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习题。(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 。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它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节选自《宇宙的边疆》)
下面对“恒星”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恒星是一个能自身发光的星球,它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 |
B.和地球相比,恒星体积非常庞大,但像肥皂泡一样脆弱。 |
C.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有些双星甚至紧靠在一起。 |
D.恒星自成体系,在太空之中,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 |
对文段中恒星发光情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 |
B.有些恒星发蓝光,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它是年轻的星。 |
C.恒星到了中年以后,它们就会发黄光而成为常见的星。 |
D.如果恒星发白光或黑光,它就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了 |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恒星成了扁圆形是因为它们在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 |
B.恒星是气势磅礴的自身能发光的天体,太阳也是恒星。 |
C.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恒星的了解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还只有一部分。 |
D.因为各个星系之间相隔遥远,所以我们对相邻星系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慎防基因造成的污染
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可能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最后他后悔莫及,和他造的人一起自我灭亡。“科学怪人”这个名词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做“科学怪食”。
另一个则是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
对近代科学发展略有所知的都当知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发展快速的阶段。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的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务,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科学发展后,它也会成为一个体制,一种权力体系。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卡逊女士的遭遇。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而当代基因科技发迹后所造成的“科学怪食”就是个新兴的话题和论争的焦点。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乃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工程农业公司,例如它可以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种植这种玉米极为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少了许多经营成本。再例如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
但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这种农业,他们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基因是会流动的,基因流来流去,接来接去,它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最后可能造成“基因污染”。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美国的帝王蝗吃了这种被污染的叶子,百分之百会死亡,其他便会生长停滞,这项发现被登在《自然》杂志上,证实了“基因污染”和风险的存在。前述的作家阿特伍德大胆地认为基因科技发展到最后,会形成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它会隐藏不彰,等到其他条件配合,它的致命效果就会出现。
因此,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把基因接来接去,要什么品质的作物,只要找到基因加以移植,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甚至有可能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必是个基因乐园,却反而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恶梦。人们不敢预测基因的任意接植,最后会形成什么奇怪的品种,也无法预测它的运动会产生生态上什么难测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固然带来许多福祉,但也产生了许多恶梦。对大自然知所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南风窗》2013年第24期
下列关于“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玛丽•雪莱在19世纪上半叶科学初兴的时候,已警觉到科学家定会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书来警示世人。 |
B.前几年,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用一本科幻小说《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尽现无遗。 |
C.美国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卡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发动了排山倒海的围剿。 |
D.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基因科学必将造福人类。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肯尼迪政府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显示出政府利用特权,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
B.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也将是今后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
C.欧洲 “英国医学会”里的一大群生化专家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 |
D.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的蕃茄,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就是“基因流动”一种形式。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怪人”和“科学怪食”都是科学发展的产物,自私的使用者不可避免地造成其滥用、误用,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
B.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的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证明基因污染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其危害是致命的。 |
C.基因科技发展到今天,基因科学家通过基因流动,培植出新的作物品种甚至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都不是难事。 |
D.正确对待基因科技的态度应该是: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们看到的颜色相同吗?
有些人对某些色彩高度敏感。科学家称这些人为四色视者,和我们这些三色视者不同,他们能看到四种不同的颜色范围。也许普通人很难想象四色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学家的描述来窥探一下。
视觉学家告诉我们,视网膜上有三种类型的感光细胞,分别用来感知蓝、绿和红,每种能分辨100个颜色等级。然后,大脑可以凭借指数递增的方式对这些参数进行叠加,从而让我们普通人分辨出100万种不同的色彩。一个真正的四色视者会在橙色光谱的某个区域多出一类感光细胞,其增加的100种颜色等级能在理论上使其分辨出多达1亿种颜色! 对于不同河流,一个四色视者可以通过辨别细微的色差说出它们的相对深度和浑浊度,而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望尘莫及的。
并且,只有女子才会拥有这种超颜色视觉,这与基因相关,因为控制红绿两种视锥细胞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而只有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所以只有女性才会拥有真正的四色视觉。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鸟类和爬行类动物早已拥有四色视觉,但关键的区别是,它们的第四种色位或在红外区或在紫外区,而我们人类仍在可见光区徘徊。
虽然人们依旧看不到红外或紫外光谱,但却扩展了色彩的丰富度,所以还是可喜可贺的。而对于幸运的四色视者来讲,我们三色视者恐怕就是色盲了,因为我们无法靠眼睛分辨出更详细的色彩信息。三幅似乎一致的米黄色油漆作品,三色视者看不出其中的不同,而四色视者却可以分辨出这三幅作品掺杂了不同的金黄、灰色和绿色。所以,当我们同样面对海上夕阳下落的美景,由于感光细胞各有不同,我们眼睛中所呈现的色彩也许是不一样的。
但是即便你我都是三色视者,都可以看到绿色树木、红色太阳和蓝色天空,那我们对色彩的内心感受就会是一致的吗?可能未必。因为有些东西只属于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当我们一起看到某些蓝色的东西,我们之间的感受是存在差异的——我们的所见不仅融合了我们眼睛所接收的信息,还融合了各自的感受和记忆,这可能导致我们对蓝色很宁静,还有人感觉蓝色很广阔。其他颜色也是如此,同样的红色,有人看到兴奋和热烈,有人看到了血腥与残酷;同样的黑色,有人看到了黑暗,有人看到了深刻。我们使用相同的词语,用它们来分享彼此的感受,但实际上没人看到完全一样的夕阳景色,也没人对同样的景色有着完全相同的心理感受,我们可能永远不能体会他人所能看到的独特色彩,因为这世上没有人可以拥有相同的思维。
(摘自《大科技》2012年12期)
下面关于“四色视者” 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四色视者对色彩高度敏感,能看到四种不同的颜色范围,而这种能力是普通人群中三色视者望尘莫及的。 |
B.四色视者能说出不同河流的相对深度和浑浊度,借助的是他们在大脑中将颜色等级多次叠加后形成的色差辨别能力。 |
C.四色视者能靠眼睛分辨出更详细的色彩信息,是他们视网膜某个区域比普通人多出了一类感光细胞。 |
D.四色视者都为女性,这是因为女性的基因中拥有的两条x染色体上,具有能控制红绿视锥的细胞。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普通人的感光器官分别能感知蓝、绿、红三类色彩,每种分辨100个颜色等级,这些颜色等级又能让人们分辨出许许多多的不同的色彩。 |
B.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四色视觉与人类的四色视觉的重要区别在于,两者第四种色位所处的光区不同。 |
C.由于三色视者看不到红外或紫外光谱,相对于四色视者就是色盲,但他们在可见光区,仍可辨识1亿种色彩。 |
D.一般情况下,三色视者难以分辨颜色比较接近的油漆作品,但四色视者却可以分辨出其中掺杂了不同颜色。 |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能看到各种景物和颜色,这都不只是靠眼睛来接收的信息,还有每个人各自心底的感受和记忆。 |
B.尽管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词语来分享彼此对颜色的感受,但同样的景色在每个人眼里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
C.我们看到的颜色之所以存在不同,客观上,是每个人个体视觉能力的不同,主观上,是我们的感受各异。 |
D.无论三色视者还是四色视者,对同样的颜色和景物产生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是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相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②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想去见识一下。走到井前,跨过雕刻精美的石栏杆,上前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③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云雾四合,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约过了10多分钟,云开雾散,雨滴随即无影无踪,还露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④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
⑤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⑥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⑦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
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虽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这也令人惊奇。 |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是因为神话中说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这其实也无法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传说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
C.夏天时,井内气温比井外低得多,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
D.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因为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地游客来川旅游,他们揭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后马上就把井盖盖好,结果想象中的雨点才没有从空中落下。 |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比几乎日日雨水不歇的“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也许有人不知道,大家深恶痛绝的地沟油其实是生物柴油的上好原料,在欧洲许多国家,用菜籽等油料作物和回收的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生物柴油的概念是1895年由德国工程师、柴油的发明者鲁道夫•迪索提出的。生物柴油是指利用各类动植油脂为原料,与甲醇或乙醇等醇类物质经过交脂化反应改性,使其最终变成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
20世纪70年代全球陷入能源危机以后,生物柴油成为了热门课题。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燃烧时排烟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与柴油相比减少约10%,可以减排50%的尾气。此外,生物柴油不含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于柴油。检测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减少90%的空气毒性。“地沟油”回收后,除了用提取物制造肥皂外,最普遍的处理方法就是提炼生物柴油。地沟油生产的生物燃料不但能够用于汽车,甚至能够用于飞机。今年6月,荷兰皇家航空成为全球第一家用地沟油提炼的航空煤油做燃料的航空公司。
像我们平时炒菜的油,一般是脂肪酸甘油酯,若跟甲醇反应,就能变成脂肪酸甲酯,它有很好的燃烧性,能当柴油烧。据统计,现有生产物柴油的方法达20多种,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在国内,也有科技创新企业在研发用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地沟油杂质虽多,但主要成分还是油,油脂与甲醇或乙醇混合,使用氢氧化钠(占油脂重要的1%)或甲醇钠作触媒,在酸性或者碱性催化剂和高温(230℃—250℃)下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生物柴油。
以地沟油做原料的生物柴油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转化率由最初70%到80%,提高到目前的98%,产出比高得惊人。市场售价也低于化石柴油。而且,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石油储量不同,通过农业和生物科学家的努力,生物柴油可供应量不会枯竭。
然而,目前用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综合利用成本还太高,导致合法渠道的地沟油回收无法与地沟油重上餐桌这条“黑心链”竞争,给“地沟油上餐桌”留下可乘之机,管理地沟油,各国各有招数。德国的每一桶泔水都有张“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意大利政府规定家庭餐厨废油要集中倒进住宅区或是公共场所的专门容器里,由专业公司定期收集,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此外,意大利会定期在学校推广展示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过程,培养青少年收集,利用废油的意识。加拿大政府制定了生物燃料法规,为餐馆和家庭提供上门回收废油服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使这些废油真正用得其所,变废为宝。
下列关于“生物柴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不含可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因此生物柴油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
B.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 |
C.菜籽等油料作物、各类动植物油脂和食用残油都可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 |
D.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的优势明显,不仅用途广泛,存储量也比石油大。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生物柴油具有产出比高,售价低,燃烧时排烟少,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等特点,地沟油的最佳处理方法就是提炼生物柴油。 |
B.只要满足有触煤,催化剂和高温三个条件,油脂与甲醇或乙醇混合后就可以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 |
C.在欧洲许多国家,提炼生物柴油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国内虽然也有企业在研发用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但技术比较落后。 |
D.管理地沟油各国措施不同,德国严格记录在案,加拿大制定法规。意大利加强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这些都能使地沟油用得其所。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柴油作为能够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 |
B.综合利用成本太高是制约用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综合成本是加快其应用的关键。 |
C.当前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很多,生产技术相对简单,由此看来要把地沟油转换成生物柴油是相对容易的。 |
D.地沟油制成生物柴油能造福人类,上餐桌就会危害人的健康,是“害”是“利”取决于人对它的利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自然的文字
伊 林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区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明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大雁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工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作漂砾[漂砾(lì):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其上常具有冰川擦痕,呈钉形,一端宽而深,另一端窄而浅。具有擦痕的漂砾常称为“条痕石”。]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成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本文介绍了哪两类大自然的文字?各有什么突出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介绍土地上的文字时重点介绍了哪两种石头?其用意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科学小品文在语言风格方面有何突出特点?至少答出两点并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朴充“学习说”。
下列对“学习说”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学习说”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和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的一种新假说。 |
B.“学习说”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 |
C.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来说,在游戏中学习都十分重要。 |
D.黑猩猩能用棍子做各种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极熊夏天开展的像是体育运动的游戏,几乎没有“学习”的成分,可见“学习说”不能成立。 |
B.“学习说”也认为游戏是一种锻炼,能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 |
C.动物在游戏中能获得大量的学习机会,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环境等巧妙地结合起来。 |
D.“学习说”认为,动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游戏行为,能使其从中学到必要的生存技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成瘾是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狭义的成瘾通常是指个体强迫性地寻求和使用药物的行为,其生理和心理已产生对药物的强烈依赖,如海洛因、可卡因等药物的滥用和对酒精烟草的依赖。广义的成瘾则延伸到对一些行为的强迫性依赖,如病态赌博、疯狂购物、网络成瘾等。
对海洛因、可卡因、酒精、烟草等的使用会使得个体对这些物质产生一种渴求的心理,从生理需要发展为精神需求,最终产生对毒品、酒精、尼古丁的强迫性寻求行为;病态赌博、疯狂购物、病理性网络使用等行为可能会使接触到的青少年在精神上渐渐产生依赖,最终形成了成瘾行为。个体一旦在一段时间内与这些成瘾行为分离,就会出现种种的不适反应,对于成瘾者而言,他们似乎并不会担忧自己的现状,也并不会认为这种经历是负面的,更不会从中吸取教训。
研究证明:长期吸烟行为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损害已经被证明,吸烟会直接影响人的学习能力。只从神经科学的生理上来说烟草中的尼古丁能够促使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神经递质的释放,这种物质会分散个体学习的注意力,长此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吸烟者的学习表现,也会影响到认知能力。
此外,病态赌博、疯狂购物、病理性网络使用也导致青少年各种行为问题,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病态赌博的个体在身临其境时,会不分情境不分时间地进行赌博行为,可能荒废学业,置家庭于不顾。疯狂购物者选择的这种不理智不成熟的压力释放方式,也可能促使虚荣心的膨胀。长时间的上网会使大脑中多巴胺水平升高,长期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会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力涣散。网络成瘾甚至会由精神上渴求上网发展为躯体依赖,造成严重的后果。
缺乏成就动机,寻找外界认可,适应环境困难,存在社交障碍等都可能是促成青少年渴求成瘾行为的个体因素。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他们与现实的脱节,使他们情绪变得不稳定,郁郁不乐,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
成瘾行为的发生与否,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个性因素和使用态度,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对综合健康的影响中起缓冲作用。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青少年若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他的爱和鼓励,自己的心理需求就适当得到了满足。
青少年的成瘾行为越多越不利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善。青少年长时间进行成瘾行为必然会影响自己的生理机能和身体健康;而在心理上,部分青少年依赖这些行为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生活事件,甚至发展成精神上的寄托,容易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在社会功能上,一般成瘾者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反而不适应,可能会出现社会关系紧张和人际交往障碍;而这样的青少年很可能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精力不足、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社会活动减少、人际交往机能退化,个体的学习和生活不能正常进行。种种症状表明,无论是成瘾行为本身的危害性,还是青少年进行成瘾行为的结果对其产生的影响,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负面的作用。
因此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成瘾行为应从早期开始。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能力,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观察与调节,从而引导他们尽量不要去接触成瘾行为,不接触才可以很好地控制。
下列对文中“成瘾行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狭义的成瘾通常是指个体方面强迫性地寻求和使用某种药物,并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对药物的强烈依赖。 |
B.广义的成瘾则包含主体对一些行为的反常的强迫性依赖,如疯狂购物、病态赌博、网络成瘾等。 |
C.成瘾会从人的生理需要发展为精神需求,比如个体对病态赌博等会从强迫性寻求发展到强迫性依赖。 |
D.成瘾的个体与成瘾行为分离可能出现不适的反应,但个体一般对现状并不担忧,也并不会觉得这种经历是负面的。 |
下列关于“成瘾行为”的危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尼古丁会抑制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分散个体学习的注意力,影响到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
B.不分情境不分时间地进行赌博行为,会使病态赌博的个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能使其荒废学业,或置家庭于不顾。 |
C.青少年长期上网会使大脑中多巴胺水平升高,网络成瘾甚至会由精神上渴求上网发展为躯体依赖,后果比较严重。 |
D.青少年渴求成瘾行为会导致其缺乏成就动机,寻找外界认可,适应环境困难,存在社交障碍等问题。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了周围对他的支持,那么其心理需求也就得到了适当的满足。而这种支持可能会在成瘾行为对其健康的影响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
B.部分青少年或将成瘾行为当成逃避现实生活的依赖,或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寄托,这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负面的作用。 |
C.成瘾者一旦不适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可能会造成社会关系紧张和人际交往障碍,最终,学习兴趣丧失、社会活动减少,学习和生活不能正常进行。 |
D.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成瘾行为应从早期开始。学校和家长只有通过提高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能力,使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观察与调节,才能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月球岩石存在水证据
近来,美宇航局的两个探测器撞向月球,同时月球轨道器也在扫描月表寻找光线信号——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证实月球并不是一个完全干燥的星球。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月球有水的确凿证据竟然就在我们眼皮底下。美国科学家在“阿波罗”飞船带回的月球岩石和火山玻璃中发现了水的证据,而含量最多只有千分之几,这也解释了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对样本分析后为何会得出月球绝对干燥的结论。
美宇航局约翰逊太空中心月球样本管理员加里·洛夫格伦表示:“过去十年,科学仪器的灵敏度得到显著提高,甚至能分析出含量如此少的水。”月球岩石样本中合有水的线索是根据2008年《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报告。科学家当时的报告称,在“阿波罗”飞船带回地球的月球火山玻璃样本中发现了水分子。
不过,水分子是否是因某种原因(如操作失误)到了地球才有的,那个研究小组未能证明。美国卫斯理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教授詹姆斯·格林伍德表示,一个确定水分子诞生地的途径是,测量水样本中不同氢同位素的含量,那个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的研究小组尚未掌握这项技术。
同位素测量数据的作用类似于人的指纹,例如,来自地幔的水的同位素比值不同于来自彗星的水。在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那项研究公开时,格林伍德正在开发一种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从月球岩石遴选出的矿物磷灰石样本,用以确定里面水分子的“指纹”。
格林伍德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召开的第41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公布了他的研究发现。他表示这项研究证明月球岩石中的水“并不是来自地球”。在这次大会上。另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了在含有磷灰石的月球岩石中发了水的证据。这些岩石取自阳光照射不到的月球阴暗区,科学家认为该地区形成于古代月球熔岩流。
研究人员利用来自电子微探针的粒子束轰击磷灰石,计算出岩石样本内氟气和氯气这两种气体的含量。根据用以计算磷灰石的已知公式,氟气和氨气的存在表明,要使得磷灰石的晶体结构趋于完整,还需要另一种化合物。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缺失的分子可能是氢氧化物——磷灰石的常见组成部分和水分解后的副产品。
地球学家弗朗西斯·麦克科宾指出,虽然月球有水的发现会越来越多,但它们其实只是杯水车薪:“尽管现在能证明月球上存在着水,但与地球和火星相比这只是杯水车薪,因此:现在的研究结论与40年前对月球样本的研究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研究人员还计划调查月球上水的来源。最常见的几种猜测集中在月球的早期历史,即在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相撞产生月球后不久。格林伍德说,一种可能性是,冰质彗星在月球固化过程中撞上了这颗年轻的星球,在上面留下了水。麦克科宾表示,另一种可能性是,月球上的部分水是在地球分裂飞向太空形成月球过程中“捎带”过去的,换句话说,它们可能来自于古代的地球。
从原文看,下列能支撑“月球有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月球轨道器在两个探测器撞向月球时扫描月表寻找到光线信号。 |
B.《自然》杂志的研究报告称在月球火山玻璃样本中发现了水分子。 |
C.詹姆斯·格林伍德研究证明月球岩石样本中的水并不是到了地球后才有的。 |
D.月球岩石样本取自阳光照射不到的月球阴暗区,这一地区形成于古代月球熔岩流。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科学家坚信月球绝对干燥。 |
B.尽管科学仪器灵敏度已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不至于能分析得出只有千分之几的准确结果。 |
C.月球上的水可能是冰质彗星撞上固化过程中的月球后遗留下来的。 |
D.月球上的水可能是来自古代的地球。 |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月球上存在着一定量的水,虽然远远不能与地球和火星相比,但现在的研究结论与40年前的研究结果还是完全一致的。 |
B.月球含有微量的水,虽然这得到了证明,但与地球和火星相比,我们对月球的研究与40年前有一定的区别。 |
C.月球岩石样本中含有微量的水,几乎忽略不计,这一发现不足以让人们真正认可月球有水的观点。 |
D.现在的研究成果表明月球中的水很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球存在大量的水的发现会越来越多。 |
阅读下面科普类文章,完成小题。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 。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下面对“恒星”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恒星是一个能自身发光的星球,它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 |
B.和地球相比,恒星体积非常庞大,但像肥皂泡一样脆弱。 |
C.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有些双星甚至紧靠在一起。 |
D.恒星自成体系,在太空之中,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 |
对文段中恒星发光情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 |
B.有些恒星发蓝光,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它是年青的星。 |
C.恒星到了中年以后,它们就会发黄光而成为常见的星。 |
D.如果恒星发白光或黑光,它就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了 |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恒星成了扁圆形是因为它们在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 |
B.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本身能发光的天体,所以太阳是恒星。 |
C.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恒星的了解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还只有一部分。 |
D.因为各个星系之间相隔遥远,所以我们对相邻星系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务。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
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当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
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
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条件。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机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 |
B. | 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学到的规律可以用函数来表示。 |
C. | 机器学习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以进行预测。 |
D. | 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 |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特征,更准确地预测。 |
B. | 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组件数量会影响其深度。 |
C. | 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组件不难确定。 |
D. | 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已有广泛的应用。 |
材料二
人脑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包含几百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没有物理连接,它们通过突触进行互联来传递信息。神经元可被看作是只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的细胞,突触将一个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有强有弱,其强度可以通过学习或训练来不断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一个神经元的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它从其他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以及突触的强度。当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总和超过了某个阈值,细胞体就会兴奋,产生电脉冲,电脉冲通过突触传递到其他神经元。可以认为,在人脑神经系统中,每个神经元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神经元如何组成网络。
受人脑的启发,科学家构建了一种在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上都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称之为"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领域,神经网络指由很多人工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这些人工神经元一般被称为节点,每个节点本质上是一个函数。神经网络不同节点间的连接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每个权重表示一个节点对另一个节点影响的大小。每个节点的"兴奋"或"抑制",由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信息与节点间的连接权重综合计算得到。
深度学习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好的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从而得到预测准确率更高的函数。除了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也可以采用"深度信念网络"等其他类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地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学习主要采用的模型。
(以上两则材料取材于邱锡鹏的相关著作)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脑神经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个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的状态不全由其自身决定。 |
B. | 一个神经元接收到其他神经元的电脉冲以后就会兴奋。 |
C. | 人脑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本身不如神经元如何组网重要。 |
D. | 人脑神经系统启发了深度学习中一种主要模型的构建。 |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工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是无可替代的。 |
B. | 深度学习进行预测的能力与其模型的层次数量密切相关。 |
C. | 沟通不同神经元的突触的强度不是恒定的,可以被改变。 |
D.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被深度学习采用有不止一方面的原因。 |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深度学习"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
材料概括分析题
肝脏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免疫缺陷)是肝病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早已为医学界所共识。199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彼得·杜赫提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肝脏缺乏免疫诱导素是造成机体免疫缺陷的根本原因!缺乏免疫诱导素,肝脏将长期处于免疫缺陷状态,而免疫缺陷正是以乙肝为代表的肝脏疾病产生和经久不愈的根本原因!免疫诱导素主要产生于人体的肝脏,是一种能够识别病毒、调动免疫细胞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活性小分子物质。当病毒侵入细胞后,免疫诱导素通过诱导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肝细胞)产生数种酶,与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的信号分子系统,引导免疫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病毒产生免疫应答,将病毒消除。在医学界,免疫诱导素又被形象地喻为增强机体免疫的“军事指挥家”。而正是由于肝病患者体内普遍缺乏免疫诱导素,以致无法调动免疫细胞去识别和杀灭肝病病毒,使肝病病毒早期潜伏不灭,后期久治不愈!因此,补充并进而促进自体再造内源性免疫诱导素是治愈肝脏疾病的关键!
正如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班廷发现了胰导素,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费莱明发现青霉素从而一举使人类攻克了许多疾病一样,彼得·杜赫提的免疫诱导素的发现,是人类战胜又一顽症的重要里程碑,它使医学界预言人类21世纪消灭乙肝成为可能。
彼得·杜赫提这一重大发现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公布不久,英国市场上的免疫诱导素便疯狂涨至每10毫升50余英磅,折合人民币600余元。
荷兰药理学博士JIEZ称,使用免疫诱导素后,阿姆斯特丹的乙肝复发率比两年前降低了43%……
我国于1989年开始进行GWe免疫诱导素的研制,历经数年终于继英、美、荷兰之后成为又一个研制成功免疫诱导素的国家,该免疫诱导素复合制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命名为“九代清源(GWe)”。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增强对病毒的免疫识别功能,防止病毒长期的免疫潜伏和免疫逃脱;诱导肝脏产生内源性干扰素、白介素2和免疫球蛋白等,形成自身特异性免疫抗体,自愈肝病;通过拮抗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有效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病症;而其激活载脂蛋白活性的功能正是消解脂肪肝的重要途径。适宜于乙肝大、小三阳,丙肝,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等因病毒、药物、酒精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肝损伤患者
25.【原创】发现免疫诱导素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味精几乎是大家厨房里必备的调味品,它的学名叫谷氛酸钠,味精就是谷氛酸的钠盐。谷氛酸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是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氛基酸中的重要一种,它既可以形成蛋白质或多肤,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其中具有呈鲜作用的就是这种游离态的谷氛酸。
众所周知,用鸡、鸭、鱼、肉制作的菜肴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由20种氛基酸组成,烹调煮熟后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多肤或游离的氛基酸,这就是鲜味的来源。一般高蛋白质的食品中谷氛酸的含量就会高,如坚果、豆类、肉类和绝大多数乳制品等,此外,蘑菇、番茄、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都含有相当高的游离谷氛酸。
尽管谷氛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但谷氛酸钠盐可以增强食物鲜味的功效,直到20世纪初期才被认识到,可以说,味精的历史只有百年。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研究员池田菊苗发现了一种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晶体,即谷氛酸。这些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但很不错的味道,池田教授将这种味道称为“鲜味”,并将谷氛酸钠称为“味之素”。当“味之素”传入我国后,我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从面筋中提炼出中国自己的“味之素”,并将这种物质取名为“味精”0 1923年,他在上海创立天厨味精厂,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一一“佛手牌”味精。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糖类为原料直接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氛酸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后,我国味精行业大都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得到符合国际标准的谷氛酸钠。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谷氛酸现代发酵是在早期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培育优质菌种、完善质量检测水平,进而更科学合理地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谷氛酸的现代工业。我国的味精生产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以谷氛酸产生菌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氛酸,最后中和为谷氛酸钠。从葡萄糖到谷氛酸产生的各个步骤,都由酶催化完成,生物合成的特点很明显,效率、专一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可以调控,而且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自身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目前的谷氛酸产生菌有谷氛酸棒状杆菌、短杆菌等,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天津短杆菌等。这些微生物菌种在生长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生物体必需的,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在发酵完成后的谷氛酸提取过程中,也没有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因此,不管是从原料,还是从生产流程上来看,味精都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选自《科技日报》)
下列关于“味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它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能增强食物的鲜味。 |
B.味精最初是池田菊苗制造的,他将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具有鲜味的晶体称之为“味之素”。 |
C.味精的生产工艺不断发展,如今我国的味精都是以玉米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生产的。 |
D.味精在原料和生产流程中都没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期以微生物发酵来生产谷氨酸,现在则是合理地利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 |
B.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使其作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后中和为谷氨酸钠。 |
C.谷氨酸的微生物菌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生物体所必需的、无害的。 |
D.微生物菌种发酵完成后,在提取谷氨酸时,人们不会使用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高蛋白质的食品往往味道鲜美,是因里面含有相当高的谷氨酸成分。 |
B.吴蕴初借助从面筋中提炼味精的方法,创立天厨味精厂,在我国开始了味精生产。 |
C.我国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完善质量检测水平,因此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
D.从葡萄糖到谷氨酸产生的各步骤,都由酶催化完成,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4G通信
就在3G通信技术正处于酝酿之中时,更高的技术应用已经在实验室进行研发。因此在人们期待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所带来的优质服务的同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技术也在实验室悄然进行当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4G通信呢?
有人说4G通信的概念来自其他无线服务的技术,从无线应用协定、全球袖珍型无线服务到3G;有人说4G通信是一个超越2010年以外的研究主题,4G通信是系统中的系统,可利用各种不同的无线技术;但不管人们对4G通信怎样进行定义,有一点人们能够肯定的是4G通信是一个比3G通信更完美的新无线世界,它可创造出许多消费者难以想象的应用。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这个速率是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4G手机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并通过ID应用程序成为个人身份鉴定设备。它也可以接受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从而成为合并广播和通信的新基础设施中的一个纽带。此外,4G的无线即时连接等某些服务费用会比3G便宜。还有,4G有望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
4G通信技术并没有脱离以前的通信技术,而是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并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的。如果说3G能为人们提供一个高速传输的无线通信环境的话,那么4G通信会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一种不需要电缆的信息超级高速公路,这种新网络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另外由于技术的先进性确保了成本投资的大大减少,未来的4G通信费用也要比3G通信费用低。
4G通信技术是继第三代以后的又一次无线通信技术演进,其开发更加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提高移动装置无线访问互联网的速度。据3G市场分三个阶段走的发展计划,3G的多媒体服务在10年后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在发达国家,3G服务的普及率更超过60%,那么这时就需要有更新一代的系统来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为了充分利用4G通信给人们带来的先进服务,人们还必须借助各种各样的4G终端才能实现,而不少通信营运商正是看到了未来通信的巨大市场潜力,他们已经开始把眼光瞄准到生产4G通信终端产品上,例如生产具有高速分组通信功能的小型终端,生产对应配备摄像机的可视电话以及电影电视的影像发送服务的终端,或者是生产与计算机相匹配的卡式数据通信专用终端。有了这些通信终端后,手机用户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漫游了,随时随地的享受高质量的通信了。
下列选项中有关4G通信的优势,说法正确的是( )
A.4G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是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 |
B.4G手机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从而成为个人身份鉴定设备。 |
C.4G手机可以接受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从而为合并广播和通信的新基础设施提供条件。 |
D.4G能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 |
下列选项中有关4G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4G通信技术仍然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又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 |
B.4G一种不需要电缆即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 |
C.有了4G技术,就能让手机用户们随心所欲地漫游,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的通信。 |
D.4G通信技术的开发目标是提高移动装置无线访问互联网的速度。 |
关于4G的前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4G通信的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
B.4G的投资成本会比3G更低。 |
C.4G的通信费用会比现在更低。 |
D.当3G服务的普及率超过60%时就是4G服务进入市场的时候。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禽流感如何“从禽到人”?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禽流感是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常只感染禽鸟,但近年来传播的H5N1病毒,是一种未知的禽流感病毒类型,它对野生鸟类、家禽、哺乳动物等造成感染,偶尔也对人类造成致命性感染。禽流感的传染链条究竟是怎样的呢?
野生水鸟被认为是所有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它们携带流感病毒很可能已有数百年,但没有造成明显的损害。岸边鸟类和野生鸭子之间的禽流感病毒传播可发生在二者共用的栖息地,这就为不同禽流感病毒亚型之间发生混合和重配提供了机会。
在与人类环境紧密接触的鸟类中,例如人工饲养的火鸡、雉鸡、鸽子和鹦鹉等,禽流感病毒的存在不是很普遍。但大量证据表明,候鸟能够将低致病性H5和H7病毒传给家禽。如果听任其在家禽种群中传播,病毒可变异为高致病性病毒。
猪是禽流感和人流感“混合器”。2005年,香港试验性地用2004年来自越南和泰国的H5N1禽流感病毒分离物让猪受到感染。结果表明,猪能够感染上高致病性亚洲H5N1病毒,但是这些病毒并不轻易在实验所用的猪之间传播。
一般情况下,猪容易感染许多人类和禽类流感病毒,因此为病毒的复制和基因重配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直到目前,猪被认为最有可能作为产生禽流感病毒人际大流行性毒株的“混合器”。但在此前H5N1型禽流感流行中,猪不发挥作用。
人类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接触受染家禽是主要途径。目前认为,直接接触受染家禽或者遭其粪便污染的物品,是人类感染的主要途径。迄今,多数人类病例发生在农村或城市郊区,这些地区的许多家庭都有小面积的家禽饲养区。而且在许多国家,家庭的收入和食物要依赖家禽,即使禽群出现病症,他们仍会出售或宰杀消费禽鸟。大量已经确认的人类病例证实:是在对病禽的屠宰或对死禽的后续处理过程中受到了感染。尽管禽流感病毒有大量从动物传给人类的机会,但是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的数目始终很少。
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一种新亚型流感病毒,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近日对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的基因溯源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而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研究结果初步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暗示了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起病急,一般表现为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并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并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甚至导致死亡。大量经确认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是在对病禽、死禽的屠宰过程中受到了感染,无证据证明任何人在食用受污染但经适当烹调后的禽肉后受感染。
(根据网络资源编辑)
下列对“H7N9禽流感”含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H7N9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 |
B.H7N9禽流感是一种由甲型(A型)流感病毒中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
C.H7N9禽流感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 |
D.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导致死亡。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岸边鸟类和野生鸭子之间的禽流感病毒在二者共用的栖息地传播,就会使禽流感病毒亚型之间发生混合和重配,从而产生新的禽流感病毒。 |
B.猪在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因此猪不会感染上这种高致病性病毒。 |
C.H7N9型禽流感流行期间,生活在农村和城市郊区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
D.病毒自身基因变异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 |
请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人类是怎样感染禽流感的?我们应该如何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