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然,籍何以至此? | B.古之人不余欺也 |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下列各项中对“之”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一僧欲之①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
A.①动词,可译为到、往 |
B.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C.③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
D.④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D.蚓无爪牙之利。 |
下列各项中“之”用作音节助词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顷之,烟炎张天。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夫晋,何厌之有。 |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汝识之乎? |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C.余之力尚足以入。 |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侵之愈急。 |
B.子孙视之不甚惜。 |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D.可以知之矣。 |
下列各项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
下列各项中对 “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下列各项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下列各项中“者”可以翻译为“……时候”的一项是【 】
A.用实者成实时采 。 |
B.此三者,吾遗恨也。 |
C.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D.陈涉者,阳城人也。 |
下列各项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记游者甚众。 |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C.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
D.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①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则②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③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则④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A.①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
B.②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
C.③连词,就 |
D.④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