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20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其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另外还有些20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二十世纪)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毛泽东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
这样的情况,在21世纪初仍在继续。
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这一方面。
(节选自《“鲁迅”的“现代价值”》钱理群)
以下选项不属于文题中的“鲁迅”一词范畴的一项是 ( )
A.不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而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讲鲁迅的的思想、文学和实践。 |
B.指20 世纪的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
C.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的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某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 |
D.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研究者。 |
下面对“相互照射的镜子”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 |
B.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因此思想家、文学家们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 |
C.思想家、文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 |
D.20 世纪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世界性所表现出的两种形态——平行性与相互影响性。 |
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是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世界性的两种表现形态;作者侧重阐述了“平行性”。 |
B.第三段提到日本的竹内好,是鲁迅的研究者,他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既能阐释鲁迅,也能丰富与发展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
C.文中所说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因此也包括一批20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
D.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是一种“文化反抗”和“文化坚守”,这也正是作者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的原因之一。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要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他上弹。也许当吉他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他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人唱的《塞上曲》,中年人唱的《塞上曲》,老年人唱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的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 |
B.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 |
C.中国人独特的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 |
D.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
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曲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
材料概括分析题
零的故事
董桥
李丽珊滑浪风帆夺金牌,为香港在奥运会上创出“零的突破”。没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所有数字都没有意思了。“零”这个数目字据说真的是印度人发明的。剑桥大学数学大师G.H.Hardy有一次到印度去领一个大奖,发表演说。他上台第一句话说:“印度对人类的贡献是零。”全场鸦雀无声愣了三秒钟,然后哄堂大笑。
创造 “零的突破”固然艰难;人生从“有”而求“无”求“零”,似乎更不容易。二十年代有个美国作家Harry Crosby是富家子弟,去世的前一年带着妻子到埃及去旅行,偶然碰到一位智者。智者对他说:“我以自己用不着的东西去衡量我的财富。”此话蕴藏无穷哲理,Crosby觉得是晨钟暮鼓。他于是决定重新衡量他的身外物,他要把他读过的藏书处理掉:从上万册减为一千册,再减为一百册、十册,最后只留一册。他开始送书给人家。他碰到一个陌生人,一眼觉得好感,马上把手头所有波特莱尔的初版书都送给这个人了。他还挑了一批珍本善本书,标上最低廉的价钱,偷偷一本一本掺进塞因河畔旧书摊上的廉价旧书堆里。
李丽珊当然经历过无数次的“零”的挫折。她告诉《明报》记者说,刚学滑浪风帆的时候技术不好,有一次出海训练天气转坏,风雨雷电交加,身边没有人,叫救命也没有用。这时,她突然看到舅父的身影,不是来救她,而是要她自己摇回岸边去。她于是一边哭一边摇,摇到筋疲力尽的时候才看到海岸。她今天回忆这一段往事,自然觉得格外有意义。她已经乘长风破开“零”的局限,她今后要记得的是当年独自摇回“零”的岸边的情景。
本文开头讲数学大师的轶事有什么作用?
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概括本文中“零”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以上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在制造业价值链曲线上,制造加工环节始终处于低端,而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处于价值链曲线的高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将普通的制造加工转移到海外发展中国家,降低生产成本,却牢牢掌控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核心环节。近10年来尤其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实现工业技术与产品的创新。而中国企业恰恰处于微笑曲线的谷底,即加工生产段,它意味着中国企业只能给发达国家卖苦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依靠低成本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是正常的,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必然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有尽头,不可能一直走下去。中国企业卖苦力,使得工人的工资和待遇低下,也极大地牺牲了中国自身的资源和能源。如果不及时寻找出口,调整发展模式,必然会在全球产业链和贸易体系中获利越来越少,使自己的生存和生产状况越来越恶劣。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需要在新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等关键环节下工夫。这说明旧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因此,在未来全球化分工将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企业必须从靠低成本竞争转向靠高技术高质量结合的产品竞争,必须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跳出微笑曲线的弧底,才能让中国企业摆脱全球现代产业价值链中的“民工待遇”地位,从而走出一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23日,有删节)
请根据文本概括“微笑曲线”的特点。
从文本看,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处于微笑曲线谷底的现状?
分析文本,具体说说“十二五”时期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微博传播信息有一个“传播环理论”,即一个高转发帖子的“传播环”大约有四轮,由轴心到外环的传播比大约是:二环5%,三环55 %,四环25%,五环15 %。其中二环为粉丝转发,三环为粉丝们的粉丝转发,四环是粉丝们的粉丝加泛粉丝,五环是随机粉丝。帖子发出后的首轮传播峰值(以转发10000次计)大约是30分钟之内的前10分钟或后10分钟;而第二轮峰值(第三转播环)在发表后的第30分钟到5个小时的区间内。5小时之后,会形成一个小长尾。要想达到“高转”,必须有“大号”(微博名人)参与其中,否则,一般性帖子很难转出3000次以上。如果“大号”在三环上介入转发,也会在四环上发生威力,但属较少情况。“大号”一般分成三类:一是精英类,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是佼佼者;二是媒体类,掌握各种消息,自成意见领袖;三是草根类,他们常年活跃于互联网,非常出名。无论哪一类,这些“大号”在信息传播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根据上面的文字,简明概括实现微博信息传播最高峰值的几个关键因素。(不超过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