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种经济状态成为常态,一定是合乎规律的状态,体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近年来,我国经济由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这是我国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的阶段性特征。
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是由现阶段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决定的。现阶段的经济结构、技术基础和资源供给决定了我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就是中高速增长率。明确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意义在于,一是不盲目追求高于潜在增长率的速度,二是要使潜在增长率充分释放出来。
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种新常态,是规律性状态,是长期状态,但不意味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都属于新常态。近期世界经济不景气,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产能过剩以及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等现象属于短期困难,不属于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率虽然处于合理区间,但离潜在增长率下限已很近。应采取有效调控措施,促使经济增长率止跌企稳,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跌出合理区间。
提出新常态,表明我国的经济建设理念进一步由增长转为发展。从发展角度研究新常态,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中高速的速度应可持续,否则就不能成为新常态。二是保持中高速的目的是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留出空间,从而实现发展的其他方面目标。这意味着新常态不只是速度状态,中高速的新常态不是孤立的,需要其他方面的新常态来支撑。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调结构成为发展战略的新常态。在低收入发展阶段高速增长形成的现有产业结构,制造业偏重,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偏多,产业链处于中低端,由此产生高产值、低附加值问题。因此,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相适应,调结构要将产业结构向高端提升,突出发展服务业;将产业链向中高端提升,提高附加值。
创新驱动成为转方式的新常态。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此形成新的增长点,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绿色化的融合。为此,需要由模仿和引进创新转向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由跟随创新转向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引领创新,由技术创新转向以科学发现为源头、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惠民生成为发展动力的新常态。供给推动和效率优先的收入分配为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这些动力已发挥到极致,收入差距扩大也使发展动力出现衰减。针对需求拉动力长期不足的问题,应改变过去低收入阶段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应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在新常态下,消费需求的拉动力突出表现在民生改善上。其中,收入是民生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再加上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从这些民生改善中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将会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的来说,经济新常态是个系统,我国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已经形成,支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正在显现。只要这些新常态都能形成并发挥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就不仅可持续,而且是高质量的。
(选自2015年1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是我国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的阶段性特征。 |
B.我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就是中高速增长率,明确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意义极为重大。 |
C.经济下行压力不全属于新常态,我们应采取有效调控,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跌出合理区间。 |
D.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新常态,解决新问题。 |
下列有关“经济新常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新常态,指的是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呈现出的新的状态,它是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
B.经济新常态,在我国现阶段表现为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这是由现阶段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决定的。
C.经济新常态,与其它方面的新常态是密切联系的,保持新常态是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留出空间。
D.经济新常态是一个系统,我国支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正在显现,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而且是高质量的。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针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存在的弊端,解决好发展服务业、提高附加值等问题,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B.创新驱动成为转方式的新常态,要摒弃过去的模仿、引进、跟随与技术创新,转向自主、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
C.惠民生是发展动力的新常态,要提高拉动力,改变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
D.改善民生,就是要改善收入、就业、教育和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更多的分享改革的发展成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元元
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我们生命最初的记忆去哪儿了?一项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如今,科学家已确定了时间点。一项有关童年记忆的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他们回忆的形式并不成熟;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1岁。到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希望日子过得慢一些,日子却飞逝而过。等到退休后,时间更是毫不留情地加速变快,10年、20年一晃就过去了。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呢?
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一些老年人,让他们估测1分钟时间有多长。结果年轻人估算的时间快,通常还没有到1分钟,他们就认为时间到了;而年长的人通常过了1分钟后,才觉得这是1分钟的时长。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小时候看这个世界哪里都是新鲜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这样每一天都显得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神经对于外界信息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一天天就在不经意间过去了。
第三个原因可以用“相对论”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我们一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我们来算一笔账:人一生1/3的时间在睡觉,因此光睡觉要用24年;一般6岁开始上学,60岁退休,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约18年;假如每吃一顿饭用半小时,一生中要在饭桌上度过5年;如果每天平均用2小时看电视或上网、玩手机,一生为此至少耗费6年;人一生花在等车和交通上的时间约6年,做家务(包括做饭)的时间约6年……这样算下来,我们一生中真的没有什么时间做其他事了。
人的童年早期记忆为什么会丢失?对此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 |
B.因为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这两个区域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 |
C.因为幼童即便能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 |
D.因为7岁之前儿童回忆的形式并不成熟,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 |
不属于“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人在衰老的进程中,体内的生物钟在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
B.对年长的人来讲,通常过了1分钟后,才觉得这是1分钟的时长。 |
C.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对外界信息失去了新鲜感,从而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
D.就单位时间在人一生中所占比重来看,老年人所占比重小,会觉得这些时间过得快。 |
下列说法,完全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就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了。 |
B.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
C.儿童时每一天都很漫长,成年后日子飞逝而过,年老后时间毫不留情地加速变快。 |
D.算一算时间开支的明细账目,会认识到我们一生中真的没做多少有意义的事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中国漆画的传承与发展
漆画是以大漆为主要媒材进行的绘画创作。天然大漆产自漆树,为琥珀色半透明液体,干涸后有极强的粘着力。耐酸碱,抗腐蚀,表面莹润,装饰效果强。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南信阳长台山出土的战国漆瑟,运用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九色,彩绘出神怪龙蛇及狩猎舞乐场面,目前堪称我国最早的漆画。西汉马王堆出土的黑地漆棺,用红、黑、白、黄等色彩描绘云气,云中穿插各种仙人异兽,用笔刚柔相济,气韵生动,已完全脱离了漆饰的范畴。而后漆画屏风的出现更将漆画艺术的独立推进了一大步,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以烈女传为题材,作品从构图、人物造型等各方面都与顾恺之传世作品《女史箴图》十分相似,是漆史上的典范之作。唐代以后,漆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平脱、末金镂、雕漆等各种创新技法层出不穷,以至有“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之誉。然而在工艺技法登峰造极的同时,中国漆画也日渐程式化、材料化,漆画发展日渐式微,从人们的生活中全面退缩。
20世纪上半叶,国际漆画运动启蒙催生了中国现代漆画。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三位大师为发展漆画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确立了漆画作为纯绘画艺术的突出地位,成为现代漆画运动的奠基人。60-70年代是中国漆画的借鉴、继承和开拓阶段。日本漆画尤其是越南磨漆画的全面推介,为中国现代漆画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饶的养分。乔十光和蔡克振先生作为杰出代表,在技法的自由度、风格的多样化、内涵的承载量等方面广泛探索,使漆画完成了从器到画的“脱胎之变”。1984年,漆画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漆画终于开门立户,在美术界取得了一席之地。至此,“现代漆画”已然成形,开始步入大发展时期。
近些年来,当代漆画在外来艺术观念的影响下,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和束缚,探索着走向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然而,中国漆画也面临着诸多艺术难题,如大漆与化学漆的应用、工艺性与绘画性的兼顾等诸多问题。因此,当代中国漆画如何更好胜任当代人文内涵的表达,弘扬民族的时代精神方面与审美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守持传统,推陈出新,多元发展。漆画的创作应守持传统,在漆海中立定精神,天然大漆具有沉着丰润的色调和优美含蓄的色泽,犹如国画之水墨、油画之油彩,可直接入画而自成一格,使漆画具有其它画种不可替代的材质美感。
二是向生活学习,提炼题材,回归艺术真谛。在当代漆画的创作中,仍然缺乏内涵深远、内容广阔的作品。因此,在现阶段下,漆画题材的选择应与时俱进趋向多元化,既可以关注市井小民的平凡生活,亦可以反映风云变色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是加强漆画理论体系建设,培养后继队伍。现阶段,一些经典漆画理论著作及教材仍然仅是一味罗列技法,忽略对作品创作内涵的深入分析。再则,现阶段高校漆画专业长期处于非主流状态,一直在工艺和绘画的夹缝中寻求发展,创作往往舍本求末,拘泥于技术细节。因此,在加强漆艺技法统教育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艺术内涵的挖掘、研究。以此为目标,大力培养后备队伍,不断提高从业队伍总体素质,使漆画跻身于当代绘画美术之林。
关于中国漆画,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南信阳长台山出土的战国漆瑟,运用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九色,彩绘出神怪龙蛇及狩猎舞乐场面,堪称我国最早的漆画。 |
B.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以烈女传为题材的漆画屏风《女史箴图》, 作品构图、人物造型十分生动,是漆史上的典范之作。 |
C.20世纪上半叶,国际漆画运动启蒙催生了中国现代漆画。60-70年代是中国漆画的借鉴、继承和开拓阶段。日本磨漆画的全面推介,为中国现代漆画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饶的养分。 |
D.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三位大师是现代漆画运动的奠基人,乔十光和蔡克振先生在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使漆画完成了从器到画的“脱胎之变”。 |
关于中国当代漆画存在的问题,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经典漆画理论著作及教材仍然仅是一味罗列技法,忽略对作品创作内涵的深入分析,漆画创作往往舍本求末,拘泥于技术细节。 |
B.在外来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当代漆画创作虽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和束缚,但仍然缺乏内涵深远、内容广阔的作品。 |
C.大漆与化学漆的应用冲突、工艺性与绘画性难以兼顾,因此,当代中国漆画难以胜任当代人文内涵的表达,难以弘扬民族的时代精神方面与审美理想。 |
D.现阶段高校漆画专业长期处于非主流状态,一直在工艺和绘画的夹缝中寻求发展,因而后备队伍力量不够强大。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以后,漆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平脱、末金镂、雕漆等各种创新技法层出不穷,由于过分注重技法等原因,中国漆画也日渐程式化、材料化,漆画发展日渐式微,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全面退缩。 |
B.天然大漆为琥珀色半透明液体,干涸后有极强的粘着力;它耐酸碱,抗腐蚀,表面莹润,装饰效果强;它具有沉着丰润的色调和优美含蓄的色泽,具有化学漆不可替代的材质美感。 |
C.西汉马王堆出土的黑地漆棺,用红、黑、白、黄等色彩描绘云气,云中穿插各种仙人异兽,用笔刚柔相济,气韵生动,已完全脱离了漆饰的范畴,标志着漆画艺术开始独立。 |
D.1984年,漆画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意味着漆画终于开门立户,在美术界取得了一席之地。至此,“现代漆画”已然成形,开始步入大发展时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纪苏:《爱因斯坦的梦》译者附言
阿兰•莱特曼(A.Lightman,1948- )出生在美国的田纳西州,先在加州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读书,后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教书。他是位科学家出身的小说家。
莱特曼本来就具文学才性,所从事的工作又是很形而上的理论物理。那个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我们都知道,是喜欢把物理和哲学、艺术相提并论的。所以,舞文弄墨在他势有必至。莱特曼最初为一些杂志撰写科普文章。《宇宙起源》、《时间旅行》、《劈开原子》等等即是。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这些作品比一般的科普科幻作品有着更浓厚的人文色彩。
到了《爱因斯坦的梦》(Einstein’s Dreams),科学原理越发缩小为一种寓言的材料。在这篇小说中,莱特曼信手拈来一些物理学上的说法,搭起三十个时间世界。平日惯见不见的真实摆到这些不寻常的布景前,变得异样的清晰夺目,冻结在读者心中的各种尘世悲欢,也像遇到了春风,开始如诗如画地流淌。有些评论家舍弃不下莱特曼的科学家身份,称此书“探讨了相对论的潜意识温床”,而且还认真核对了有关的物理学假说。这种解梦,就像身世派或索隐派的读《红楼》,不仅拘泥而且穿凿。用莱特曼自己的话说,科学只提供了起跳点,他跃入的,仍是人海。
莱特曼生活在一个已磨合好的资本主义商业社会。我们是不好指望他笔下出现风云血火牛鬼蛇神的。学院的环境又为他提供了从口粮到功名几乎一切人生的必需和奢侈品,文学创作对他不过锦上添花。这倒使他在“玩票”或“兼业”时能享受到某种自由:他可以一仍本心,行所欲行,止所宜止,而不必汲汲戚戚地同职业作家们扭作一团。《爱因斯坦的梦》想象的高远,描绘的精微,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这种从容不迫的步调、悠闲自如的态度。此书行文简淡而蕴含感情,仿佛明月松间,清泉石上,那种自然而然的境界为一般争奇斗艳的文士所难达到。
《爱因斯坦的梦》为莱特曼头一部虚构性小说,一九九二年一问世便赢得评论界交口称赞,还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榜。一九九四年他又出版了一部虚构性小说《好样的贝尼脱》,反响似乎不及《爱因斯坦的梦》。莱特曼年届知命,来日方长,以他的眼界、情怀和笔力,再写出一两部上乘的小说,是有可能的。
读其书而慕其人。可惜我们只知道莱特曼如今在大学里除了物理还教写作,并负责着一个人文项目;他谈吐诙谐而不动声色,大概属于美国人说的“英国式幽默”;爱抽烟。有回靠在椅上,用一只老辈子留下的烟斗吞云吐雾,有形无状,似是而非,使他恍惚不辨今世何世,此身谁身,于是发心弄起了文学。
对“他是位科学家出身的小说家”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莱特曼写的科普文章比一般的科普科幻作品有着更浓厚的人文色彩。 |
B.莱特曼写的《爱因斯坦的梦》是一部以科学原理为材料的虚构性小说。 |
C.莱特曼的工作是研究形而上的理论物理,同时他又具有文学才性并写出了《爱因斯坦的梦》这样广受好评的小说。 |
D.莱特曼在大学里除了教物理还教写作,并负责一个人文项目。 |
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麻省理工学院让莱特曼不必为生计发愁,所以,他可以不必如其他职业作家那样汲汲于写作。 |
B.作者认为,用身世派或索隐派读《红楼》的方式来读《爱因斯坦的梦》是不对的。 |
C.喜欢把物理、哲学、艺术相提并论;有科学家的严谨,也有文学家的诙谐;爱抽烟,并在这过程中有恍惚如梦的感觉:这些都是莱特曼特进行文学创作的原因。 |
D.凭他的眼界、情怀和笔力,莱特曼还能创作一两部上乘的小说,虽然他后来创作的小说《好样的贝尼脱》反响不如《爱因斯坦的梦》。 |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科学只提供了起跳点,他跃入的,任是人海”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聊话题为何总能席卷网络
封寿炎
社交网络上,当大家还在为一条裙子的颜色吵得不可开交时,“duang”的一声,更无聊的来了。这个没有文字,连发音都搞不太清楚的拟声词,一夜之间就席卷网络。
网络永不会消停,隔段时间就会引爆一个话题。大多数话题都非常无聊,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无聊透顶的话题,为什么就能席卷网络?
从社会学角度说,参与某个众人讨论的话题,其实是个体在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人类是社会性种群,不但在物质世界里采用群居模式,在精神情感世界里也要集结成各种共同体。维系精神共同体的纽带,既有亲情友情,也有志同道合,还有各种各样的公共话题。当人们参与到同一个话题的讨论之中,他们就结成了某种虚拟的共同体,参与者就获得身份确认,“我没有落单,我属于这一群体”。
对人类而言,被孤立、落单,是一种痛苦的惩罚。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里,个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被孤立、落单。我们都渴望属于某个团体,获得归属感。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他们只能寻找外在的确认。比如住什么房子、开什么汽车、穿衣用度选择什么品牌,借助商业品牌来彰显个性,缓解泯然于众人、湮灭于人海的焦虑。而关心新闻资讯、追逐流行文化、参与公共话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归属感的确认手段。
公共话题是联结个体的纽带,它可以整合社会,形成精神感情的共同体。在现代传媒出来之前,公共话题在客厅、里弄、餐馆等场合被讨论;在现代传媒出现之后,公共话题在更广泛的舆论场上被讨论。但传统媒体的采编体制,基本杜绝了大规模讨论无聊话题、甚至是无意义话题的可能性。而当网络尤其是社交类网络出现之后,由于其兼有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发声、直接参与,无聊话题的风行就具备了可能。
无聊话题的周期性喷发,对于健康的舆论生态肯定是伤害。但也不能因为“裙子颜色”不可开交的争吵,以及“duang”的持续刷屏,就指责人们愚不可救。事实上,这些话题来得快也去得快,比如眼下关于“两会”的讨论,已经轻而易举取代了“duang”,成为社交媒体上最强势的公共话题。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话题,往往比无意义的无聊话题更能吸引公众热情,也更符合营造健康舆论生态的要求。对于这类话题主动沟通、充分讨论,进而逐步形成共识,这是现代社会极具效力的整合剂。如果它们不缺位,“裙子颜色”和“duang”之类的无聊话题,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2015年3月9日《解放日报》
下列关于“无聊话题”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聊话题”是指社交网络上,隔段时间就会引爆的诸如“裙子颜色”和“duang”之类的大多数都非常无聊的话题。 |
B.“无聊话题”的风行与兼有公共性和私密性特征社交类网络的出现有关,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参与。 |
C.“无聊话题”的周期性喷发,虽然对健康的舆论生态会产生伤害。但也不能因此而指责人们愚不可救。 |
D.“无聊话题”的特征是来得快也去得快,因此像“裙子颜色”和“duang”之类的话题,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
下列各项属于“无聊话题总能席卷网络”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从社会学角度说,人们参加无聊话题的讨论是个体在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参与者会获得身份确认。 |
B.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里,个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被孤立、落单,人们渴望属于某个团体,获得归属感。 |
C.参与无聊话题的讨论和关心新闻资讯、追逐流行文化一样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归属感的确认手段。 |
D.现代传媒出现之后,公共话题可以在更广泛的舆论场上被讨论,但传统媒体的采编体制,基本杜绝了无聊话题的大规模讨论。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是社会性种群,在精神情感世界里要集结成各种共同体,而公共话题就是维系精神共同体的纽带之一。 |
B.公共话题讨论的场合和内容与现代传媒的发展关系密切,在网络出现之前传统媒体上基本没有无聊话题、甚至是无意义话题出现。 |
C.关于“两会”的讨论,已经轻而易举取代了“duang”,是因为“两会”涉及公共利益、更能吸引公众热情、也更符合营造健康舆论生态的要求。 |
D.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话题不缺位,对于这类话题主动沟通、充分讨论,进而逐步形成共识,就会避免无聊话题的出现。 |
高考在更公平的基础上重新起航
高 路
公平对中国而言的重要性,看看高考改革就知道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昨天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关于高考改革的几项措施个个都很有分量, 但个个都跟公平相关。明年将有25个省份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制作的试卷,这是为了公平;今年将取消全部鼓励性加分项目,只保留扶持性的加分项目,这同样是为了公平;至于取消自主招生方面的推荐学校限制等,这更是为了公平。
如何才能更公平的问题就像一座大山,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人人都希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行各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当然不能要求经历的考试都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加分政策还是各省独自命题,或者是高校的自主招生都有其存在价值。这些政策推行之初也绝对不是拍着脑门决定的草率之举,也都是在一轮轮的质疑声中一步步推进的。这些政策在历史上都有过自己的功绩,可无一例外的都遭遇到了水土不服的现实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都没有能很好地解决公平的问题,让权力和金钱钻了空子。
高考在人生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大过人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力量,就是一场灾难了。改革向现实妥协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想,一轮深层次的改革可能仅仅只是开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回归,而是一次在更公平基础上的重新起航。一个方面是社会对公平的呼声很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更从容地应对效率的问题了。以前说一考定终身,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大为减少,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让个人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确实没有必要把棋子都押在进名校进热门专业上。甚至是不是一定要读普通高校也成了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从人生的选择看,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固然让人羡慕,但换个角度,其实读高职、走匠工的道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得成为科学家医生老师的,社会有足够多的职业能容纳下有着各种各样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人生梦想的人。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力量。
就现阶段而言,公平可能会牺牲掉一部分效率,但公平本身难道不是一种效率?没有公平,高考的存在基础都出了问题,又如何能解决效率的问题。没有公平,社会上充满对高考招生的质疑,损害的是整个国家的机体功能。高考的改革只能跟随社会改革同步进行,不能指望它超越社会独立于时代。
(2014年3月9日《光明网》)
下列各项中对“高考改革”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考改革”的几项很有分量的措施个个都跟公平相关,因为公平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 |
B.“高考改革”过去的一些措施因为没有能很好地解决公平的问题无一例外的都遭遇到了水土不服无功而返。 |
C.“高考改革”向现实妥协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想,也不是一次简单的回归,而是一次在更公平基础上的重新起航。 |
D.“高考改革”只能跟随社会改革同步进行,不能超越社会独立于时代,社会对公平的呼声很高,所以要更加突出公平。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如何才能更公平的问题就像一座大山,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因为追求公平,改革就要向现实妥协,就要适当的放弃理想。 |
B.不管是加分政策还是各省独自命题,或者是高校的自主招生,虽然有些地方有违公平但都有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
C.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让个人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相应的持一考定终身观点的人也就大为减少。 |
D.公平本身就是一种效率,如果没有公平,高考的存在基础就会出问题,也就更无法解决效率问题。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将实行的25个省份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制作的试卷、取消全部鼓励性加分项目、取消自主招生方面的推荐学校限制都是为了公平。 |
B.加分政策、各省独自命题、高校的自主招生是为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适应各行各业对专业素养的不同要求。 |
C.加分政策、高校的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不是草率之举,都是在一轮轮的质疑声中一步步推进的。 |
D.社会的进步使社会有足够多的职业能容纳下有着各种各样不同兴趣爱好的人,读高职、走匠工的道路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征信报告”可能让你摊上大事儿!
2015年元旦刚过,央行就放下“一家独大”的身段,批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等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
很多人都模模糊糊地知道央行那里有一个记录每个人信用状况的系统。不过,日常生活似乎和它没什么关系,申请信用卡额度不需要调查征信记录,老百姓也不开公司。所以,很多人第一次对自己征信记录的深刻领悟,是办理个人房贷到了最后一步,到央行查征信记录,发现自己有信用卡逾期记录,结果房贷无法享受打折优惠。
央行开放个人征信业务后,滴滴打车的爽约记录、骗取保费时伪造的个人信息、网店贩卖假货的差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或将成为你的“污点”,严重影响今后生活。
较之国外已经发展近200年的信用市场,我国自1992年才开始建设的征信体系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个人征信服务市场也刚刚起步,可以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
良好的信用记录能帮助个人享受更低的利率优惠、更高的信贷额度。长期以来,人们很难从其他渠道获得个人信用认可。因此,很多人都因为偶然一次信用卡逾期吃了大亏——没有辅助数据,银行真不好对着孤零零的一个信用卡逾期记录判断他是不小心还是有意为之。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衡量一个客户的信用状况,应根据方方面面的信息。但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信息大多集中于银行的信贷记录,对于个人其他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尚缺乏信用报告。
在美国,信用可以打分。FICO就是全球最著名的信用打分私企。大部分美国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分数,高于一定标准,申请信用卡、办贷款就会一路顺风;低于一定标准,相同的申请就可能困难重重,需要比分数高的人多提供一大堆材料。信用分则包含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购物出行、水电费甚至地铁逃票都会成为影响信用分的因素。看来,老外更守规矩,并不是因为他们个个道德崇高,而是整个信用环境都在鼓励大家守规矩。
互联网企业纷纷“抢滩”征信行业,为已被央行“垄断”多年的个人征信行业注入了新鲜元素,也带给人们更多期待。
“比起传统数据,互联网数据涉及的范围更广,种类更多。” 芝麻信用副总经理邓一鸣表示,“我们可以瞄准央行征信记录未能覆盖的群体,比如没有过借贷行为、没申请过信用卡的人,或者学生群体。这部分人没有征信记录,但可能是活跃的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行为轨迹,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信用等级,出具信用报告。”
互联网应用广阔,个人信用的应用场景也日趋丰富,将不仅限于金融领域,而是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督促人们将像鸟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记录。也许今后在相亲网站上,可以通过信用数据筛选伴侣,防止骗婚;租房时可以通过出具信用报告,顺利通过房东考察;求职时,也可以凭借信用报告获得单位的认可……
(《Vsta看天下》2015年第2期)
下列有关“征信”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很多人第一次对自己征信记录的深刻领悟,是办理个人房贷到了最后一步,发现自己有信用卡逾期记录,结果房贷无法享受打折优惠。 |
B.央行开放个人征信业务后,滴滴打车记录、骗取保费的个人信息等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或将成为你的“污点”,严重影响今后生活。 |
C.我国自1992年才开始建设的征信体系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可以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 |
D.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信息大多集中于银行的信贷记录,对于个人其他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尚缺乏信用报告。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都因为偶然一次信用卡逾期吃了大亏——没有辅助数据,银行真不好对着孤零零的一个信用卡逾期记录判断他是不小心还是有意为之。 |
B.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衡量一个客户的信用状况,应根据方方面面的信息。 |
C.大部分美国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分数,高于一定标准,申请信用卡、办贷款就会一路顺风;低于一定标准,相同的申请就无法进行。 |
D.互联网应用广阔,个人信用的应用场景也将不仅限于金融领域,而是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督促人们将像鸟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记录。 |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5年元旦后,央行批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等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 |
B.美国人的信用分包含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水电费甚至地铁逃票都会成为影响信用分的因素。整个信用环境都在鼓励大家守规矩。 |
C.互联网企业纷纷“抢滩”征信行业,为已被央行“垄断”多年的个人征信行业注入了新鲜元素,也带给人们更多期待。 |
D.没有过借贷行为、没申请过信用卡的人,没有征信记录,但他们是活跃的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行为轨迹,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信用等级,出具信用报告。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
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而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则更为接近。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誉为“姊妹艺术”。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创作都基于人们要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人类的祖先本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之中的,但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城市里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往。山水画又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古代的达官贵人,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气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他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其主旨,因而注重“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用摹拟自然的表现手法达到再现自然的目的。我国古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就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要求艺术家要广泛地游览,搜集自然佳景,为山水画的创作打下基础。我国园林史上最负盛名的造园大师之一、明代的计成自述他“……性好搜奇……每宗游燕及楚”。他自少年时就广游博览,观察自然山水景观,搜集造园的素材。再如元代画师倪瓒,取法于常熟虞山的岩层石理结构,制造了山水画皴法中的折带皴。而古代造园师学习虞山岩层结构后,形成了黄石假山的堆叠法。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也具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山水画讲求神韵,不仅要写实,更要入情写意;而中国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二者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一致的。中国园林造园,注重使用隔景、抑景、漏景、夹景等艺术手法,使空间分隔,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和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性也是一致的。这里所表现的正是“含蓄美”。中国园林以自然为美,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也不修剪,但却安排得疏密有致,高低有情。而中国山水画也讲究气韵生动,布局洒脱自然而忌讳刻板、规则。中国山水画对画面的虚实处理,提出“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的重要观点。而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空间的虚实变化与对比:山色与水景,石岩与山洞,驳岸石与水洞,墙体与门窗洞……都是虚实构造的实例。
另外,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十分注重借助文学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山水画中题写诗歌赋于其上者,屡见不鲜。这些题词很有讲究,不仅能使画的“诗情”更加浓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更加深远。在中国园林中,各景区的题名、赋额、楹联,更是绝不可少的。如《红楼梦》中所论“佑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一定意义上是古代的达官司贵人厌倦了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为了真切感受自然气息,欣赏自然美景的表现。 |
B.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创作要反映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都是以“再现自然”为主旨,因而都注重“外师造化”。 |
C.中国山水画往往表现出含蓄之美,而中国园林造园中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也表现了含蓄之美,二者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 |
D.“佑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体现了中国园林注重借助文学形式来增强感染力的特点。 |
结合实际,如何理解划线句“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
请概括中国园林出现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是人类社会进入极度意欲物化的结果,尽管它表面上是一种经济商业化的延伸。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事实是:在政治与法律的纵容、宗教与道德的妥协、技术与文化的刺激之下,中产阶级大众社会的种种欲望和需求愈来愈膨胀发作和肆无忌惮起来,其历史恶习性和文化劣根性也越来越合情合理合法了。讨好中产阶级已经构成文艺自身生存下来的唯一法则,而其主动的原始职能和独立的社会价值已不复存在。艺术家显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们完全地服从商业机制和大众趣味;但这不仅违反了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职责,同时制造了人类集体堕落的意识可能。因为,文艺不单纯是娱乐与消遣的社会工具,更是一种意识警戒线,如果它彻底地丧失了独立自为的建设性,那么这把双刃刀将变成导致毁灭的“凶器”。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对中产阶级的纵容和鼓动,在中产阶级膨胀的物化欲望支配下,凡是不能适应商业社会的效率与利益的原则的事物,就必然消亡。只要吻合大众的趣味与情调的文艺就能促成流行时尚和商品价值。因此,文艺也本能地朝向媚世媚俗的潮流方向发展;而独立价值和原始质味将不再,并变相成“投众所好”的文化贩子,大大地刺激了大众的破坏欲。一个不争的事实,精神对人类幸福程度构成主导的地位已远远超过了物质,尤其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更为突出,因其制度、价值、审美都倾向效益与利益的目的;如富有与成功构成人的智慧、尊贵的审美象征;因此都有理由、有权利去争取成功,而成功的背后就是一种破坏力。这里必须指出,因生理所需的物质资料相对容易满足和饱和,因精神性驱使所需的奢侈性生活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黑洞。尤其是在高度工业化与商业化的社会,追求效益和效率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原则和异化人性的本能,包括对人文科学被混化渗透,无论科学还是艺术,它变成了一种物欲与功利的延伸物。人文科学绝对服从大众趣味和商业机制,使得通俗文艺极端霸道,抑制了整个人文科学的批判职能和制导作用,这无益于世界乃至中产阶级自身的健康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能源的匮乏、环境的破坏、生理的异化、精神的空乏、人性的物化、价值的偏失、人际的紧张、怨恨的激增等等一系列世界性社会危机。
当代世界是一个朝向资本主义化和社会商业化中心急剧转移的时代,中产阶级的欲望、趣味、价值、意向不断得到充实和膨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政治、宗教、科技、道德、法律向中产阶级和经济中心一边倒的情境下,文艺面临自身存在问题,也自然不甘落后地媚世媚俗起来,文艺家的人格、个性、良知、智慧被降到最低限度。
(节选自程美信《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有删改)
下列对当代文艺“媚俗媚世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实质上是经济商业化的延伸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商业化时代意欲物化的必然结果。 |
B.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是在中产阶级大众社会的欲望日益膨胀背景下,文艺为自身的生存而作出的唯一选择。 |
C.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是艺术家完全地违反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职责,被迫服从商业机制和大众趣味的结果。 |
D.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之所以得以存在,是因为只要吻合大众趣味与情调的文艺就能促成流行时尚和商品价值。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代社会中,中产阶级的历史恶习性和文化劣根性在政治与法律的纵容、宗教与道德的妥协之下变得越来越明显。 |
B.当代社会对中产阶级采取纵容和鼓动的态度,致使凡是不能适应商业社会效率与利益原则的事物,都一律走向消亡。 |
C.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因生理所需的物质资料相对容易满足和饱和,而精神性驱使所需的奢侈性生活却难以满足。 |
D.人文科学绝对服从大众趣味和商业机制,使得人文科学的批判职能和制导作用受到抑制,这对整个社会都是无益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昭示着一种社会意识警戒线,如果丧失了自身的建设性,那么它将从娱乐与消遣的手段变成导致人类堕落的工具。 |
B.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对人类幸福程度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物质,富有与成功已经成为智慧、尊贵的审美象征。 |
C.高度工业化与商业化的社会追求效益和效率,因此,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事实上都已经变成了物欲与功利的延伸物。 |
D.在中产阶级和经济中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文艺家丧失了人格、个性、良知、智慧,文艺也就不可避免地媚世媚俗。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①最近,“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这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折射。
②“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耍牌子,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的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城深造,从而为未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③今天的“80后”、“90后”,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一般的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取向。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舞台上进行,这正是节目具有无限魅力的地方。
④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提了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有删改)
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作者认为“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具有无限魅力”,请根据文章第③节,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根据文意,理解标题中“纯粹”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水诗考略
①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②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④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⑤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⑥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有删节)
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连山水,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受迫害的文人们缓解失落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
B.人们可以从山水诗中看到自然风景,虽然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
C.“山河之异”的国情对文人的影响,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失落感越来越重。 |
D.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的出现。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的凝练。 |
B.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范文澜“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
C.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从“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的角度来解释诗人喜爱山水的原因。 |
D.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画笔一样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在诗中点染出来,于是产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
B.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与隐者的情趣相表里,达到了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
C.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它们成为诗人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
D.“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既生动再现了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噪”与“静““鸣”与“幽”在审美感受中统一起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简答题4分)
唐诗里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
以诗仙李白为例子。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李白一生,集侠客、仙道、流浪汉、酒徒、书生、诗人于一身,超量付出了才与气。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上,“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的。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佛骨,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后不屈身降志。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才华盖世的士人。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
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等,都反映了诗人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吧?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让尽才的生命精神突显出来了。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下列有关文中“尽才尽气”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所谓“尽才尽气”,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不一定要超量地付出才与气。 |
B.李白的消极自由包括他的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也是尽才尽气的表现。 |
C.无论是初盛唐的诗歌,还是中晚唐的诗歌,都完全表现出了“尽才尽气”的生命精神。 |
D.唐诗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
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唐代第一流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第二流的诗人是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人。 |
B.韩愈“谏佛骨”,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白居易领导新乐府运动,这些活动都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 |
C.与韩柳、白居易相比,李商隐和杜牧的才华受到压抑,一生中没有“亮点”,他们并没有“尽才”。 |
D.盛唐诗人活得“尽气”,而晚唐就有点气脉衰败,但晚唐诗人还是突显了“尽才”的生命精神。 |
结合文本和自身,简要谈谈在现代社会该如何“尽才尽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为学与做人(有删节)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为学与做人阅读答案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
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答:
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分点概括。
答:
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最后两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选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
C.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
D.“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越小。 |
B.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
C.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
D.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又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苟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苟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饪“稷下学宫”的“蔡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秕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来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廉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缀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到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战国初期开始,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一直曲折,过程始终不顺利。 |
B.孟子去世后,孟子学派经历了多个朝代的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渐渐改变,孟子及其著作渐获重视。 |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孟子》甚至没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
D.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此后,“孔盂之道”便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义理之学和文献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在宋朝以前也从未被认可过,可见孟子曾经被冷落。 |
D.东汉赵岐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但那时孟子并不被广泛尊奉。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中后期儒学内部两派,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说法证明了孟子及其著作是从两宋才开始受到重视的。 |
B.孔子之后,儒家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派别斗争,孟子一派因为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从而沉寂了很长的时间。 |
C.宋朝以前,孟子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他的书也只能归入“子部”,并因他的事迹不见于《史》《汉》记载,也常被后人怀疑和批判。 |
D.从中唐开始,“孟子升格运动”使孟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被政府封爵号,著作被增入儒经之中,跻身子“四书”,列入科举科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