言延:延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责臣以利②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①德宗新即位,刑名治天下②不赂者赂者丧
C.①元载忌,出为虔州刺史②顷,烟炎张天
D.①下以安大臣,不亦可?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裴谞忠心为国的一组是
①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②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 ③出为虔州刺史
④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 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     ⑥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差点被杀。
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皇帝很信任他。关中大早,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谈论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裴谞认为这样做,对上可以解除德宗对尚父的猜疑,对下维护了大臣的安全。
D.裴谞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狡猾之徒利用,为了一些小事来惊动皇帝,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
(2)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陶渊明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空。祖父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
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冲默①有远量,弱冠俦类②咸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曰:“嘉不知,还传③当问从吏。”亮以麈尾④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永,会稽人,丧亡,君求赴义,路由永兴。高阳许询,有隽才,辞荣不仕,每纵心独往。客居县界,尝乘船近行,适逢君过,叹曰:“都邑美士,吾尽职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者,将非是乎?然亦何由来此?”使问君之从者,君谓其使曰:“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
[注] ①冲默:襟怀淡薄,语言简默。②俦(chóu)类:同伴。③传(zhuàn):传舍,古时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④麈(zhǔ)尾:拂尘尾。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从事既去去:到、往
B.人无能间间:离间
C.辟君部庐陵从事从事:指办事、治事
D.适逢君过适:刚才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B.以麈尾掩口而笑以其无礼于晋
C.子孙家焉朝济而夕设版焉
D.使问君之从者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

A.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B.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C.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D.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翻译下列句子。
(1)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
(2)都邑美士,吾尽职之,独不识此人。
(3)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材料阅读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