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美尝试通过口腔实施减肥手术
医生正在试验一种新的、不在腹部留下任何疤痕的减肥手术,将一个像橡胶管那样的管子沿着喉咙插入体内,以迅速将填充物送入胃中。
这种试验性、无疤痕手术通过建立狭窄通道以减慢食物从胃上部向下部移动的速度,帮助病人更快产生饱足感,从而减少进食。
医生们说,来自200名美国病人和100名欧洲病人的初步结果看上去很有希望。
洛杉矶锡达斯——赛奈医疗中心的外科医生格雷格•仁志说,约18个月后,欧洲的肥胖病人体重平均减轻45%。他在本周于芝加哥举行的消化道专家大会上讨论了美国和欧洲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这种手术尚处于试验阶段,如果研究继续按计划进行的话,手术中使用的这种装置的生产商计划谋求联邦政府的批准。
虽然两地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并且没有披露很多的具体细节,但仁志说,迄今为止取得的结果略好于常规胃间隔手术(stomach stapling)的典型效果。
其风险包括食道穿孔,仁志说,这种情况曾经发生在一家医疗中心的一位病人身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重大并发症。
这种新方法是医学界致力于通过身体天然开放处,如鼻子、口腔,而不是在身体上制造切口实施手术的一部分。这种方法将会减少感染几率和疼痛感,并加快康复速度。
由于不留下任何疤痕,还有了美观上的优势。
锡达斯一—赛奈医疗中心行政协调员利安娜•戈麦斯去年接受了这种无疤痕手术,成为首批为美国这方面的研究接受这种试验性手术的美国人之一。
戈麦斯曾考虑过胃绕道手术,一种较为复杂的胃间隔手术,但是由于担心手术风险而作罢。这种手术是通过将胃缩小到只有高尔夫球大小,并使消化道改道达到减肥效果的。
另一种很受欢迎的减肥手术是将胃顶端缠绕一个可调解的带子,从而形成一个小袋子。
戈麦斯实施的这种试验性手术是一种全新的胃手术,是取道口腔进行的。它通过填充物缩小胃的大小,但没有使消化系统改道。
人们一般认为手术是减肥最后诉诸的方法,但美国这方面的需求仍然很高。超过1500万美国人受到肥胖症的困扰。据美国代谢与减肥外科学会预计,今年实施常规减肥手术的美国人超过了20万。该协会负责人斯科特•希科拉称,这种口腔植入术令人兴奋和富有创新精神,但又说“现在说这将是突破性的还为时太早”。
(《参考消息》美联社美国芝加哥2009年6月3日电)
16.有关这种新的口腔减肥手术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该手术通过建立狭窄通道以减慢食物从胃上部向下部移动的速度,帮助病人更快产生饱足感,从而减少进食。
B.该手术虽然仍处在试验阶段,但已取得的减肥效果明显好于常规胃间隔手术的典型效果。
C.该手术虽然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减肥手术,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食道穿孔以及由此引发的并发症等。
D.该手术正在按计划继续研究,手术中使用的这种装置的生产厂商已得到政府的批准。
17.对这种新的减肥手术受到欢迎的原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种新手术利用了身体的天然开口,不在身体制造切口,避免了对人体的损伤。
B.这种手术能减少感染几率和疼痛感,并加快康复速度,还具有美观上的优势。
C.这种手术虽有一定风险,但没有使消化系统改道,较之胃间隔手术风险要小。
D.这种手术较之胃间隔手术等其他减肥手术费时要短,减肥效果更为明显。
18.下列基于本文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口腔实施减肥的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减肥手术,这已在300多名患者身上得到证明。
B.通过口腔实施减肥的手术令人兴奋和富有创新精神,是减肥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
C.通过口腔实施减肥的手术因其费用低痛苦轻风险小而将成为肥胖患者减肥的首选措施。D.通过口腔实施减肥的手术从减肥原理上看与胃间隔等其他减肥手术并无本质的区别。
阅读下文,完成第3题。
边塞与边塞诗
①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②追溯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地区。在那个鼎盛的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的优秀诗作已经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③到唐代,由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以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因为边防的战事,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这是军事防卫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这些,在边塞诗的歌吟中,是不可回避的。然而,随着战争的发生,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格调高挑的边塞诗也开始黯然神伤。
④边塞毕竟是边塞,其地理上的偏远,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也是锤炼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没有边塞的艰苦和遥远,就没有边塞诗的磅礴气势和苦难锋刃。在边塞诗中旅行,边塞的风,边塞的沙尘,边塞的壮丽与辽阔,边塞的风俗与美味,会磨砺我们的风骨,会滋生我们的豪情。放达的人生,尽在边塞诗中。
(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2期 )
9、下列选项不属于唐代边塞诗内容涉及范围的一项是
A.为了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 |
B.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 |
C.战争的发生,使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
D.为防御外敌南犯而不惜倾尽全力修筑扼守边防的长城和沿之修筑的障、城、亭、燧等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
10、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边塞就是陇右。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 |
B.盛唐时期不少的优秀边塞诗作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是由于这一时期唐朝国力逐渐殷实,边塞的范围指向阳关和玉门关以西。 |
C.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的原因是吐蕃、突厥、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加大了对唐朝的侵扰力度。 |
D.唐初,突厥汗国觊觎中原内地,那时的边塞一直是指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一带地区。 |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中引用古代军事家们的共识,意在强调只要排斥、打击甚至消灭西域的各少数民族就可以保全关中地区。 |
B.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这说明唐代边战主要发生在包括西北在内的三边地区。 |
C.边塞诗形成的原因之一是边塞特有的地理、文化、物质、环境特点。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造就了边塞诗,锤炼了边塞诗。 |
D.边塞诗记录着边塞,表现着边塞。阅读边塞诗,可以让我们的风骨、豪情得到磨砺、滋生,边塞诗包含了人生的放达。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凋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百,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19期,有删节)
6.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
7.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8.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病毒的秘密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茵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下才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故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结构这样简陋的病毒算不算是生命?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条:能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从这点来说,病毒具备了生命的重要特征。但它又不是完整的生命,因为所有生物体的生命特征都寓藏于DNA的双螺旋链中,惟独病毒没有双螺旋,而只有一夺单链,有时还不是DNA而是RNA,所以病毒只具备了部分的生命特征。因而病毒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生命形式。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样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也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两字上。“变种”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的意思,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会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手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现在可能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6、下列对“病毒”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体积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B、没有像细菌那样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C、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
D、比细菌小,没有细胞结构,有生命特征,能够致病的微生物。
7、下列对“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毒不像细菌那样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
B、使人对病毒“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的弱点有了直观的认识。
C、从结构、外形等方面说明病毒生存能力的脆弱。
D、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出病毒的“寒碜”形象,使人容易消除对病毒的畏惧感。
8、根据原文,下列对病毒的特征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构简陋,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B、具备生命特征,但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
C、变异的病毒可能是无害的,也可能杀伤力更大。
D、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新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毒一旦被人排出体外,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B、病毒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C、读者透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得到病毒并不可怕的认识。
D、人产生的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力是病毒变种的克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某个场景中,你有没有碰到过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觉:这事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这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了一圈。法国医生弗朗伦斯?可尔诺第一次用“记忆错觉”描述这一现象,同时他认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现错觉等形式出现。
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人们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信息的来源。熟悉感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身处在与曾经看过的某部小说或电影中描写的场景类似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小说或电影,但脑子里还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而临床医生们则认为,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感官接受到信息后,总是先把记忆存储到缓存区内,而“似曾相识”感觉的产生,是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当前信息存到了历史记忆中,在看着眼前的事物时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人们产生好像在以前就发生过的错误感觉。
记忆错觉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在你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时出现,而是当陌生环境隐藏着若干能命令你回到过去的元素时才会出现。而仅仅用记忆存储失误来解释,显得过于简单了,记忆并不是存储信息的简单恢复。
此时,俄罗斯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记忆错觉是大脑在存储信息过程的一种“全息摄影错觉”造成的。所谓“全息摄影”,是指局部包含整体资讯。也就是说,把一张照片撕碎,只要有一个碎片,就可以复原照片的整个图像。就好像一面完整的镜子打碎后,每一个碎片依然可以映出同完整镜子一样的头像。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完整资讯,通常是以代码化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并且隐藏得很深,藏在潜意识中。这些资讯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会蹦出来,气味、声音、灯光等,都可能会诱使我们造成错觉,仿佛以前曾经有过类似的境况一般。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他所经历的感受越奇特。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里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感。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调查还显示,记忆错觉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过上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最低。
(选自《科学之谜》2006年第11期)
1.以下各项对“记忆错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错觉是指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了一圈的现象。
B.记忆错觉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验错觉等形式出现。
C.记忆错觉是一种让人产生快乐的新奇体验,它向人们展示了大脑世界的复杂和迷人。
D.记忆错觉很可能是大脑在存储信息过程中发生了“全息摄影错觉”而造成的。
2.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时,人们不一定会产生记忆错觉。
B.陌生环境中隐藏着的气味、声音、灯光等将可能诱使人们产生记忆错觉。
C.在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和外界相关的元素时,将可能产生记忆错觉。
D.陌生环境中的气味、声音、灯光等元素将促使与以往相似的情境的出现。
3.根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错觉的发生率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较高,而当人们过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就会消失。
B.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经常产生记忆错觉的现象,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他所经历的感受越奇特。
C.因为记忆并不是存储信息的简单恢复,所以临床医生们对记忆错觉的产生原理解释得过于简单了。
D.以代码化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的完整资讯,通常隐藏得很深,藏在人们大脑的潜意识中。
医生的解释是不恰当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现在必须澄清的是:“,休闲并不是为了工作的目的而存在,休闲也许可以提供给进一步工作所需的体能恢复或使心灵复原某种新的动力,但是闲暇的意义并非由此得到证明。”那么,休闲是为什么而存在的?我们用什么来说明休闲的意义?答案是:生命。休闲是为了生命而存在的,只能站在生命的高度来理解休闲的意义。
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遭受各种磨难和考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命会慢慢竖起自我保护的“门坎”。这道门坎在保护生命不受各种意外侵害的同时,既可能阻碍生命活力的释放,又可能将一些新奇的美好事物挡在生命之外。而“休闲是摆脱压力,不为外在环境所累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命的坚壳容易打开,能够使生命与外界形成“对流”。在这种状态下,生命放下了包袱,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警惕和防御机制,在相对意义上实现了生命的开放。
休闲可以使生命的真实得以彰显。首先,在休闲状态下开放的生命“卸妆”了,相对地脱去了各种角色面具,能够在一定程度回归本己。在“卸妆”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感受生命存在的活力。其次,休闲的生命是与自己协调一致的生命。休闲不同于懒惰,更有别于不眠不休的工作狂。懒惰实际上是放弃自己,放弃自己的尊严和责任,不想做自己。而不眠不休的工作则是另外意义上的懒惰:不愿意反省自己,不愿意体会自己生命的气息,用拼命工作来逃避真实的自己。第三,休闲的生命是整体的生命。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分工越来越细致,每个人在社会机制中只负责一个小小的环节,进而从众多领域“脱域”出来。这对我们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使我们得到解放,将自己有限的生命集中在少数的事情上;另一方面又使我们的生命被碎片化,透支生命的某种功能,而使生命的其它部分“撂荒”。休闲使人有机会表现出全部的自我。功利的世界在撕裂生命,而休闲则起到了一种拼合生命的作用,没有后者,生命的碎片就会飘散。我们还可以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休闲的整合作。这种意义上的的休闲,或者说积极休闲,意味着生命自由自主地选择某种活动,全身心投入这种活动,在活动中实现生命的整合。
休闲的生命也是创造的。首先,休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精神、自我教育的精神。其次,休闲本身就有智力的功能。第三,休闲的生命是自由的,而“自由是创造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创造的东西就会更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休闲的生命是摆脱了具体目的困扰的生命。行为的目的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典型特点之一,是人的优异性的表现。但总是被具体的目的所牵引,使生命朝着单一的一个点“走到黑”,有时候又限制了生命的创造力,尤其是当这些具体目标转换为功利目标、利益追求的时候。从这些外在的目的的拉力中解脱出来,有时反而会解放生命的活力。
(选自《新华文摘》)
5.下列对“休闲是为了生命而存在的”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为进一步工作提供某种新的动力。 |
B.休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警惕和防御机制,在相对的意义上实现生命的开放。 |
C.休闲可以使生命的真实得以彰显,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生命的创造性。 |
D.休闲可以解放生命的活力,使生命摆脱具体目的困扰。 |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休闲的状态下,生命个体更容易与外界进行交流。 |
B.生命成长过程中竖起的“门坎”有害无益;它既阻碍了生命活力的释放,又将一些新奇的美好事物挡在生命之外。 |
C.休闲有助于智力开发和自由创造,休闲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自我教育的过程。 |
D.目标感过强反而会限制生命个体的创造力。 |
7.根据原本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在生活的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越多,就越不容易保持生命的真实,因此越有必要学会休闲。 | |
B.休闲能起到一种拼合生命的作用,因此社会越进步,分工越细,休闲的必要性就越大。 | |
C.休闲使人有机会表现出全部的自我,因此越是懂得休闲的人,往往表现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 D.被具体的目的所牵引,有时候又限制了生命的创造力,因此行为具有目的性的人类反不如动物更具有创造力。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4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为玉石进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6.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丝绸之路”应该更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 |
B.至今无法证明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 |
C.考古资料证明玉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 |
D.“玉石之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原甚为重要。 |
7. 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
B.“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
C.“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
D.“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
8.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考古表明,至少在商代,玉石已经成为运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种重要的货物。 |
B.“丝绸之路”虽然举世闻名,但它运送的重要货物不仅是丝绸,因此很有更名必要。 |
C.“丝绸之路”与“玉石之路”在命名上的差别,实质上是命名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别。 |
D.由于双方存在无意识的差别,致使汉、藏学者对“茶马古道”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
9.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出土文物和“玉石之路”的考察表明,自古以来,玉器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B.根据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起码从宋代开始,藏族人民就有爱好饮茶的习惯。 |
C.由于“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所运送的货物并不同,因此两者的知名度也就不能相提并论。 |
D.李希霍芬、李旭和格勒等的“命名”现象说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各自的文化背景。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人类体能的极限
⑴人类体能的极限在哪里?近百年来,人们总是希望通过田径运动来不断挖掘它,因为这项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运动。
⑵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体运动能力受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制约,必然是有极限的。但是,很多记录仍不断被打破,特别是“飞人”大战男子100米跑的世界记录在近7年就5次被刷新,今年北京奥运会,博尔特在“鸟巢”更是跑出了令人惊叹的9.69秒。
⑶那么,100米的世界记录就可以无限刷新了?德国运动极限领域的专家约翰·安马尔则不以为然。他将1056名男子选手和1024名女子选手的最好成绩输入计算机后预测出男子100米世界记录可能永远无法达到9.20秒。而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生物机械学博士吉迪恩·阿里尔就从人体工程学角度预言,超过某个临界就可能导致运动员骨头断裂和关节组织脱离,这个临界点是9.64秒。他根据人体对抗空气阻力和体重对地面作用后的反作用力等因素计算,人以这个速度跑步尚不会引起肌肉损坏,而一旦超过这一极限,肌肉就有断裂的危险。然而,法国的佩龙内特和蒂博博士通过计算机得出的结论却是到2040年人类100米可以达到9.49秒。英国的安德鲁也做了一个统计学分析,他预测2156年男子100米能达到8.098秒,而女子100米将超过男子达到8.079秒。当然,这些都只是预测。每个世界记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极限近在咫尺,但1936年杰西·欧文斯百米的10.2秒和2006年7月12日刘翔110米栏的12.88秒都已经先后作古。那么,人类体能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⑷不可否认,在田径运动竞赛规则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项目都应该有一个极限成绩,而成绩取决于两方面: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以及场地、器材、气候和人文环境等。毋庸置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提高运动成绩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撑竿跳高。布勃卡使用先进的玻璃纤维竿创下的6.14米的世界记录就比金属竿时期的记录提高了1.32米。但是科技因素在提高成绩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锦上添花,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是核心动力。例如男子100米世界记录最近几年多次被牙买加选手刷新,就反映出牙买加黑人运动员在短跑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天赋。这种生物学因素往往是科技力量难以左右的,因为科技更多地体现在改变运动员的训练手段、训练后的医疗恢复和比赛的装备等。极好的身体素质、卓越的运动才能,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不断更新的器材设备,很难预测未来的记录能达到多少。事实上,极限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追求极限的过程。
1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寄希望于田径运动来挖掘人类体能极限,是因为田径乃一切运动之母。
B.每个世界记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人类体能极限近在咫尺,很容易被打破。
C.田径运动中的极限成绩涉及运动员素质和科技条件两个因素,前者是核心。
D.布勃卡多次打破撑竿跳世界纪录,主要为证明在该项目上他具有独特天赋。
1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界点”就是人类体能的极限,超过这个“临界点”,人类又向前进了一步。
B.对人类体能极限的预测,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等原理,角度不同,说法各异。
C.运动员借助场地、器材、气候等方面的因素,有可能创造出更新的世界记录。
D.刘翔利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定能打破他本人创造的12.88秒的最好成绩。
19.本文作者对“人类体能的极限”持怎样的看法,请分条陈述。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松果体素是由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研究发现松果体素与人的睡眠节律有明显的关系,它帮助人体在夜晚产生睡意并安稳入睡。
松果体与位于大脑内部被称为下丘脑的腺体。共同控制着人的睡眠/清醒周期。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受环境、光照强度的影响。光线透过视网膜到达下丘脑的视束交叉上的神经核,进而转化成特定信息传抵松果体,松果体便会提高或降低松果体素的分泌。夜晚来临时,松果体释放出松果体素,使体温下降,心跳速度减缓,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血液中的松果体素浓度在凌晨l-5时达到一天中的峰值。随着曙光渐露,松果体素的分泌量逐渐降低。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与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有极密切的关联。以光照强弱为特征的昼夜讯号,透过视网膜传达至松果体的路径,解释了造成部分盲人睡眠模式紊乱的原因。由此可知,睡眠模式紊乱及伴随而来的松果体素分泌异常,很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所致。
对人体而言,维持睡眠/清醒周期的正常是非常重要的。体内自然分泌的松果体素不足会改变人的睡眠/清醒节律,也深深地影响着睡眠的质量。(节选自《科学画报》98.9《谁控制着人体的昼夜节律》)
1.根据文意,对“松果体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由大脑中松果体分泌的与人睡眠有明显关系的化学物质。
B.由松果体释放出来的控制体温升降和心跳速度的一种化学物质
C.由松果体分泌出来的分泌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减而增减的一种化学物质。
D.一种由松果体自然分泌的帮助人体产生睡意并安稳人睡的化学物质。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足以控制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运作。
B.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有助于人体感受昼夜周期功能的发挥。
C.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影响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
D.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多少。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睡眠/清醒周期,是由自然分泌松果体素的松果体控制的。
B.人的睡眠/清醒周期发生紊乱,原因就在于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不正常。
C.维持体内松果体素的正常分泌,是维持睡眠/ 清醒周期正常的重要条件。
D.停止松果体素的分泌,将扰乱人的睡眠/清醒节律,严重影响睡眠的质量。
4.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松果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以光照强弱为特征的昼夜讯号的不同,导致了血液中松果体素 的浓度昼夜不同,
B.盲人睡眠模式紊乱的原因在于昼夜光照强弱讯号不能透过视网膜传抵松果体,也就不能调节松果体素的分泌。
C.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可能导致松果体不能正常地分泌松果体素,并使睡眠模式产生紊乱。
D.松果体素与人的睡眠节律有明显的关系。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受环境、光照强度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恐怖的“圣婴”——厄尔尼诺,现在,在翻天覆地之后悄悄退场了,但我国反常天气似乎并未结束。什么原因呢?原来另一位翻云覆雨的大师——“仙女”拉尼娜登场了。[注]翻开历史,可以发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在势头强盛时一般都是联袂表演,这是因为它们属恩索家族。
由于太平洋蕴藏的水量、热量都远居于其他各大洋之上,其赤道海域的水温变化就成为全球天气变化重要的动力源。赤道上空有两大气团,东边的高气压中心位于南太平洋复活节岛附近,西边的低气压中心位于新几内亚岛附近。在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盛行与这两个气团的气压差成正比的东南信风。与低气压对应的上升气流和与高气压对应的下沉气流形成一个纬向环流(沃克环流)。在赤道南北的副热带地区,还有因为高空赤道上空热空气向两侧移动,低空冷空气向赤道移动形成的经向环流(哈德利环流)。每隔几年,沃克环流的两个气团的气压差会发生同时增强或减弱现象,哈德利环流也会随之联动,气象学家将此称为南方涛动。
80年代后,科学家发现南方涛动发生时,如果东西两个气团的气压差缩小,对应的海洋变化为东太平洋表层水温、水位升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气压差增大,则东太平洋海水水温、水位较多年平均值下降,这就是拉尼娜现象。这种海洋和大气的全球联动被气象学家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简称恩索事件。
厄尔尼诺衰减之后,太平洋东部的深海冷水会泛上表层,造成海面水温下降,使上空环流有一个向正常状态急速恢复的过程。厄尔尼诺越强烈,海水表底层对流就越强烈,大气环流变化也越明显,这个过程往往被矫枉过正,因而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一般会续发拉尼娜现象。所以“圣婴”“仙女”在夏季相约1998也就不足为奇了。
[注]厄尔尼诺、拉尼娜均为西班牙语译音,分别是“圣婴”“仙女”的意思。
1.不是“南方涛动”赖以发生的条件的一项是( )
A.太平洋蕴藏的水量、热量远居其他各大洋之上。
B.赤道上空有东西两大气团。
C.纬向环流带动经向环流一起运动。
D.太平洋赤道附近盛行东南信风。
2.对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翻天覆地之后悄悄退场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翻云覆雨登场而来的是拉尼娜现象。
B.沃克环流和哈德利环流的气压差缩小,东太平洋水位、水温升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C.两大气团气压增大,东太平洋水温、水位降低,这就是拉尼娜现象。
D.不论是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都是南方涛动的产物。
3.对“圣婴”与“仙女”联袂演出的直接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涛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B.强烈的厄尔尼诺衰减后,海面水温、大气环流的变化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C.厄尔尼娜现象发生时水温高、水位高;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水温低、水位低。
D.厄乐尼诺现象衰减后,海面水位降低,上空环流恢复正常。
4.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大气环流运动的现象。
B.发生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才能发生拉尼娜现象。
C.厄尔尼诺、拉尼娜造成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东太平洋地区。
D.“南方涛动”发生的基本动因是太平洋表层气温的变化。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4题。
有人认为,现在能通过基因修饰或改造延长线虫的寿命,那就有可能通过同样的方式让人类长寿。但是,更多的专业人员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怀疑。因为,线虫与人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机制有极大的差别。线虫只是由大约1000个细胞组成的不到1毫米大小的微小生物。而且它们的细胞没有一个是可以分裂的。此外,人到老年会得各种各样的老年病或顽症,如糖尿病、癌症、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症)。但对线虫和果蝇这类低等生物的研究发现,它们到老年时不会得这些严重疾病,而且没有骨骼病,更没有骨质疏松症。因此,有专业人士认为,线虫不是抗衰老研究的理想对象。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把线虫当作衰老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呢?研究人员的回答是,由于它们的寿命很短,可以利用它们来使研究更容易一些,结果更快一些。线虫特殊的生物特性意味着它的寿命具有自然的伸缩性,而且对衰老具有巨大的潜藏的耐受力。比如,当食物稀少时,它会自动进入特殊的冬眠期。在此期间它们停止进食、发育和运动,并且长出一个厚厚的保护性外壳。这样,它们的衰老也就极大地延迟,能够生存70天。这种自然的耐受艰苦环境的潜能使它们比起一般只生存20天的寿命来,超出3—3.5倍。
研究发现,可以对线虫的称为“时钟”的一类家族基因中的任何一种基因进行调整,由此可以使线虫多活60%的时间。但是,基因突变后的线虫存在着严重的生命质量问题。它们在发育、呼吸、游动、进食、排便等方面都比一般线虫更为缓慢,而且它们几乎总是昏睡,很少有繁殖能力。
如果改变我们的某种长寿基因,使我们能活到120岁,但却像线虫那样过着一种没有生命质量的生活,更享受不了生活的乐趣,比如,到25岁才青春期的发育、对异性没有爱的欲望和需求、不能运动、不能娱乐,我们还需要这样的长寿吗?
另一种实验动物——小鼠寿命的研究对我们作了另一种角度的启示,这种动物至少是脊柱的,也因此比较接近于人,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研究发现,小鼠的长寿基因较少,也没有在线虫和果蝇身上所看到的那些长寿但生命质量低下的现象。当然,小鼠也有所谓的长寿基因,称为IGF—1,它调节着生长激素受体。如果这种基因发生突变,就可以使小鼠的寿命增长80%,但是,如果以此模式来调节人的相似的基因,则是南辕北辙。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对一个人是良药的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毒品,相似于能使小鼠长寿的基因对人来说刚是可能使人患糖尿病,而且短寿。
1.对线虫不是抗衰老研究理想对象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线虫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理机制与人有极大的不同。
B.线虫老年时不会出现人类的各种各样的老年性病症。
C.线虫具有一种耐受艰苦环境的自然而巨大的潜能。
D.基因突变后线虫的长寿是以降低生命质量为代价的。
2.对“如果以此模式来调节人的相似基因,则是南辕北辙”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非但不能使人长寿,反而可能诱发某些疾病。
B.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虽然可以使人长寿,但可能会诱发某些疾病。
C.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非但不能使人长寿,反而可能降低人的生命质量。
D.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虽然可以使人长寿,但可能会降低人的生命质量。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能否通过改造基因延长人的寿命的问题上,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B.即使不进行基因改造,线虫也可能凭借其特殊的生理机制延长寿命。
C.人类已可通过改变基因而活到120岁,但享受不了生活的种种乐趣。
D.改变小鼠的长寿基因,既可延长它的寿命,也不会降低它的生命质量。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的正确的一项是( )
A.科研人员对线虫以及小鼠的研究表明,目前人类对抗衰老的研究仍然难以大有作为。
B.寿命具有自然伸缩性的线虫能延长寿命,因此不具这种特性的人类将无法延年益寿。
C.线虫的基因突变后生命质量下降,说明采用基因突变方式必然会导致生命质量下降。
D.在小鼠研究中出现南辕北辙现象,表明用调节基因的方法延长人类寿命只能事与愿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题。
银河系发现长尾巴的恒星
天文学家最近表示,他们发现了一颗巨大的濒于“死亡”的恒星,以每秒130公里的速度穿越我们的银河系。而在其身后留下了一条长达13光年的尾巴,让这颗红巨星看上去很像是一颗在太空中飞奔的“超级”彗星。
时下,科学家已利用美国宇航局的“星系演化探测器”对这颗恒星进行了探测,他们表示,在此之前从没观察到一颗恒星出现过任何类似的现象。星系演化探测器是一个绕轨道运行的太空望远镜,可在紫外光条件下对浩瀚的宇宙进行观察。
这条长达13光年的“超级尾巴”是在名为“Mira”的恒星身后发现的,Mira位于鲸鱼星座,距离地球350光年。位于加州帕萨迪那的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天文学家马克·赛伯特说:“这颗拖着‘尾巴’的恒星位于鲸鱼星座的尾部。”(1光年相当于6万亿英里左右,指的是光在1年内所走的路程。)
Mira正以每秒80英里(每秒130公里)的速度穿越我们的银河系,这一速度要超过一颗飞行的子弹。科学家认为,它在飞行过程中“吐”出的物质可能再次形成新的恒星、星星甚至于生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研究论文执笔人之一克里斯托弗·马丁说:“我们相信这条‘尾巴’是由Mira脱落的物质构成的,这颗恒星的温度正在不断升高,随后又旋回这条湍流尾迹。”
Mira是一颗所谓的“红巨星”,现在的它正处在生命的尽头。天文学家相信,我们的太阳也将在40到50亿年内成为一颗类似的红巨星,但能否出现一条类似的大“尾巴”,他们却表示怀疑,毕竟太阳的运行速度无法与Mira相比。
就职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沙拉指出:“此次发现让我们有机会见识到恒星的‘死亡’以及再生的过程,它们的再生很有点凤凰涅磐的味道——遗骸重新回聚到一起形成下一代恒星。”沙拉说,随着这个望远镜继续在紫外光条件下探测宇宙——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其它类似的恒星可能也会走进人们的视线。“宇宙中一定发生着很多这样的事情。”
美国宇航局的图片显示,这条超级“尾巴”是一条炽热的淡蓝色物质流,构成物质包括氧、碳和氮。科学家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物质会逐渐脱离Mira——年代最久远的大约是在3万年前释放的——当时这颗恒星的死亡之旅已经上演,脱离的物质足以形成至少3000颗地球大小的行星。
对于Mira出现的这种独一无二的现象,天文学家感到十分惊讶,自16世纪以来,他们便对这颗著名的恒星进行了研究。“Mira”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有“令人惊奇”的意思。赛伯特说,尽管拥有和太阳相同的质量,但Mira的体积却在不断膨胀,现在的个头已超过400多个太阳,这也就意味着地心引力在保持它的完整性方面已经表现得力不从心。
Mira的超级“尾巴”长达13光年,相当于数千个太阳系的长度。恒星“半人马座”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4光年,也是距离我们人类最近的一颗恒星。虽然外形上类似一个彗星,但恒星与彗星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天体。太阳系中的彗星体积相对较小,由岩石、灰尘和冰构成,同时拖着一条由气体和灰尘组成的“尾巴”。
与“孤独”的太阳有所不同的是,Mira是一颗双子星,在太空中穿行时身边总有一个“伴侣”紧随左右,这个“伴侣”据信就是一颗恒星的已燃尽的死核,也就是所说的白矮星。科学家认为,Mira将最终放射所有的气体,产生一个彩色的“外衣”——行星状星云,但美丽的星云也将逐渐“枯萎”,并藏身于一颗白矮星之后。
(选自07年8月17日新浪科技)
5.对于“‘超级’彗星”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超级”彗星是一颗巨大的濒于“死亡”的、以每秒130公里的速度穿越银河系的恒星。 |
B.“超级”彗星是一颗所谓的“红巨星”,温度在不断升高,现在的它正处在生命的尽头。 |
C.“超级”彗星拖着‘尾巴’,位于鲸鱼星座尾部,是距离我们人类最近的一颗恒星。 |
D.“超级”彗星是一颗双子星,在太空中穿行时身边总有一个“伴侣”——白矮星紧随左右。 |
6.下列对“这种独一无二的现象”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Mira身后留下了一条长达13光年的尾巴,使这颗红巨星看上去很像是一颗在太空中飞奔的“超级”彗星。 |
B.Mira的质量和太阳相同,体积却不断膨胀,已超过400多个太阳,地心引力在保持其完整性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 |
C.Mira正以每秒80英里(每秒130公里)的速度穿越我们的银河系,这一速度要超过一颗飞行的子弹。 |
D.太阳系中的彗星体积相对较小,由岩石、灰尘和冰构成,同时拖着一条由气体和灰尘组成的“尾巴”。 |
7.依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Mira这颗恒星是科学家利用美国宇航局的“星系演化探测器”探测到一颗在太空中飞奔的“超级”彗星。 |
B.Mira是一颗炽热的淡蓝色恒星,它由氧、碳和氮等物质构成,并且可能再次形成新的恒星、星星甚至于生命。 |
C.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天文学家马克·赛伯特认为这颗拖着‘尾巴’的恒星位于鲸鱼星座的尾部。 |
D.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沙拉认为此次发现让我们见识到恒星的‘死亡’以及再生的过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但是,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所谓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而对豪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显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却是无可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地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但是,盛唐的诗人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的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气,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证明。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秘之一。
8.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体现"任侠"精神的一句是 ( )
A.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C.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 D.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9.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尚武”精神闪耀着唐人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而"轻儒"的意识则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
B.“尚武”“轻儒”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后者更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
C.盛唐诗歌对“尚武”的赞美正面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对“轻儒”的否定则从反面张 扬了任侠理想,二者结合,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
D.“尚武”和“轻儒”并不矛盾,它们在张扬了任侠理想的同时,也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了“非文人化”的面貌。 |
|
10.以下概括“任侠”精神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的原因的句子中,概括最准确、全面的一句是 ( )
A.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普遍,更健康, 更生动,更有力。 |
B.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 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 |
C.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时代所 需要的精神力量。 |
D.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附和地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 |
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激情与思想: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内核
“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活。”情感教育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优势所在。人文学科的教学材料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同时,在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不可避免会受到教学内容的感染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会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等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在很大程度上,人文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丰富的情感的过程。因此,激情的生成与宣泄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特色。
丰厚的情感能力是建立在深刻的思想底蕴基础之上的。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观照与反思所积淀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在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闪光着古往今来的先贤们的思想光辉,字里行间也总会透同对人类命运的焦虑与奋斗。人文学科的学生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可以说,这是在性质上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迥然不同的地方。作为一种思想与个性的人文知识,所期待的是学习者来自内心的疑问和关注。
与思想性相呼应,人文学科教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强调个人见解。这里不是指一般所说的个人偏见,而是指教学内容本身含有的主观色彩,比如作者观点、思想、情感等;同时也指有人个人观点或感受。这种主观性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应该得到承认甚至加以鼓励。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不同,它不应该追求唯一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才是人文学科最美的景致。
人文学科教学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特殊的美感——知识教学的螺旋性,这也是其区别于自然学科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人文学科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它要求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反复陈述主要的内容因素,在不同层次、各个要点上给学生提供多次训练机会,使知识教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我们应遵循这一基本特点,不要追求“直线效果”而急于求成;但是,却不能因为有这个特点,就认为人文学科教学可以不追求科学的逻辑的力度。因为,没有逻辑的教学不可能是美的教学。我们在阐述“螺旋性”时应强调其“螺旋漩涡”的形成和链接,更强调“以点带面”的有序反复,更强调“点教学与延伸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效果,从而让学生能有效地理解人文思想,感受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能真正陶醉在人文世界之中。
6、下列是人文学科知识教学的“螺旋性”本质解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学的“螺旋性”是指人文学科知识教学与自然学科教学有显著区别。
B、教学的“螺旋性”是指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反复陈述主要内容因素,在不同层次、各个要点上给学生提供多次训练机会,使知识教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C、教学的“螺旋性”是指不追求“直线效果”,不急于求成,但也追求科学的逻辑力度。
D、教学的“螺旋性”强调“以点带面”的有序反复,强调“点教学与延伸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效果。
7、对“丰厚的情感能力是建立在深刻的思想底蕴基础之上的”这句话的相关阐释不正确的一项的 ( )
A、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对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把握的基础上的。而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就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观照与反思所积淀的知识体系,这是处处体现思想性与个性的。
B、这个结论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引发出来。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情感教育,而实现这个目标,则必然要借助于教学内容,这就把情感能力与思想性联系起来了。
C、实现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需要学习者来自内心的疑问和关注,而这又是积极的情感参与的结果。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不断参与中,在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中,才能实现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人的情感才更趋于丰厚。
D、这个论点是说人文学科的教学必须先都会学生思想,让他们的思想深刻起来,然后才培养起他们丰厚的情感能力。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情感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是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不可缺少的因素。
B、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性质上迥然不同的地方。
C、人文学科教学强调个人见解,甚至是不一般的个人偏见也应得到承认甚至鼓励。
D、结果不求唯一,答案丰富多彩,是人文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也是人文学科最美的景致。
9、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千道万,人的健康情感培养是人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
B、人文学科教学必须理直气壮地进行健康的情感教育。
C、对人文学科教学不能简单地用自然学科教学的标准来评价。
D、人文学科教学要努力克服无序反复的毛病,追求自身的逻辑性。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6—8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第四媒体
继19世纪的报刊和20世纪的广播、电视之后,1993年因特网开始向公众开放,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在我国,去年年底网民达210万,除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等纷纷上网办电子版外,新浪网、CHINABYTE等网站的新闻味越来越足,第四媒体正在崛起。专家预言,10年到20年内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将可能超过传统媒体。理由是,广播问世38年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则用了13年,因特网只用了4年
因特网作为一种媒体,优势十分明显:跨越时空,全球一网,信息无限,时效更快;文图、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合为一体;每个人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发表意见,每一个新闻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随时向全世界发布新闻。对于下个世纪的第四媒体,有的专家这样描述——这是一张个性化的报纸,它是一个带超薄型大平面显示版的移动式网络计算机,不仅有图文声情,甚至扩展到三维空间,它以我为中心,按照受众的需要进行信息项目自主选择、组织。有的专家称之为“我的报纸”。
现在,第四媒体还只是一个小弟弟。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多数公司只因为这是一个潮流才不得不坚持,一些小报已经停办了电子版。调查表明,关于克林顿绯闻的“司塔尔报告”,只有22%的人是在网上了解到的。这说明因特网在现在的传播中并不占较大比例。有的专家认为,网络媒体现在所能做到的是为传统媒体争取远距离受众,提供交互式服务,满足共性前提下的个性要求。有的专家则认为第四媒体首先要做的,是为争取到生存所需关键数目的受众而努力
6、去年5月提出的“第四媒体”的概念,指的是( )
A.多媒体 B.网络计算机 C.“我的报纸” D.网上报纸
7、“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意思是说( )
A.“第四媒体”概念的提出,只是一时的潮流而已。
B.在美国的各种传媒中,“第四媒体”的地位下降了。
C.因特网的使用者有限,传统媒体仍是信息传播主渠道。
D.因特网实际没有“信息无限”和“时效更快”的优势。
8、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四媒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体。
B.在10-20年内,“我的报纸”将成为主导传媒。
C.一些小报停止电子版的主要原因是“受众”数目不足。
D.第四媒体倘不能实现赢利,就很难真正取得成功。