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用通用方法治疗所有癌症的治疗方法已经时日不多:大量新研究指出,应该根据肿瘤的基因采取针对性化疗和其他疗法。
现在,结肠癌晚期患者在接受两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之前应该进行基因检测。这是上个月一项研究发现艾比特思(Erbitux)和维克替比(Vectibix)等昂贵的药物对40%的患者不起作用之后,肿瘤学家-的治疗方法发生的重大变化。   
科学家们正努力试验对乳腺癌和肺癌进行适合特定基因的此类治疗。大量研究显示:当前的大多数药物最多只对约一半的患者有效,但通常需要进行反复的试验才能作出确切判断。这意味着很多人会无缘无故饱受副作用之苦,而且这些药物还贵得惊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建议对结肠癌患者KRAS基因进行费用300美元的检测。该机构估计,通过使患者不再服用价格高达每月1万美元却对他们无效的药物,这样每年能够节省惊人的6亿美元。   
这对消费者来说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急需这种个性化的药物,基因检测没有受到严格的规范。实验室经常刚有行得通的希望就推出新的检验方法,而不是等待最终的证据。迄今为止,很少有检测能够赢得像癌症治疗专家机构美国临床肿塘学会这样的大型医学团体的支持。这种检测不是为了确定人们是否携带使他们容易患病的所谓癌症基因,而是为了寻找肿瘤基因的一个特征——一种基因和蛋白质活动的模式,这种模式预示着癌症发展的快慢、复发的可能性大小以及是否对治疗敏感。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马修·埃利斯博士是一种不同以往的乳腺癌基因疗法的发明者之一。他解释说,进行基因检测的最终目标是确定“对这些患者来说,适合的药方是什么”。一项不太精确的检测已经能够确定某些乳腺癌患者旧病复发的风险高低,帮助医生作出是否进行化疗的决定。但是采取哪种化疗方法呢?社克大学的凯利·马克姆博士.对即将接受术前化疗的近300名刚确诊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乳腺组织活检。其中一些患者接受了两种标准鸡尾酒疗法之中的传毒一种;其他患者则接受适合她们的肿瘤类型的鸡尾酒疗法。现在确定根据基因决定治疗方法有助于肿瘤缩小还为时过早。
上周公开进行的试验性检测没有采取专n的基因识剐,而是检测了50名乳腺癌患者的基因以确定该妇女患上的是4种亚型中的哪一种。如果成功了——而且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这种乳腺生物分类检验法会改变乳腺癌的多称。。小组在《临床肿瘤学杂志》发表的报告中指出,在对保存的以往肿瘤样本进行研究之后,小组成员发现,一些女性可以安全地避开化疗,她们的亚型对术后激素疗砖响应较好。一种发展较快的肿瘤对大多数化疗敏感,但是对激素疗法不敏感。还有一组患者采用两种疗法都没有效果,这组患者迫切需要新的选择。       
下一步是治疗肺癌。全国各地的医院正在招募1200名患者,研究他们是否携带引发
肿瘤的基因EGFR的额外副本。他们将接受特罗凯(Tarceva)或力岿素(AIimta)这两种主要疗法的其中一种,看看哪种疗法最适合哪种基因状况。
(选自2008年2月《参考消息》)
下列对“根据肿瘤基因采取针对性疗法”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   )

A.用通用方法治疗所有癌症的治疗方法将发生重大变化,用基因检测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将成为新的方式。
B.通过基因检测确定人们是否携带癌症的基因。并且确定这种基因的一个特征一种基因和蛋白质活动的模式。
C.从患者身上采集基因,寻找肿瘤基因的特定模式,从而确定对该患者使用最适当的
治疗方式。
D.检测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确定该患者患上的是4种亚型中的哪一种,从而安全地避

开化疗。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当前治疗乳腺癌和肺癌的大多数药物最多只对约一半的患者有效,且要经过反复的
试验才能作出确切的判断。
B.基因检测研究人员的最终目标是减轻癌症病人的经济负担.并且使他们免受药物的
副作用之苦。
C.尽管通过基因检测已经能够确定某些乳腺癌患者旧病复发的风险高低,但说基因检
测已规范成熟还为时过早。
D.手术后使用激素疗法还是化疗,或是其他新的选择,都取决于该乳腺癌患者肿瘤所属的种类。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顼是                       (   )

A.对乳腺癌、结肠癌等部分癌症的基因检测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突破,预示着对其他癌症的基因检测也有望问世。
B.肿瘤基因的一种模式预示着癌症发展白的快慢、复发可能性大小以及是否对治疗敏感,那么准确地寻找到它就能治愈癌症。
C.当前出现的刚有行得通的希望就推出新的检验方法而不待最终证据的作法,也是科研中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
D.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能够节省6亿美元的估计,可知全世界癌症患者服用价格昂贵、作用无效药物的花费会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骨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荔枝原产于我国”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B.少有人说起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
C.蔡襄的《荔枝谱》(1059)记载了福建荔枝。
D.从南越王尉佗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时候算起,广东荔枝的栽培历史已有两千年多年。

下列对原文的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说明荔枝壳的特点时用了定义说明的方法。
B.第③段介绍荔枝肉的特点时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
C.第④段介绍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时用了引用说明的方法。
D.第⑦段为了说明荔枝“喜温暖”的习性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⑦段的叙述来看,可知前人北移荔枝均未成功。
B.作者对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介绍均提出异议。
C.根据介绍荔枝的书来推测:荔枝的品种可能超过32种。
D.作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能够做到。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危机和能源污染步步逼近,获取新型能源已经变得十分迫切。虽然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不断地被开发利用,但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完全替代传统能源。
1939年,美国科学家证实,一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氚原子核通过碰撞结合成一个氯原子核,可以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该发现揭示了已经持续“燃烧”了50亿年的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氢的同住素氘和氚的核聚变反应的奥秘。
模拟太阳,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安全而又清洁的能源,成为了人类的新梦想。面对这个梦想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原本独立进行研究和实验的政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7个成员合作协定
了“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计划”,合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打造“人造太阳”。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速2000万撮氏度,气压达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核聚变释放出大量能量。“人造太阳”将模拟速一过程,在建成的一个巨是的核聚变反应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像变压器似的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密度和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
作为核聚变反应的必要燃料,氘在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它可以从空气中提取,也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含有45万亿吨氘,而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采集氘进行聚变反应,产生的能源足够人类使用100亿年。
但是,在地球上再现太阳的环境,以利用这种强大的能量,就意味着必须实现极高的温度,使燃料能够达到上亿度的高温,并且把处于上亿度高温下的燃料约束到一个局部的小空间当中。发达国家纷纷兴建的磁约束裴置“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就是用大量线圈和磁体构成一个环形的磁容器,采盛装约束极高温度的聚变燃料,让它发生具有可控性的核聚变反应。
由于技术局限,目前的“人造太阳”释放电能的时间很短。科学家寄希望于全超导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可使实验装置释放电能的时间延长。我国已建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投入运行的奎超导非圃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使磁约束柱聚变研究更进一步,更有利于等离子体稳态先进运行模式的探索。
近期,“人造太阳”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蔓国能源郜近日宣布美国国家实验所的模拟太阳中心核反应的世界最大激光器“国家点火装置”即将启动,中国“人遣太阳”实验装置环流器二号A也取得了新的国际创新成果。
下列对“人造太阳”的工作原理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

A.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氘原子核与一个氦原子核发生碰撞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 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B.首先建成一种实验装置,然后在它内部通过上亿度高温实现氘和氚的聚变,最后控制并利用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
C.在核聚变反应装置中,通过极高温极高压的条件,实现具有可控性的氘和氚的热核聚变反应,以此来获取巨大的能量。
D.提取自然界海水和空气中的氘,通过能量巨大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安全而叉清洁的能源。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因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枯竭而导致的能源危机使人类通过“人造太阳”工程获取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需求已经变得十分迫切。
B.通过对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氘的核聚变反应的利用,人类将获得一种新型的能源,同时也将由此告别受污染的生存环境。
C.如果想利用核聚变所产生的强大能量,必须的条件是使核燃料达到上亿度的高温且把它约束到一个局部的小空间中。
D.我国已建成并成功投入运行实验的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是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实验设备。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计划”由欧盟、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7个成员共同参与,说明只有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加速核聚变能利用的实现。
B.在地球上再现太阳的环境,使用全超导核聚变装置为人类提供能够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唯一出路。
C.“人造太阳”项目实现了商用化,通过核聚变获得的新型能源将造福于全人类,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将会用上一种更清洁、更安全的电力。
D.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成功建成,为我国棱浆变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学术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有人提议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我不赞成这种意见。因为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和西学。
B.在本文作者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种狭义的国学概念。
C.国学就是“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D.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还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

下列关于作者不赞成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学是一个传统学科体系,而不是一个学科,它与现代学科体系不同。
B.就学术内涵来说,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的,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C.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其学科内容势必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D.国学经过不断地调整、完善,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于国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争论,但作者认为,目前学者实际上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达成共识。
B.近几年,在海外兴起一股中国热,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广义的国学相同。
C.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D.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血脉,对此我们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开拓创新,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小说: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  
张 春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从短篇小说里分支出来的小小说,在这30年中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逐渐崛起,无论是读者群、作家群、作品的数量与质量,还是其固有的文学精神等方面,都堪称为当代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
  面对小小说的繁荣态势,小小说理论批评也取得一定收获,在艺术特征、作家研究等方面发表了近千篇论文,出版了50多本理论批评专著。一大批作家和理论家的广泛参与,更使小小说的理论得以深化:一是小小说创作理论从单纯研究创作技法上升到研究创作规律,理论研究视野获得扩大;二是一批作家既创作小小说又研究小小说,使小小说的精品意识获得广泛认同;三是小小说理论批评对象从国内扩大到了国外,地域性研究领域获得突破。
  当然理论研究中也难免存在有不足之处:一是多借用短篇小说和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及理论范畴来研究小小说,未能形成一套自身的理论话语。二是多从写作学的角度来提示和归纳小小说的艺术规律与创作技巧。三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甚至是就理论论理论,显得玄而又玄。四是与纯理论研究相比,小小说的批评环节较为薄弱,还有待发展的无限空间。
  当然,我们在谈这30年的小小说的同时,不能不谈小小说繁荣发展的文化背景,那就是日益兴起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通俗性、娱乐性和深刻渗透性,其影响之下的小小说也呈现众多特征:名称多姿、题材广泛、读者与日俱增、发表园地多样、创作呈现市场、发行策划产业化、小说内容趣味化、抒写日常化、文本语言富有特色、艺术手法特别丰富、 “结尾的艺术” 的个性化等等。可喜的是,当代小小说与小说的伟大精神是一脉相传的,所表现出来的关注民生、树立品格和张扬崇高的精神追求,正成为小小说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命。王蒙说过,小小说以建设性的姿态回应了市场对文学提出的挑战——为和谐社会里文学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一种参考。
  如果对中国当代小小说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以下几个将是重点和难点:一是对改革开放后30年小小说的总体把握,以及作家、作品、思潮等的研究;二是探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整体生存状态,以及从小小说的独特审美对大众文化负面效应的反拨作用来探讨文学精神如何张扬;三是大众文化背景下小小说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受其影响所呈现的特点;四是从小小说的独立发展姿态如何给其他文学种类以借鉴的角度,探讨时代文学繁荣的某些规律。当然,最大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在国内外没有小小说史研究先例的前提下,既要对当代发展脉络进行比较细致的研究,又要不流于表面和程序,做到出新、出奇并具有史料意义,这颇有难度和挑战性。
  深入研究中国小小说史的意义在于,一是填补国内小小说史研究的空白,特别是为20世纪小小说史的构建与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完整性研究提供借鉴;二是有利于发挥文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小小说发展;三是将此时期小小说置于大众文化背景之下,改变纯粹从艺术角度进行小小说研究的思路,为小小说研究的繁荣,甚至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参考;四是对包括大陆、港澳台,以及少数民族作家、女性作家等在内的小小说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对国内单人单篇研究是一种补充,具有系统性。
                 (选自200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下列选项中,对当代小小说理论研究状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小小说的理论研究视野逐步扩大,使小小说的精品意识获得广泛认同。
B.小小说的艺术规律与创作技巧多从写作学的角度来探讨。
C.既创作又研究小小说的作家的增多,使小小说理论批评对象进一步扩大。
D.小小说的批评环节的薄弱,就理论论理论,所以未能形成小小说自己的一套理论话语。

不属于“今后中国当代小小说研究重点和难点”的一项是(   )

A.总体把握并从作家、作品、思潮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后30年小小说进行研究。
B.从小小说的独特审美对大众文化的反拨作用来探讨文学精神的张扬。
C.小小说受大众文化影响所呈现的特点。
D.对当代小小说发展脉络进行细致、深刻的研究,使研究成果出新、出奇并具有史料意义。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小小说的读者群、作家群、作品数量与质量、其固有的文学精神等方面,在当代文学中都是最突出的。
B.小小说理论批评取得一定收获,表现在其理论研究成果远远大于理论研究的不足。
C.具有消费特性的大众文化为改革开放30年来小小说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发展背景。
D.对小小说研究的程度,决定着和谐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小小说的发展。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3D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阿凡达》采用3D技术,将电影屏幕变成了一个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门。
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 3D电影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过大脑处理。因为两只眼睛位置的区别,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都有细微的不同。大脑会将这些图像处理成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距离感。 3D电影原理就是如此——让两只眼睛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图像,剩下的就让大脑自动完成吧。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先,而滤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如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色分技术也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镜·盼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戴上滤光眼镜之后,眼前就能出现色彩鲜艳的立体场景。它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已经淡出电影制作领域了。直到2007年,Dolby公司开发出一Dolby 3D系统,色分技术才重新热起来。借助放在放映机前的滤光片将投影机射出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原色光,并分别投影到屏幕上。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这些光谱的高频郜分和低频部分,同样可以实现立体效果。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机装上滤光片就可以放映3D电影,而取下滤光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电影。《阿凡达》首映礼上,采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精确的不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所以主动式3D电影技术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控制眼镜的透光,让每只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画面。只要镜片变黑的程序与显示画面同步,就能构成立体视觉。现在显卡大厂Nvidia已经在家用电脑上提供了这种产品,有些电影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它的成本较高。
目前的3D电影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至于哪种技术最后会成为主流,已经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
3D电影并非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银幕”IMAX屏的可视面积比普通电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过多种技术革新来保证在大屏幕上依然能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c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IMAX屏幕开始成为人们观影的重要标准。这也是许多文章鼓励大家去看3D+IMAX(阿凡达)的原因。
下列各项中,对“3D电影技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这些是3D电影技术运用的效果。
B.作为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光分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然后通过大脑处理成立体视觉。
C.传统的光分技术对观众的坐姿要求很高,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让观众能够像欣赏普通电影一样自由的欣赏3D电影。
D.色分技术在近几年获得突破,Dolby 3D系统完全解决了传统色分技术翁易引起视觉疲劳的问题,并让放映3D电影变得更加容易。

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摄像机和观众使用的偏振片、滤光片,甚至两台摄像机之间的距离与人眼间的距离都必须相同。
B.在欣赏采用色分技术的3D电影时,观众需要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红绿蓝三原色光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
C.现在的3D电影拍摄基本都采用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主动式3D电影技术已经进入实际运用,但目前成本较高。
D.电影银幕的巨型化超大化,使观众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是3D电影技术发展的又一巨大变革。

根据原文内容.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3D电影可以说是由拍摄者和观众共同完成的,3D电影技术固然必不可少,我们的大脑也功不可没。
B.《阿凡达》受到观众普遍欢迎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采用了当下最先进的电影技术Dolhy 3D+IMAX。
C.光分技术、色分技术都曾经在3D电影拍摄时占主流,但将来这两种技术都可能被别的技术所替代。
D.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影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影越来越高的要求反过来叉推动了相关科技的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平板电脑来袭
从普通笔记本电脑,到上网本,再到采用英特尔消费级超低电压处理器的超轻薄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体型不断变小变薄。如今,电脑厂商又将目光瞄准了更加轻薄的平板电脑。有业界人士指出,2010年将会成为平板电脑年。
实际上,平板电脑以各种形态已经存在二十多年。早在1989年,硅谷的一家公司就曾经推出了平板电脑GridPad,这应该算是最早具有商业前景的平板电脑。几年前,电脑巨头惠普和戴尔也推出过平板电脑,但因性能、价格等因素而“销声匿迹”。
随着英特尔凌动处理器的出现和系统软件的相继成熟,电脑厂商又重新推出平板电脑新品。而真正通过尖端设计和易于使用的软件赋予平板电脑新生命的应该算是苹果平板电脑
——“iPad”,它的厚度约1.27厘米,重量只有680克,使用9.7英寸的广视角触摸显示屏。苹果技术顾问安德勒表示,“苹果平板电脑就是将iPad、便携式DVD播放器等产品和操作系统整合进一个设备,你可以用它阅读和发送电子邮件、欣赏照片、观看视频、聆听音乐、玩游戏、阅读电子图书等。”
除了替代笔记本电脑成为更方便的上网工具,iPad在和底座连接或充电时,还可以当作数码相框来使用。用iPad阅读电子书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而且阅读内容很丰富。iPad还可以播放视频,高分辨率的屏幕可以用来观看任何视频,你可以在宽屏和全屏间轻松转换,只需双击便可。
平板电脑作为一种超轻便的媒体设备,它将是下一代移动商务个人电脑的代表。新平板电脑的定义应该是一款无须翻盖、没有键盘、小到足以放入女士手袋,但却是功能完整的个人电脑。
作为笔记本与手机之间的便携设备的补充,其大小介于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脑之间,但处理能力大于掌上电脑,还有许多办公和娱乐功能,几乎和个人电脑一样强劲。而移动性和便携性则比笔记本电脑更胜一筹,甚至比上网本还要轻薄。平板电脑还可作为台式电脑的补充,为后者添加手写录入和语音录入的功能,帮助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更频繁地使用个人电脑。
(《百科知识》2010年第6期)
下列对“平板电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板电脑具有比采用英特尔消费级超低电压处理器的超轻薄笔记本电脑更加轻薄的特点。
B.1989年硅谷的一家公司推出的平板电脑GridPad就比几年前电脑巨头惠普和戴尔推出的平板电脑更加先进而最具有商业前景。
C.新一代的平板电脑是随着英特尔凌动处理器的出现,相关配套系统软件的相继成熟才出现的。
D.新一代平板电脑具有功能完整、移动性和便携性好的特点,集办公性与娱乐性于一体。

下列对苹果平板电脑是“真正通过尖端设计和易于使用的软件赋予新生命”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它具有体型小巧、超轻便的特点,使用9 7英寸的广视角触摸显示屏,它具有比笔记本电脑更强的移动性和便携性。
B.它功能强大,不仅可以替代笔记本电脑成为更方便的上网工具,而且可以用它阅读和发送电子邮件、欣赏照片、观看视频、聆听音乐、玩游戏、阅读电子图书等。
C.它不仅是一款数码产品,在充电时还可当作数码相框使用。
D.它是一个很不错的阅读工具。不仅阅读内容更丰富的,还可以用来观看任何视频,而且宽屏和全屏转换非常方便。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何一种电子产品最终成功推向市场被百姓接受的过程常常受到产品的性能、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B.平板电脑具有很强的整合性,更加尖端的硬件设计和易于使用的软件将有助于它的发展。
C.有业界人士指出,2010年将会成为平板电脑年。这就意味着体积较大的电脑(如台式电脑)将日益失去竞争力而退出市场。
D.平板电脑作一款功能完整、超轻便的媒体设备,很可能将被越来越多的移动办公商务人士所接受。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位、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涉及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渡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各方,运筹得当,协调发展。
B.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态。
C.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D.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稳定的持久的独立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
B.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C.经济发展快速迅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整个社会必然发展和谐。
D.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每个社会必然要经历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即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B.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理想。
C.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D.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中国的劝农制度
黄启昌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里,农业不仅关乎人民的生活,而且关乎政权的兴衰成败。有鉴于此,历代王朝都不得不以农为本,从皇帝到县令无不把劝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劝农制度。
  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代。周代帝王在每年的孟春之月,都要举行“藉田”仪式向上天“祈谷”。同时派官员到各地巡行,代表天子劝农。战国时,魏国的李悝提出了劝农经济理论,他主张国家在丰年平价购粮,在荒年平价售出,通过限制商人投机来保护农民和社会的利益。在西汉,汉高祖刘邦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后各帝王对劝课农桑都颇为重视,屡下劝农诏,将劝课农桑的好坏作为考核各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唐代设置各级劝农官员。宋代的劝农政策和措施,较前代更为完善,并趋于定型。除了皇帝经常发布劝农诏令外,州、县官上任往往都要以《劝农文》的形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针对性的劝农意见或建议,这是宋代劝农制度的一大特点。元、明、清三代的劝农力度,与前代相比也好不逊色。
  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分土与民,使无地的破产农民获得一块土地,从而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或佃农。如战国秦初的“授田制”。获得了一块土地的农民,其生产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一般而言,每一次改朝换代,总是伴随着血腥的战争而造成战乱,战后往往是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封建政府承认土地关系变化的变化现实,对于农民在战乱之后占有的无主荒地,或从地主手中夺得的土地,封建政府确认其所有权或占有权,同时鼓励开垦荒地。
  大体而言,每个王朝在立国之初,都会吸取前朝因苛捐杂税引起民怨而亡国的教训,因而大多采取一些旨在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这构成了古代劝农制度的重要内容。水利是农业的重要命脉,兴修水利成为历代劝农制度的题中之义。在劝农的同时,历代政府还比较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宣传、示范,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目的。汉代的农技推广工作,在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在农作物引进方面的突出贡献。自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一方面汉代的农业技术等传到西域和周边地区,另一方面也从域外引进了不少农作物,丰富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并产生了长远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劝农制度及其实践,对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劝农政策及其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学的发展,强化了农本意识,使“崇本抑末”观念日趋根深蒂固。
根据文意,下列对“劝农”概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每年举行“藉田”仪式向上天“祈谷”,派官员到各地督促农业生产。
B.“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秉承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的利益。
C.“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制定制度,保障农业生产以巩固其统治。
D.“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下劝农诏,设置各级劝农官员,同时限制商人投机。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历代王朝劝农制度的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

A.国家在丰年平价购粮,在荒年平价售出,通过限制商人投机来保护农民和社会的利益。
B.与民土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C.承认战乱后土地关系的变化现实,确认其所有权或占有权,同时鼓励开垦荒地。
D.与民休息,减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大力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代,并为历代所继承和发展,对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宋代的劝农政策和措施,较前代更为完善,并趋于定型,这是宋代劝农政策的一大特色。
C.战国秦初统治者实行“授田制”,与民土地,使农民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或佃农。
D.统治者“崇本抑末”,是指统治者重视鼓励农业生产活动,抑制经商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不久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针对美国政府和社会在能源和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大声疾呼:“美国的生存正处于危险之中,更有甚者,人类文明的未来正面临着危险。”戈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国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的尴尬境地——从中国借钱购买波斯湾的石油,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困境:高昂的油价,过度的排放,脆弱的经济,紧张的国家关系。戈尔为美国制定的方案是“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并“要求国家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也许这一方案并不适合所有国家,但戈尔“这需要彻底地改变的理念和勇气”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但低碳之路并不平坦,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许多政治家在选票的“诱惑”和“威慑”之下随波逐流,没有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些政治家并不缺乏敏锐的战略眼光,只是缺乏勇气!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中国既需要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从现实利益看,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查塔姆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一篇题为《气候变化: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注重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气候技术,与中国致力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其地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我们需要立即行动。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等待的时间越长,减排的成本就越高。如果将减排的开始年度从2010年推迟至2020年,全球每年所需的减排量将增加一倍。中国应当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实现绿色发展,建立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并为建设和谐世界作贡献。当然,是否承诺是一回事,怎样承诺、承诺多少又是一回事。任何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加入全球减排行列,将意味着选择一场公共资源战争,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黑色战争。             (选自《科学时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能源、环境和安全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
B.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就是要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
型。
C.低碳经济同时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
可持续性。
D.低碳经济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下列说法中对原文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

A.戈尔分析说:美国目前处境尴尬,生存面临危险,这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问题。
B.戈尔提出一个可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境的方案,即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
并要求各国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
C.尽管已有很多人认识到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仍困境丛
生,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
D.政治家们没能承担应有的责任主要是因为目光短浅,片面迎合大众发展经济的要求。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如果实现低碳经济,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从而挫
伤人们环保的信心。
B.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长时间的等待,换来的代价将更大——减排量增加,国
际关系更为紧张。
C.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国内绿色发展,建立一个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一条适
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路。
D.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无论是从现实利益角度看还是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发

展低碳经济都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伦理学创新与方法论转换(节选)
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发展状况的理论反思,伦理学本身的创新问题在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不言而喻,伦理学创新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其中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其前提和基础则在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然而,通常人们只是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对于这些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关联则往往重视不够。其结果,虽然新主张和新看法接连不断,但真正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却难以确立。
  当代中国伦理学创新的前提之一,是对其学科性质要有一个正确理解与合理设定。然而,恰恰在此问题上人们观点分歧最大。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早已有所谓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和对话伦理学等不同类型,它们分别代表着“科学的”、“价值的”、“逻辑的”和“商谈的”等不同性质伦理学。对伦理学性质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学者中也早已出现。例如,有的主张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有的则强调伦理学是一门主体性的“人学”。有的认为伦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制定和实现优良道德的“描述性科学”;有的则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人的存在意义及其合理生活方式的一门“特殊价值哲学”。有的主张伦理学是以幸福为目的的“价值学科”;有的则强调伦理学是研究为人之道和为人之学的“人学价值论”。
上述种种不同看法意味着,没有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就没有伦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在此意义上说,不同看法存在本身并非坏事,相反,它倒是伦理学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但是,伦理学作为一门特殊学科,毕竟有其特殊性质,不可能总是见仁见智。谈到哲学方法,黑格尔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真正的方法应当是与其内容相一致的方法。伦理学也同样如此。它之所以应当确立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乃是因为伦理学对象本身就是价值与事实的有机统一。毋庸置疑,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应当如何生活的价值规范学科,它要给人们提供符合人的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因而首先是一门特殊的价值学科。然而,正像其他任何价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矛盾和现实困境一样,道德价值原则与伦理价值规范,也并非脱离现实存在的人的主观情感意志的某种抽象表达。
  由此而言,当代中国伦理学就应当是一门事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其事实性,意味着它的对象的客观性和实然性,决定了它的方法的描述性和性质的科学性;其价值性,则意味着它的内容的主体性和应然性,决定了它的方法的超越性和性质的理想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伦理学从“事实如此”直接推出“应当如此”。实际上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中介,那就是人的现实生存方式的道德矛盾和人与人的现实交往关系的伦理困境。伦理学本是一门既研究道德伦理生成和发展规律,同时又为人的应然生存方式和理想交往关系提供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的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双重性质学科。(选自光明网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崔秋锁)
下列有关伦理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伦理学创新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是其前提和基础。
B.对伦理学性质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学者中存在着见仁见智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阻碍伦理学的发展和创新。
C.中国伦理学应是一门事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和实然性的特点。
D.伦理学的价值规范是人和人的现实交往关系中所存在的伦理困境的一种理想超越和否定表达。

下列各句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伦理学的创新不应只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要高度重视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联系。
B.道德价值原则与伦理价值规范是根源于人的生活世界的道德事实矛盾和伦理现实困境。
C.中国的伦理学应按照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分类方法早日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D.确立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论是解决中国伦理学学科性质的可能路径之一。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究竟如何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目前伦理学发展和创新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B.现代西方伦理学划分的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和对话伦理学等不同类型,意味着人们对伦理学性质存在不同理解。
C.通过道德矛盾和伦理困境的这种中介桥梁,伦理学的事实性质和价值性质实现了有机统一。
D.价值性为事实性的生成提供现实基础和事实根据,事实性则为价值性的升华展现应然方式和理想状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何光沪
(1)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2)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3)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
(4)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5)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是“有毛病”!
(6)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
(7)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宗教“修行”只属自愿)。
8)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9)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10)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
(11)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12)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小学上,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13)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选自2008年11月17日“浙江在线”,有删改)
第(6)段中“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我们的人心太长时间偏向广义的理性,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很难。
B.只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就能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
C.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环境下,良知、正义和爱心就会被误解。
D.在一个长时间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的畸形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所说的“中国人需要的信仰”的是(    )

A.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
B.这种信仰超越于狭隘理智——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
C.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
D.信仰可以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信“天”,也可以信“宗教”。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是“狭义的理性”的三大特点。
B.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这是产生道德腐败的根源。
C.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既要将道德的最高要求应与法律连接起来,又要使人们通过信仰来达到道德最低境界。
D.纵观古今,结论就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通过对基因的研究和开发,可以生产出大量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并形成开发、营销、消费、扩大再生产等一条龙的经济体系,以此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开辟巨大的发展空间。基因经济,又称生物技术经济,无疑是今天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基因经济是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经济或新经济的基因经济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切是因为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包括人类),都具有DNA和各种功能基因,正是它们创造了世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基因经济的价值体现在其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上,即发现和利用功能基因。一是人类基因产品。例如,一个肥胖基因的发现和转让,价值1.4亿美元,而利用这一基因生产的供千千万万越来越肥胖的人消费的减肥产品所获利润将是这一基因转让费的十倍至百倍。照此推论,人类基因组的几万个功能基因将会创造天文数字的财富。其次是植物(物别是农作物)基因产品。例如,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如玉米、西红柿、土豆等,去年仅国内的销售利润就达100多亿美元。据估计,在今后5年内美国的基因工程产品和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10年后将达到750亿美元。另外还有各种转基因动物创造的基因产品。荷兰金发马公司的转基因乳牛可以产出含有乳铁蛋白的牛奶和奶粉,这种产品每年的销售额就达50亿美元。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创造的能分泌a1—抗胰蛋白酶的转基因羊每头也价值30亿美元,因为它们能分泌出的这种特殊的酶可以治疗肺气肿。至于其他被称为动物药厂的各种转基因动物其经济价值就难以估算了。再有,如果这些研究机构和公司上市和发行股票,其上市价值丝毫不会逊色于信息经济的规模,而且无论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从实际的效益来看,基因产品和经济都没有网络那种虚拟的泡沫成分,而是实打实的产物和经济。
但是在今天的新经济热中,基因经济的发展却受到制约,这种制约在人类基因上尤为突出。早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之初,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1992年5月巴西召开的人类南北基因组会议上就提出,你们(发达国家)过去已经夺走了我们的石油.黄金,现在又要夺走我们身上仅剩的财富——基因。从此,作为一种看似正义的呼声——基因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不得把它们占为己有并以此谋取巨额财富——就成为了一种表面上的共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因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就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突破并预计将提前在2003年完成所有DNA的测序时,按西方惯例向来不干预科学研究和开发的政府首脑现在亲自出面过问基因研究了。2001年3月1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共同发表声明,呼吁把有关人类基因的所有原始研究资料,包括DNA测序和基因蓝图向全世界公开,让所有的人共享这一人类丰盛的“晚宴”。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科林斯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前院长瓦穆斯也一直在试图说服美国专利和商标局不要对简单的基因发现授予专利权。
问题的另一面则是,基因研究和产品开发是高技术的复杂而艰苦的劳动以及高风险的巨额投资,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劳动者都有权提出高额回报的要求,寻求知识专利和保护基因研究的成果和产品也是理所当然的。美国加州大学开发了一种人类生长激素的基因产品,但美国基因技术公司未经同意就利用这种产品,于是前者将后者告上法庭,虽然最终以后者败诉并因侵犯专利而赔偿前者2亿美元告结束,但这一事件所触发的问题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美国PTO的生物技术负责人多尔所说,总统的热情支持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总统们的呼吁“根本不会影响到生物技术专利的申报”,因此也阻挡不了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基因专利营利的步伐。
对“基因经济”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基因经济是在基因研究开发基础上生产产品并形成体系的经济模式。
B.基因经济是为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生产基因产品的经济模式。
C.基因经济又称生物技术经济,是知识经济或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基因经济是通过研究DNA和各种功能基因而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

不属于基因经济的“价值”的一项是                       (   )

A.通过发现和利用功能基因,生产人类基因产品、动植物基因产品,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B.有些基因产品的生产,有利于改善人类的健康水平,丰富农产品和食品市场,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C.在人类基因产品的研究开发上,发现了人类基因组的几万个功能基因,会创造天文数字般的财富。
D.基因经济更符合人们的一般观念,从规模和效益来看会优于信息经济,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全文提供的信息,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动植物体DNA和各种功能基因的存在是基因经济在新经济中地位重要并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根本原因。
B.第二段中多处提到“价值”“销售利润”“销售额”,旨在说明基因经济确实满足了人们实际的消费需要。
C.克林顿—布莱尔声明的观点与前文“表面上的共识”本质上相同,科林斯等人的举动与政府首脑的观点相关。
D.最后一段所说“这一事件所触发的问题”指的是基因研究和产品开发是否享有专利,这个问题与第三段内容有关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学会奢侈,比学会节俭还要考验人的财商。
奢侈与理财无关。这是常识。
因为理财追求的是金钱的使用效率,如果一分钱能掰成三瓣花,那就不要掰两瓣。计划开支、节制欲望,是理财生活的基本元素,只有这样我们才福寿绵长。而奢侈要的是金钱效果的叠加,明明一块钱能做成的事儿,那也要花两块钱,为的是赏心悦目、美仑美奂。因此,奢侈常常与铺张和浪费相伴,而与理财基本无缘。
但是,有一种奢侈却比节俭在放大金钱的效率方面更加地有效。如果加入时间的因素,也就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奢侈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科学理财。而这种奢侈,就是在耐用消费品上适度地“挥霍”。
近日一位朋友去欧洲出差,花7000欧元为夫人买回名表一块。不想夫人不喜反嗔,红颜勃怒。朋友为此深受乱花钱的责难,尽管他的本意是为了省钱,因为这款名表比在国内购买便宜了近三万元人民币。
朋友们知道后,非常地抱不平。有一次在饭桌上向这位精于持家的夫人起哄:没关系,将来你们真缺钱了,还可以将这块手表卖个好价钱。要是一只几百块钱的表,到时候分文不值。这位尊夫人从此不再为此事言语,好像突然开了窍。
其实,顺着这条思路悟下去,就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在耐用消费品上一昧地节俭,其实是将耐用消费品非常“奢侈地”拆成了一次性消费。如你手中喝水的杯子,如果你用一毛钱一个的纸杯,那么在任意一个时间点上肯定比一百块钱一个的紫砂壶便宜了九十九块九毛钱。但是,如果你用上了一千零一次,那么纸杯就比紫砂壶还要贵。这还只是考虑到使用的费用,还没有计算耐用消费品的残值。在用过了一千零一次之后,你手中的紫砂壶可能还值五十元,更可能因为珍贵而更加地值钱。
计算残值,是决定你是否值得奢侈的关键。现在,不少的耐用消费品在快速地贬值,如家用电器。但是,也有许多耐用消费品却是弥用弥贵,如高档的硬木家具。
如果你为了眼下的省钱,将耐用消费品换成了廉价品,那你就完全彻底地在消费——用过后一钱不值,而且还要不断地增添。但是,如果你很奢侈,却可能很理财,甚至是在投资——你的钱在奢侈品中流失得很慢,甚至由于时间的缘故而变得更加地值钱。
当然,这种奢侈只能用在耐用消费品身上。如果是八万元一桌的豪门宴,吃过了也就吃过了,什么都不会留下,除了曾经阔过的记忆。任何在一次性消费上的奢侈,都是实实在在的奢侈,都不会与理财相关。
而在耐用消费品上的奢侈,还要奢侈到足够的程度,才能足以抵御时间的侵蚀。如现在花100万元买一辆汽车,在奢侈和理财之间就显得有些暧昧。它达到了汽车奢侈消费的及格线,但是否理财却值得怀疑。这辆车20年以后还值多少钱?也许500万元才是汽车消费既奢侈又理财的标准线。但是,100万元用在一套的家具上,就能满足既奢侈又理财的需求。
总之,不同的物品不同的度,学会奢侈,比学会节俭还要考验人的财商——如果奢侈不是简单而愚蠢地多花钱。
下列各种消费行为,符合本文作者理财观点的一项是                

A.节日临近,请朋友去五星饭店吃一顿八万元的豪华宴。
B.商场促销,购买一台27000元的索尼70寸液晶电视。
C.结婚纪念,购买一只96000元的瑞士江诗丹顿精品腕表。
D.装修新房,红木家具太贵,购买质量较差但价格低廉的人造板家具。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残值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冈素。
B.事实证明,奢侈比节俭在放大金钱的效率方面更加地有效。
C.并非所有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行为都是理财行为。
D.学会奢侈,同学会节俭一样,都要考验人的财商。

结合文意,为这篇文章选一个最适合的题目                        

A.有一种奢侈叫理财 B.有一种理财叫奢侈
C.耐用消费和一次性消费 D.奢侈和节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航天服,又称宇航服,是航天员进入太空必须穿的服装,一般由压力服、头盔、手套和靴子等组成。航天服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的个人救生设备。航天服按用途可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大类,分别有软式、硬式和软硬混合式结构。无论是舱内航天服还是舱外航天服,都必须选用特殊的材料,采用特殊工艺,经过特殊的加工、制作和各种试验后才能够完成,尤其是舱外航天服造价可达土千万美元,真可谓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
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航天器内使用的航天服,航天员在航天器发射、返回和在轨道运行期间发生密闭舱失压等事故时,必须穿上舱内航天服。航天服因具有充压和加压的重要功能,将起到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关键作用。舱内航天服通常是为每一位航天员定做的,它是在高空飞行密闭服(简称压力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由航天头盔、压力服、通风和供氧软管、可脱戴的手套、靴子及一些附件组成。
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是航天员走出航天器到舱外作业时必须穿戴的防护装备。舱外航天服大约重275磅,除了具有舱内航天服所有的功能外,还增加了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功能,在服装内增加了液冷系统(液冷服),以保持人体的热平衡,并配有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舱外航天服主要由外套、气密限制层、液冷通风服、头盔、手套、靴子和背包装置等组成,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的个人防护装备。它的结构特点是:采用硬质的上躯干,上面装有双臂和生命保障系统组件,头盔与上躯干为一整体,不能跟随航天员头部运动,通过气密轴承和一个自由度的关节连接来保证四肢各关节的活动性能。外套是由多层防护材料组成的真空隔热屏蔽层,具有防辐射、隔热、防火、防微陨石的功能。
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每套总重量约120公斤,造价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舱外航天服可为航天员出舱活动提供适当的大气压力、足够的氧气、适宜的温湿度,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需要;航天服具有足够的强度,防止辐射、微流星和空间碎片对航天员的伤害,保证航天员的工作能力;还能提供可靠工效保障及遥测通信保障等。此前中国的航天服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海鹰”号,比较笨重,舱内、舱外活动非常不便。现在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航天服技术“堪比美国”,据说美国航天服每套造价达1.6亿元人民币。
航天服能构成适于航天员生活的人体小气候,它在结构上分为六层。一、内衣舒适层:航天员在长期飞行过程中不能洗换衣服,大量的皮脂、汗液等会污染内衣,故选用质地柔软、吸湿性和透气性良好的棉针织品制做。二、保暖层:在环境温度变化范围不大的情况下,保暖层用以保持舒适的温度环境。选用保暖性好、热阻大、柔软、重量轻的材料,如合成纤维絮片、羊毛和丝绵等。三、通风服和水冷服(液冷服):在航天员体热过高的情况下,通风服和水冷服以不同的方式散发热量。若人体产热量超过350大卡/小时(如在舱外活动),通风服便不能满足散热要求,这时即由水冷服降温。通风服和水冷服多采用抗压、耐用、柔软的塑料管制成,如聚氯乙烯管或尼龙膜等。四、气密限制层:在真空环境中,只有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一定压力时才能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气密层采用气密性好的涂氯丁尼龙胶布等材料制成。限制层选用强度高、伸长率低的织物,一般用涤纶织物制成。由于加压后活动困难,各关节部位采用各种结构形式:如网状织物形式、波纹管式、桔瓣式等,配合气密轴承转动结构以改善其活动性。五、隔热层: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隔热层起过热或过冷保护作用。它用多层镀铝的聚酰亚胺薄膜或聚酯薄膜并在各层之间夹以无纺织布制成。六、外罩防护层:是航天服最外的一层,要求防火、防热辐射和防宇宙空间各种因素(微流星、宇宙线等)对人体的危害。这一层大部分用镀铝织物制成。与航天服配套的还有头盔、手套、靴子等。宇宙中的空气、温度、压力等都与地球不同,人是无法生存的。而一套航天服等于提供给航天员一个适合他生存的环境。它可以防止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在空间的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含有的氮气会变成气体,使体积膨胀。如果人不穿加压气密的航天服,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而发生生命危险。它还能调节温度和保持空气压力,使航天员像生活在地球上一样。它还能提供氧气。所以,航天员在进入太空时必须穿航天服。
下列对“航天服”的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A.航天服是航天员进入太空时必须穿的服装,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的救生设备,必须选用特殊的材料,采用特殊工艺,经过特殊的加工、制作和各种试验后完成,一般由压力服、头盔、手套和靴子等组成。
B.航天服按用途可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大类。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航天器内使用的航天服,航天员在航天器发射、返回和在轨道运行期间,必须始终穿戴舱内航天服。
C.舱外航天服可以说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它具有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舱内航天服所不具备的功能,航天员舱外作业时必须穿戴。
D.航天服的结构分为六层。其中通风服和水冷服(液冷服)的主要功能是以不同的方式散发热量和保持空气压力。

基于对“在真空环境中,只有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一定压力时才能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的理解,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的氮气会变成气体,使体积膨胀,因此,人在真空环境中会因体内外的压差过大而导致生命危险。
B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一定的压力是确保其生命安全的关键条件,所以,早先的压力服,以及后来的舱内航天服与舱外航天服等,都具备充压与加压的功能。
C航天员出舱到太空作业时必须穿戴航天服,但当他们回到地球,因为身体外部的压力恢复而不必继续穿戴。   
D.在真空环境中,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压力就能够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航天服必须具有充压和加压的功能。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航天器内已经拥有生命保障系统,所以,舱内航天服不必另外配备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
B.舱外航天服在结构上设计分为六个层次,为航天员针对不同的太空环境穿着不同层次的航天服提供了方便。
C.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不久的将来可望能够替代现有的载人航天器。
D.搭载着三名航天员的我国“神舟7号”航天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其中一名航天员首次实现完美出舱,由此可知此次太空飞行总共要配备至少3套航天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科普阅读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