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反映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下列文意和这种态度最不相关的选项是( )
A.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
B.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
B.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惩戒、批评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 |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太、很 |
D.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 |
今义:货币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汤之问棘也是已 |
D.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此小大之辩也 |
对下列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发尽上指冠④使使以闻大王
⑤好美姬 ⑥不可不语 ⑦常以身翼蔽沛公 ⑧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⑩素善留侯张良
A.①③⑦ / ②④⑨/⑤⑩ / ⑥ / ⑧ |
B.①③⑦⑧/ ②④⑤/⑥/⑨⑩ |
C.①③⑦/②④⑥/ ⑤⑩/8/⑨/ |
D.①⑥⑦⑧/②④⑤/③/⑨⑩ |
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谢项王 | 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C.失其所与,不知 |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
下列各组句子中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
A.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
B.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
D.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资助)会有四方之事(恰逢) |
B.三径就荒(接近)帝乡不可期(期望,期求) |
C.舸舰迷津(弥漫)气凌彭泽之樽(超过) |
D.除臣洗马(除去)宁移白首之心(哪) |
下列各组加点字词类活用情况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②赢粮而景从 |
B.①齐彭殇为妄作②泣孤舟之嫠妇 |
C.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非能水也 |
D.①以弱天下之民②谨庠序之教 |
下列加点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作七十列传 D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若属皆且为所掳 |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C.客何为者 |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和其他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B.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推辞)辞曰:“臣之壮也,(告辞) |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道歉) |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 |
D.秦伯说,与郑人盟(劝说)诹生说我(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