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白的《将进酒》,然后完成1~2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①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②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④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⑤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⑥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⑦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⑧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⑩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对君酌。⑾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两人均为李白好友。陈王:陈思王曹植。平乐:道观(guàn)名。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1.对①②两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
A.①句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挽。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之势。
B.②句悲叹人生短促,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
C.①句以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同时又正面衬托:用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D.①②两句作为诗歌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以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2.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
A.诗歌多采用夸张手法,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表达一种豪迈的诗情,但给人一种空洞浮夸感。
B.全篇大起大落,诗情亦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
C.这首诗是李白咏酒诗的代表,尽展诗人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
D.作者“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借酒兴诗情,抒发了对世态的愤懑不平之情,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人生态度。
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完成1~2题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对诗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滁州”指安徽省滁县,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环滁皆山也”,这里的“滁”即滁州。
B.“独怜”句中的“怜”是可惜、可怜的意思,“涧边”就是河边、水边的意思。
C.“上有”句中的“深”,有树木茂盛、枝叶繁茂之意,写出了画意般的深邃。
D.“野渡”句中的“野渡”说的是野外的渡口。渡口在古代又称“津”,成语“无人问津”之“津”即是此意。
2.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写作者俯视水边,看到的是一幅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的绿色画面,暗示这是一个暮春时节。
B.第二句作者从俯视转为仰视,通过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画面的幽美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C.第三、四句打破了前两句的均衡和谐,既有飞动的情景,又有潮声、雨声的交响,渡船横卧又和春潮飞雨融会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美感。
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
对下面两首“咏秋”的七绝,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A.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刘诗以格调昂扬见长,徐诗以意境闲适取胜。 |
B.两首诗都押平声韵,都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乏清新之词。 |
C.刘诗是身处逆境而志不灭的深情礼赞,给人以哲理启迪,徐诗是怡然而忘俗的田园短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
D.刘诗用虚实结合写法,由虚入实,对比鲜明;徐诗用静动映衬写法,寓动于静,言近旨远。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样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选自《人民文学》1988年第3期
[ ]
A.诗的第一节,表现出诗人愿坦露自己的胸怀,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诗人也相信人们是向往彼此真诚相待的。 |
B.诗的第二节,诗人写出自己深知由于有邪恶之人存在,坦露胸怀只是个空想,他为此而困惑、退缩和消沉。 |
C.诗人以草莓、绿叶、鸟为喻,新颖、妥贴,形象鲜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这首诗成功的基础。 |
D.两节诗的前三句几乎相同,而两节诗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1)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刻的内容,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一节是
[ ]
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
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
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C.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
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2)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以纪实手法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冯 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 ]
A.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 |
B.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就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 |
C.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 |
D.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揭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 |
椰子树像什么?
胡世宗
椰子树像什么? 椰子树像什么?
像芭蕉?像棕榈? 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芭蕉没有它高, 椰子树就是椰子树,
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椰子树像什么?
——理性思索的起点,由疑而思,由思才有所得。
B.由“像芭蕉?像棕榈?”到“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不是简单否定,而是由形到神,由外在形态到思想内容的思维过程
C.芭蕉没有它高,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椰树同芭蕉、棕榈外部形态的比较,后面说理的前提。
D.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全诗的核心,哲理之所在,揭示了诗歌主题。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象征这首诗歌的特点,两节均以设问开头,而设问实际是在思索的基础上发出的。此时,椰子树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
B.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虽然没有塑造艺术形象,然而却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C.诗歌由提出椰子树“像”什么,到确认它就“是”自己,由迷惑到清晰,由疑问到肯定,既贴切自然,又合乎逻辑。
D.诗歌由日常见到的事物设疑,展开联想和想象,最终揭示出文艺创作的真谛:艺术的独创性。
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
云之志
李挺拔
都说我是在天庭里闲游
自由自在,无忧无愁
不!我是在大漠中求索
行迹匆匆,东奔西走……
都说我看破了红尘凡土
才遁入空门,随风飘游
不!我热恋着我的故土呵
看我乡思如雾,一步三回头……
我讨厌这虚无缥缈的太空
我渴望那郁郁葱葱的绿洲
我之所以迟迟不愿归去呵
只因为还没找到我心爱的情友
一旦结识了我心满意足的伴侣
我就将爱的珍珠,漫天抛投——
敲着雷的金鼓,披着电的银妆
一头扑向山川,扑向田畴……
A.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字面上写的是“云之志”,实际上抒发的是“我”热爱“故土”之情。 |
B.对诗中“故土”的理解,可见仁见智,既是“故乡”,又可指“我”所热恋的其他人或事物。 |
C.“乡思如雾,一步三回头”一句借助比喻和比拟,形象地表现出云在寻找“情友”时的迷茫之情。 |
D.结尾的“扑向山川,扑向田畴”一句的主体既是云变化后的雨,又是“我”倾注的爱。 |
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雪水河
阿红
雪水河
是太阳和雪花的女儿
天山并没有恩遇她
一路给摆满了卧牛石
她毅然从雪峰上下来
连眼皮也没皱
一步一声巨响
像夏雷滚滚而过
一步一串浪花
像茉莉花倾满了河
流着,她一路流着
太阳的激情
雪莲的纯洁
鹰鹫的勇敢
塔松的坚毅
和她奔向绿洲的拼搏
A.“雪水河/是太阳和雪花的女儿”这出奇的想象使“雪水河”成为一个柔美的艺术形象。 |
B.“天山并没有恩遇好/一路给摆满了卧牛石”,这是“雪水河”的“人生道路”,使“她”必然获得由磨难而来的阳刚之气。 |
C.即使是写阳刚之气,作者也不忘完美和和谐谐的境界,所以“雪水河”顽强的前进是“一步一串浪花/像茉莉花倾满了河。” |
D.“雪水河”是一个人格化的形象,她集激情、纯洁、勇敢、坚毅于一身,是作者心目中完美女性的象征。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对这首诗的词句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的字面意思是说,沧海无比深广,看到沧海之后,别处的水就引不起诗人的注意了。“沧海”,大海。
B.次句的字面意思是说,巫山的云为神女所化,美艳无伦,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C.第三句是说,当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时,就懒于回顾了,表示他对女色没有多少眷恋之心了。“取次”,次第,一个个。
D.末句承上说明之所以以“懒回顾”,一半是因为尊佛奉道、修身治学,一半是因为失去了爱妻。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说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像沧海之水一样深广、巫山之云一样美好,在世间是无与伦比的。
B.前两句写诗人与亡妻的感情很深,后两句却又说他“懒回顾”只是“半缘君”,似乎有点薄情。
C.这首诗先以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以舒缓的语势,抒曲婉深沉之情。
D.这首悼念亡妻之作,抒写了至亲至深的夫妻之爱,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
对下列诗句中“月”这一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乍出,有光无声,却能惊动山鸟,以静衬动,营造出“夜静”“山空”的静谧氛围。 |
B.“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冷,即心冷,诗人借无声的冷月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痛惜之情。 |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这里指拂晓之月,诗人借残月表达心境的凄清冷落,曲折地写出离愁别绪。 |
D.“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的月亮仍多情地照着这残破的古城,寄托了诗人对故国萧条的深沉感伤。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梦与诗 胡适
都是平常的经验,都是平常的影像,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怀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A.本诗共三章,前两章是平列关系,但首章中的“经验”、“影像”和第二章中的“情感”“言语”又是相互交叉映照的;后一章在前二章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
B.前两章写到梦来自不平常的经验和影像,诗来自平常的情感和言语,目的是说明文艺作品哪怕是想象性极强的诗歌也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
C.将“梦与诗”并提,表示作者对诗歌这种体裁颇有微词,他认为写诗如同做梦那样只是偶然的“碰撞”,在有限的经验、影像、情感、言语中追新猎奇,玩弄花样。 |
D.“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包含了这样的哲理:文艺作品应当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去创作,这样才是个性化的,才不会与他人雷同。 |
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意的主要手段,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的意象意义比较固定,下面对诗句中意象意义理解有误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亮:思乡 |
B.三更月,中庭恰照犁花雪;犁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游子思乡怀亲切友好之情和羁旅伤感。 |
C.落照苍茫秋草明,啼处远人行。 鹧鸪:羁旅愁思的情愫 |
D.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捣衣:妻子思念行役在外的丈夫
《死水》中“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以声衬寂、以动衬静,有力地写出了死水的沉寂。这种手法古诗中经常采用,下面古诗没有使用以动衬静的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阅读下面的诗歌,在第二节横线处填入一个词,恰当的是( )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______你的眼帘 / 不许清风______上你的眉 / 无论谁都不要惊醒你 / 撑一______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 听这细草的根儿吸水 /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紧闭 /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 我叫纸钱儿缓缓地飞
(《也许——葬歌》闻一多)
A.照 飘 树 | B.弄 吹 片 | C.拨 刷 伞 | D.射 掠 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